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歌
春雨蒙蒙,草木新生,桃花红,梨花白,菜花黄,一簇簇绒绒的茅草蛰伏了一个冬季开始探出头来,泛出葳蕤的光,开始在春风里舒展拳脚,与蓝天白云凝目絮语。
惊蛰过后,阳光灿烂,雨水滋润,乡风怡荡,天气平稳回暖,嫩芽在风中摇曳,根在静谧中积蓄生命的能量,形成苍莽之势。它的芽猛蹿、铆劲发育,似乎一夜之间,田间陌上冒出一个个绿针,刚抽出的茅针我们叫它“茅芽”,剥开嫩绿色的外衣,针心茸白如絮,放在嘴里,嚼棉花糖的感觉,鲜嫩绵柔,甜滋柔滑。乡村田埂、沟谷、荒郊、河堤到处都有这寻常植物,春天的茅芽,曾充盈着我儿时的味蕾。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暮春,乡村大地开满茸茸的白茅花,微风吹拂,倦鸟入林,暮野静寂,时有余辉斜照。溪水荡漾,茅花飞扬,仿佛登楼望天涯芳草,渐行渐远渐无穷,令人浮想联翩……
初夏,水草丰泽的溪水边,有很多水鸟栖息,它们常被嬉水的孩子们惊起。河面上,一边是树林,一边是茅草地,微风吹来,碧波荡漾,这是记忆中最难忘的画面。此时,紫苏、薄荷、灯芯草、白茅草、芦苇旺长,一蓬蓬繁茂的草,下面就是一撮肥壮根。自然界真是奇异的世界,花草树木各有秉性,有的喜欢孑然独行,有的喜欢抱团取暖,有的则若即若离,彼此眺望,而茅草,就是拔起一棵带出一团来,这就叫“拔茅连茹”吧。茅草根系丰富,盘根错节,白白的、水灵灵的如少女的臂膊,她们交织成缠绵悱恻的地下宫殿,又连接天地,时时刻刻在释放着无穷的情感。我背着竹篓割猪草,往往是割了一茬,不几日,又拔节生长起来。不仅往上蹿,还把身影铺展到无穷尽的地方,其韧劲不容小觑,就像耿直倔强的山里人,让我感叹它不畏困难顽强的生命力。我儿时就学会采撷白茅根,星期天用锄头挖茅草根打打牙祭。茅根剜出来,搓去薄衣,柔白如雪,脆脆的,方寸一节,饱含汁液,一咬,汁水溅出,清甜弥漫。嚼在口中,甘甜清滑,津汁如饴。我们称那是埋在黄土中的微型“甘蔗”,它温润着我们童年的单调和冷色。
春夏之交,人若心情不佳、压力过大等,很容易“上火”,沏一杯茅草根茶,它最懂关怀,解心意。伏天里,栅栏里的牲口无精打采,熬上一大锅茅根、苇根、黄花苗、车前草等,病恹恹的牛羊咕咚咕咚喝饱了一盆凉茶,立马又活蹦乱跳了。据《本草纲目》记载,白茅根性甘寒,入肺胃二经,有清火生津,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等功效。同时对解酒毒、降血压有良好的效果。传说东汉时期张仲景在洛阳行医期间,用白茅根配金银花、甘草、黄芪等中药还治好了不少瘟疫患者呢。也许,在中医大家族中白茅根是平民百姓,现在想来,物资匮乏的年代,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蔬一果,都是自然的馈赠吧。去年夏天我咳中带血,忧心忡忡,哀叹不已,中医先生搭脉:“胃火上升,气血不活,无大妨碍,茅草根、刺蕨芽冲茶喝”。汤汤水水带着柔情和力量不知不觉中占据我的整个身体,和着生命一起流淌,也温润浸透着心灵。它用无声的语言给我传递生命的活力!就是这普通的草根,从古到今不知挽救和滋养了多少人的身体!白茅根与人类千丝万缕的关系,让我对它的敬畏之心更增添了几分。
秋天,经过阳光筛滤,茅草逐渐变黄,柔绵,随风轻歌曼舞,带着乡村特有的自然与率真,让人心生欢喜。我到溪畔采撷一束茅草插在花瓶里,做案头清供,小屋里便氤氲着浓浓的田园诗情。读书写作疲倦时,瞟一眼,心里就会滋生丝丝绿意。晚上,月亮升起来,清辉把茅花投影在雪白的墙壁上,如梦如幻,山野,就这样搬到房间里来了,月影在草间颤动,那怀乡的情愫也在月下颤动。女儿降临后,我给取名“苒苒”,心中就飘荡着“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的意境,这得感谢白茅草给我留下最朴素的生命美学概念了。
到了冬天,农人把茅草割下来,经晾晒编织成草垫草鞋、盖茅屋。根送入灶塘煮茶烹汤,或用于薪柴,燃尽成灰,或在泥土中孕育着新一轮的生命,就这样生命交替,此消彼长,生生不息,永不歇息。一簇白茅草,也是故乡的背影,在渐行渐远的时光,温暖而悲戚地晃动。草不语,花不言,它们正以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抵达我的精神故园,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情结。
岁月流变,大地安然,白茅草散漫着人间气息,不疾不徐,随遇而安,慈悲满怀,俯瞰大地,给我们甘甜、温暖,为我们除去疾病,激发我们审美享受,滋养了我们的性灵,向世间万物倾注着满腔热情。
植物的世界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复杂,当你欣赏它的外在时,却不知道它有更应被关注的生命的意义。白茅草,一种最平凡、普通的植物,然而,又是一种最贴近人类生命的植物,它的生长特性、生命的存在形态,似乎也在告诉我:在低处,生命一样璀璨、绚烂。它的繁衍,它的喜怒,它靈魂的高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心灵,教我学会认识生命和脚下的大地,与它一起,我会看到真正的生命,会敬畏天,感恩大地,珍惜泥土。
一切借助自己的力量繁衍后代,生存壮大的生命,都是这个世界上值得人类去赞美,去讴歌的。因为,每一株野草都像一缕清纯的阳光,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