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燕 陈奇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下大力气予以推进,就文物工作、革命文物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因为博物馆的存在,文物才“活”起来,历史才“活”起来。可以说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宝库。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充分认识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有助于做好新时代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为此,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邀请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波,就新时代如何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建设,博物館如何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积极为青海打造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建设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等工作谈谈认识和体会。
青海《党的生活》: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这一主题指出博物馆能够创造连锁效应,促进积极变革,对于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美好生活具有关键性作用。省文物局围绕主题将开展哪些系列活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和文化遗产“金名片”的作用,让大家享受文化盛宴,扩大青海文物影响力。
●高波: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青海省文物局将紧紧围绕活动主题和《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2023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要求,策划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开展第三届全省文博系统讲解员大赛和颁奖活动;推出《橱窗温度——青海省博物馆无障碍探索手册制定计划;举办大展“宏兔”癸卯(兔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开展线上主题宣传活动;推出“5?18主题系列海报推送”活动以及“校园文创创意征集设计大赛活动”;举办“万物之光绮丽共生”青海省博物馆之夜活动;召开《青海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座谈会和专家讲座等系列活动。同时,各市、州文物部门和各博物馆也将同步举办相关宣传活动。
青海《党的生活》:我省各种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富,择其精者优者作为不同时代的代表性物证入藏博物馆,这是博物馆人必须担负起来的使命任务。请您谈谈今年青海省文物局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重点工作。
●高波:今年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保护第一,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力度。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等情况,为系统廓清文物资源家底、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提供依据。开展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统筹做好各级各类文物资源,特别是低级别文物保护管理。二是开展全省馆藏珍贵文物核查定级工作。优化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管理制度建设,规范藏品定级、建档、备案工作。加强馆藏可移动文物科技保护,实施好文物本体修复、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工程,加强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开展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建立全省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资源数据库。三是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矢量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不可移动文物空间管制措施。优化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审批流程,用好青海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四是持续做好以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为重点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组织开展全省2020年以来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检查工作。做好已公布的第一、第二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用好红色资源,确保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五是系统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利用,出台《青海明长城保护规划(2023-2037)》。完善黄河、长江流域和长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项目修缮保护清单,做好方案编制、项目申报。高质量完成长江流域文物调查,形成青海省长江流域文物资源名录和调查报告。
青海《党的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建设,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将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积极为青海打造国际旅游生态目的地建设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高波: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丰富人民文化滋养,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最关键的是不断提升博物馆服务水平,让文物走出库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一是推动《青海省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落实落地。持续落实博物馆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着力提升博物馆联盟工作质量,推动成立青海省博物馆协会,深化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绩效考评,努力提升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新时代故事。完善优秀临时展览、社教活动项目库,加大博物馆优秀展览、典型案例宣传推介,支持争创“全国十大精品展览”。二是拓展深化全省博物馆云观展、云导览、云课堂,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开展线上线下展览活动,向社会提供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文化产品。推进文博创意产业发展,完善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网络。完成《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图谱?青海卷》编纂工作。三是优化传播服务。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用好省内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以图文、视频、直播、AR、VR、H5等融媒体产品,广泛传播青海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不断提升青海文物资讯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四是加强社会服务。把社会和观众的需求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社会普及活动,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善于借鉴国内外博物馆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借助志愿者促进博物馆发展的成功做法,激励和培养公众参与意识,积极探索博物馆联系公众、服务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五是发挥教育功能。借助国际博物馆日、自然和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会创新文物宣传和文物价值传播形式,进一步增强文物对公众的吸引力。将文物保护利用常识纳入全省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将青少年教育和干部教育作为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依托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建立中小学校、党校(行政学院)校外教育基地。根据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促使博物馆成为学生研学实践的重要载体,开发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充分运用文物数字化资源和网络教育平台,依托博物馆网站、教育类APP和客户端等,开放制作微课、微视频,推出高质量在线教育项目或教学课程,促进博物馆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对接融合。六是加快文旅融合。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博物馆建设,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通过文物旅游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把青海打造成为具有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景色壮美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作出文博贡献。
责任编辑:王冬燕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