陈娜娜
人人都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字片语难以说得清楚、道得明白。不如拿诗词来“说事”吧,诗词是诗人、词人抒发浓厚情感、表达宏伟志向的重要“利器”,但有时候情感的宣泄不会那么直白,毕竟诗词之奇妙在于含蓄、委婉,它追求立意精深而不浅露,用语简洁而又意味深长,既经得起反复吟咏、感染世人,又能传之久远,引起共鸣,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非“用典”不可了。
何谓用典?“用典”的意义是什么?作为诗词爱好者一定要弄清楚这个概念,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弄懂,毕竟它对于鉴赏诗词十分重要,如“鱼之于水也”,“不可不学”。南朝时代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刘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给“用典”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诗人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既有类比的意义,又有借古论今的作用。于是,我们发现很多诗词都有这样的设定,如杜牧的《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句就是巧用三国时候的典故,委婉地吐露心中抑郁不平之气,耐人寻味,也让人唏嘘。当然,这要结合诗人的经历才能体会。现实中,诗人常常借助“用典”来塑造高贵的人物形象,烘托诗词的情感气氛,创设恢弘的现实和历史意境,在格律要求甚严的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和抒发豪迈委婉的情感。所以,读诗词,能读出文学的趣味,还能读出诗人的情感,更能读出历史的玄妙,由此看来,“用典”可谓“意趣”无限。本文且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词四首》为例,引导大家“品典赏词”,一起走进诗词趣味的天空。
一、《渔家傲》之用典——感叹大漠荒凉,时光飞逝
《渔家傲·秋思》的作者——北宋时期的范仲淹,自身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从初中时期学过的《岳阳楼记》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一个有谋略、有担当的将领,作此词时,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担起了北宋西北边疆的防卫重任。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不禁感叹,范仲淹肯定是北宋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人才,但大家又是否知道,这个时候的他已经52岁了,此时的北宋与西夏交战激烈,西夏军更是攻城略地,直捣延州,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的范仲淹与其说是大展拳脚,不如说是万不得已去当“救火队长”。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在“知天命”的年纪承担了宋朝西北的未来,已经不能说是荣誉,更像是悲凉。所以,诗人笔下用了“秋”的意境。众所周知,诗词中的“秋”往往带有“悲凉”之意。诗人所见的“塞下”之境是独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这里的“异”首先指的是大雁往南飞,连大雁都不愿多停留一会儿,果然与江南的“雁留”不同;还表现在军情紧急,处处都是紧张的号角声,这与江南的“闲”迥异;更表现在大漠荒凉,仅有一座紧闭的孤城,与江南之繁华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长烟落日”是“用典”,暗用唐代王维诗作《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道明边塞生活的艰辛,隐约透露自己的思乡之情。词的下阕也“用典”,请同学们看“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燕然也就是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的将领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3000余里却没有成功,撤退之际登临燕然山,在上面刻石勒功。这里的“用典”,其实就是表露功业未竟和有家不能归的无奈之情。后续的“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泪”中不仅饱含他个人的悲忧,还有对所有边疆将士的体恤悲悯,情感真挚,很有深意。
二、《江城子》之用典——期待再战疆场,保家卫国
在宋词历史上,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绝对不能绕过去。他写《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境遇不好,在朝廷上不受待见,到任也不过是无权之官。这首词的上阕写围猎时的“张狂”和盛况,明用三国时候孙权射虎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像孙权一样“一身虎胆”。下阕中也多处“用典”,其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明用《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的故事:话說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在报功时略微虚报了战绩被削职,后来大臣冯唐为他辩护,说服了汉文帝,于是文帝特派冯唐“持节”赦免他的罪过,仍使其任云中郡太守。苏轼在此引用这个典故,希望有朝一日朝廷上有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皇帝面前保荐、美言,可以将自己召回且委以重任,表达了他浓厚的家国情怀。另一处“用典”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先秦时的《楚辞·东君》曾有“举长矢兮射天狼”的记载,“天狼”是星宿的名字,古代此名字多代表残忍掠夺,《晋书·天文志》也这样写它:“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苏轼以“天狼星”代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那么“射天狼”则表明自己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
三、《破阵子》之用典——希望重回军营,跃马沙场
辛弃疾跟苏轼一样,在宋朝历史上也是不能小觑,不过苏轼生活在北宋,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他跟范仲淹一样文武双全,在其祖父影响下,年纪轻轻“仗剑走天涯”,成为一名积极的抗金义士,后来成为南宋的得力干将。一生力主收复被金国抢夺的北宋疆土,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道尽了理想不灭的崇高抗争精神。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中,词人也是使用了典故的形式,巧妙地表达了希望能够重回军营、跃马沙场的心理。当时的辛弃疾赋闲铅山,适逢陈同甫拜访,两人共谈国家大事,临别之际,辛弃疾写下了此词。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词的上阕写自己梦回军营的生活。上阕的“八百里分麾下炙”是“用典”,《世说新语·汰侈》曾提及“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当时王济与王恺比射,以牛来作赌注,后来王恺输了,就把良牛杀了,并分给部下。这里的“用典”,无非是诗人对军营生活的念念不忘,与赋闲的生活相比,军营才是他人生的归属,表露自己对重回军营的万分期待之情。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的“的卢”也是“用典”,的卢马是三国时候刘备的坐骑,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当时,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助他脱险。这里意在表明他也想像刘备一样,拥有这样的一匹烈马,跃马沙场,上阵杀敌,“了却君王天下事”,但无奈的是“可怜白发生”。一个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斗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满江红》之用典——可叹壮志难酬,知音难觅
北宋的岳飞曾高喊“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怒发冲冠》),表达争取早日完成抗金大业的决心,可惜的是最终岳飞未能实现理想。千年以后,又一位词人写就了另一首《满江红》,那就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秋瑾一生致力于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追求妇女独立与解放,但是她的婚姻确实不如意。于是,在她的这首《满江红·小住京华》当中,就巧妙地表达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上阕中的“四面歌残终破楚”明用了《史记·项羽本纪》“四面楚歌”的典故,借此感叹艰难的时局,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却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成为常态,民族前途堪忧,所以此时“四面楚歌”;与此同时,她也叹息自己是女儿身,冲破家庭束缚的道路异常艰难。下阕中的“青衫湿”是明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意在表明自己有保家卫国的决心,却没有一个知音,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愁苦,她想找到一个同道中人,共赴国难,“挽大厦之将倾”。
看罢全文,我们发现诗也好,词也罢,都是诗人心中深意、情意的表露。历史上的那些典故已载入史册,但是经过诗人的引用、化用后,竟能呈现丰富之意境、深沉之思想、款款之深情,更蕴含着许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着实趣味横生。这就启发我们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典故的渊源及其内涵,同时,更要挖掘典故所赋予的新的意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体味到诗词语言之精妙,品味到诗词之无穷魅力,从而真正走进诗词所创设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