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佳妮 吴向文
摘 要: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混融教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以2012—202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混融教学相關的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发表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现混融教学现状的知识图谱。通过研究发现,理论研究、实践应用、资源建设是学者们研究混融教学的关注点,并得出研究现状、研究主题、研究热点三方面结论。
关键词:混融教学;文献计量;CiteSpace;可视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3)04-0153-05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ore Journals from 2012 to 2022
QIN Jiani, WU Xiangwen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756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lligent era, blending learning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academia circle. By using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his paper takes the core journals related to blending learning in the CNKI database from 2012 to 202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s the CiteSpace software to carry out the visual analysis. The knowledge map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is displayed from the aspects of literature publication time,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oretical research, praxis application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are the focus of scholars ' research on blending learning. Three aspects of conclusions are drawn of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hotspots.
Keywords: blending learning; bibliometrics;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0 引 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我国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层次变革,AI技术正在重新定义教育的新形态[1]。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重视智能教育,适应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变化[2]。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基础,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改革[3]。2019年,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智能化校园、教学、管理平台等的建设[4]。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对教育方式提出新要求,多数学校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借助智能技术,采用双线混融教学,并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同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政策,李政涛教授正式使用了双线混融教学这一概念[5]。目前,已有不少的政策推进混融教学的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学术界对混融研究的梳理较少,为此,本文试图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混融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以CNKI为数据来源,以“混融教学”“混合教学”“双线教学”“线上线下”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类型为核心期刊和CSSCI,时间设定为2012—2022年(截止至2022年4月30日),文献语言设为中文,共得到1 019篇文献。接着浏览关键词,排除未提及混融教学的文章,随后进行再次检索,最终得到730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1.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的原理,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近十年混融教学的文献发表情况,作者、机构合作情况,关键词聚类情况等,最终得到一个直观的、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并对混融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描述与评价,以便定量分析混融教学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将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该软件是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是基于JAVA平台运行的可视化软件[6]。结合CNKI数据,该软件对文献的分布情况,关键词及当前热点进行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某个时间段内相关研究的热点信息。同时,借助Excel表格,对研究文献的信息进行梳理,进而得到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信息。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分布情况分析
2.1.1 发表时间分析
为研究混融教學的发表情况,本研究统计了近十年的文献发表数量,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混融教学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已经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关注的人很少。直到2015年,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鼓励学校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新型的教育方式,使得混融教学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同时文献发表数量接近前三年发表数量的总和[7]。而到了2018年之后文献年发表数量已经超过50篇。2020年,是近十年发表数量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文献发表量相比前一年增长近100篇,截至2022年4月30日,本年发表数量已经达到76篇,预计年底混融教学的发文量将接近300篇。总体来说,混融教学的研究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并保持着持续增长的状态。
2.1.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 5.8软件,在右栏的“NodeTypes”区域,选择“Author”,导入搜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N=304,E=143,density为0.003 1,即节点数量是304,连线数量是143,网络密度是0.003 1,表明作者间合作比较分散。从字号和连线看,韩锡斌字号大,是主要的研究作者,与程建钢、王雯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连线,说明他们之间存有合作关系,其次,马红亮、李政涛字号较大,李政涛与邱燕楠有着合作关系,最为显著的是徐晓飞、谷松林等和史亚军、孟庆华等人之间连线相对紧密,说明这些作者之间相互合作,对混融教学有着共同的认识。从整体布局看,虽存在作者间合作,但分布相对松散,大多数作者都是独立的,没有合作。
