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为,刘小燕,赵茂宇,潘文旭,朱佑君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慢性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症状,从而改善预后[1]。但大多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预后不佳,引起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是心功能恶化和/或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主要发生于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VA)患者[2]。老年人是慢性心力衰竭高发人群,其病情发展受多个因素、多种机制调控。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炎性反应的标志性因子之一,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后常用的检测指标,可反映患者炎性反应程度[3-4]。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ST2)是白介素(interleukin,IL)-1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其作用最初主要反映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后研究发现,血清sST2水平可诊断心血管疾病,并作为急性和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5-7]。因此,现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与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并行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7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83例,年龄58~87(74.81±4.55)岁。根据患者CRT后1年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未发生VA组141例和发生VA组38例。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病因、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血尿酸(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VA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比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高于未发生VA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未发生VA组(P<0.01),见表1。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研第041-01),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未发生VA组和发生VA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病例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8];②符合CRT适应证[9];③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①伴有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②近期发生过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③存在语言、意识障碍患者。
1.3 观测指标与方法
1.3.1 室性心律失常指标检测:记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1年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9],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24 h心电图证实,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QT间期、R-R间期、Tp-Te间期等参数,并计算校正的QT间期(QTc)=QT/(R-R)0.5,校正后Tp-Te间期(Tp-Tec)=(Tp-Te)/(R-R)0.5。
1.3.2 血清hs-CRP、sST2水平检测:患者入院当天采集空腹肘静脉血6 ml,离心收集上层血清于-70℃冷冻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sST2水平,试剂盒购自北京汉藤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1 2组室性心律失常指标比较 发生VA组出现室性早搏12例,室性心动过速19例,心室颤动7例。发生VA组QTc、Tp-Tec水平高于未发生VA组(P<0.05),见表2。
表2 未发生VA组和发生VA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c、Tp-Tec水平比较
2.2 2组血清hs-CRP、sST2水平比较 发生VA组血清hs-CRP、sST2水平均高于未发生VA组(P<0.01),见表3。
表3 发生VA组和未发生VA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比较
2.3 血清hs-CRP、sST2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r=0.716,P<0.001);血清hs-CRP、sST2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cTnI、QTc、Tp-Tec、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P<0.01),与LVEF、Hb水平呈负相关(P<0.01),见表4。
表4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血清hs-CRP、sST2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s-CRP、sST2及两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2、0.887、0.964;两者联合预测的AUC高于血清hs-CRP、sST2各自单独预测(Z/P=2.882/0.004、2.250/0.025),见图1、表5。
图1 血清hs-CRP、sST2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ROC曲线
表5 血清hs-CRP、sST2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效能
2.5 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为因变量(1=是,0=否),以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是,0=否)及LVEF、Hb、cTnI、QTc、Tp-Tec、hs-CRP、sST2(均为连续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cTnI高、QTc高、Tp-Tec高、hs-CRP高、sST2高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高为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见表6。
表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5年生存率较低,而CRT主要通过植入起搏器来纠正患者心电传导延迟和机械收缩不同步性问题,已证实能够逆转左心室功能,改善临床症状[10]。但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导致预后不佳[11]。以往研究显示,QT间期变异度与慢性心力衰竭等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密切相关;QTc是标准心率下的QT间期值,越大表明静息态下心肌电位越高[12]。Tp-Te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13]。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Tp-Tec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且QTc、Tp-Tec水平高是影响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杨荣等[14]研究一致。
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炎性反应发生的数小时以内,其水平急速上升。多项研究报道称,hs-CRP与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肌损伤疾病的病情发展有关,随着心功能分级加重,hs-CRP水平逐渐升高[15-17]。本研究结果发现,慢性心力衰竭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所占比例、血清hs-CRP水平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提示心功能分级和血清hs-CRP水平越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越大。可能原因是心功能分级和血清hs-CRP水平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损伤较重,体内炎性反应应激较高,这类患者在进行CRT后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预后情况。
ST2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q12上,是IL-1基因簇的一部分,其表达蛋白包含2种异构体,分别是ST2L和sST2,均为IL-1家族成员[18]。早在2005年研究发现,IL-33是ST2的受体配体,人们逐渐对ST2信号传递有了新认识[19]。后研究发现,IL-33在ST2介导的心肌损伤中表现出抗氧化和抗纤维化作用,动物实验表明IL-33/ST2信号通路可抑制慢性心力衰竭大鼠体内心肌重构[20]。Aimo等[21]报道称,IL-33通过结合ST2L发挥心肌保护作用,ST2L是心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质膜上表达的受体,而sST2是该受体的一种循环形式,它缺乏跨膜和胞质结构域,可与IL-33结合,从而抑制IL-33的心脏保护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导致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及心室功能障碍等。越来越多研究证实,sST2可参与炎性反应、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预后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22-23]。本研究显示,发生VA组患者血清sST2水平异常升高,与Scheirlynck等[24]研究一致,提示血清sST2水平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较大。
cTnI是反映心肌损伤的公认指标[25-27]。在本研究中,发生VA组患者cTnI水平较未发生VA组高,LVEF、Hb水平较未发生VA组低,表明发生VA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损伤更严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与sST2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均与NYHA心功能分级、cTnI、QTc、Tp-Tec、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与LVEF、Hb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血清hs-CRP、sST2水平可能通过一定方式相互影响,共同参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损伤,推测与长期炎性反应、血管纤维化、基质重构、应激损伤等有关。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hs-CRP、sST2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预测效能优于单一指标,提示血清hs-CRP联合sST2可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LVEF低、cTnI高、QTc高、Tp-Tec高、hs-CRP高、sST2高均是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上要关注上述指标水平,及时给予干预来预防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CRT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hs-CRP、sST2水平呈高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QTc、Tp-Tec存在相关性,二者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且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慢性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肌损伤的终末期结果,涉及多个生理、病理信号通路,而非单一因素或通路造成,仍需后续实验探究其作用机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叶为:研究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论文撰写;刘小燕:实施研究过程,收集数据;赵茂宇:资料调研、整理数据;潘文旭:进行统计学分析;朱佑君:提出研究思路,论文终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