2.1.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图3出现的机构词频都在2及2以上。从图3可知,N=240,E=0,density为0,即节点数量是240,连线数量是0,网络密度是0,表明研究混融教学的机构之间没有合作关系,混融教学研究尚未形成相对完整的研究团队。图3中南京师范大学字号较大,说明对混融教学的研究相对集中,其次,从机构布局看,高等教育学校的研究成果较多,基础教育学校研究成果较少,进一步表明高等教育学校是研究主体,基础教育中混融教学的研究需要加强。需要注意的是,从2020年教育部颁布“停课不停学”,到今天的疫情常态化,混融教学的研究需要各级学校关注。
2.2 文献研究热点分析
2.2.1 高频关键词分析
统计混融教学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有利于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本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分析,并借助Excel表格梳理获得的信息,如表1所示,选取词频较高的10个关键词。在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时,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的,可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但是如果一个节点的频次高,中心性为0,表明尽管出现多次,却是孤立的,不能作为关键节点[8]。因此,对于热点的研究,基于频次和中心性两个变量来判断。表1中,翻转课堂、线上教学、教学改革等是对混融教学的模式、变革等的关注,MOOC、SPOC、混合学习等是对混合教学具体实施的体现。
2.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聚类提取时,由于数据来源为CNKI核心期刊,选用K聚类形式,最后得到聚类图,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混融教学领域的关键词有明显聚类现象,形成多个聚类,且多个聚类间重合平行。图4中N=363,E=393,网络模块度Modularity Q=0.860 2,聚类平均轮廓值MeanSilhouette S=0.958 9。一般情况下,Q>0.3则意味着聚类结构明显,聚类效果比较符合预期要求,S>0.7意味着聚类是有效的,是令人信服的。其次,对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时,在“layout”面板中,选择“Timeline View”,形成时间线图谱,如图5所示。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某一聚类首次出现时间及其研究进度的图谱。时间线图谱的绘制是以时间为横轴,以各聚类为纵轴。从图5可知,线上线下聚类在2012年首次出现,其时间跨度持续近10年,说明近十年对混合教学的研究集中在线上线下研究。
综上,本研究将此聚类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基于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二是基于实践应用方面的研究:教学设计、实验教学等;三是指向混合教学的资源建设方面的研究:MOOC等。具体内容有:
(1)理论研究方面有5个聚类。理论研究方面的5个聚类分别是#0线上线下、#1混合教学、#3混合学习、#7线上教学和#9在线教学。其中聚类0是最大的聚类,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两方面。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构成了混融教学,也是实现学习目标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于混融教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内涵的研究,何克抗认为混融教学是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融合,关注教学效果。李克东等认为混融教学是在教学上注重多种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关注教学方法。龚苑媛等认为混融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是将线上慕课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混合使用,关注教学中师生、生生、师师互动。另一方面是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结合最近发展区和认知负荷理论开展研究,首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线上线下学习内容,并且难度适宜,学生可以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跳一跳”能够达到潜在水平,其次,根据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难度,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避免增加学生认知上的负担。
(2)实践应用方面有4个聚类。实践应用方面的4个聚类分别是#5教学模式、#8教学改革、#10教学设计和#11实验教学。目前,国内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混融教学比较关注,主要是围绕教学结构、混合课堂、云实验室等以及实践中关于混融教学的讨论。
例如,唐斌以小学阶段为例,分析了一些地方在开展混融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从认知、准备、策略和质量等方面提出对策[9]。沈欣忆等从混融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出发,总结了混融式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点:
1)目标分类,系统设计。
2)关注线上,及时反馈。
3)过程绩效,监控促学[10]。并提出了融合式教学的发展需要,此研究成果为教师实现更大层面的教学效果、效益和效能提供参考[10]。在实施混融教学时,寻求混融教学与学科思维的结合点,将混融教学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
(3)资源建设方面有3个聚类。资源建设方面的3个聚类分别是#2慕课、#4互联网+和#6MOOC,提取出的关键词有慕课、互联网、O2O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的兴起,MOOC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MOOC平台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选择恰当的学习资源。对于直播教师来讲,在MOOC平台创设课堂,邀请学生加入课堂学习,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上传课程资料,如授课视频、小测试、思考题等,参与在线交流讨论,完成对课程知识的讲解。在疫情防控期间,部分学校开展线上教学,可以借助MOOC平台,保证教学顺利开展,并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自由、答疑辅导等活动。
3 结 论
本研究对提取的73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整理了国内2012—2022年混融教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已有文献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1)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混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2012年开始,混合教学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一直趋于上升的趋势,并于2020年受疫情影响,得到迅猛发展。研究涉及的作者和机构较多,但交流合作较少,说明混融教学的认可度比较高,作者间的合作交流需引起重视,并且高校是主要研究来源,对基础教学学校来讲还需要深入研究。
(2)从研究主题来看,混融教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理论研究、教育改革、资源建设三方面。其中,理论研究的文献较多,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研究热度较高,并在混合教学基础上提出混融教学,说明教学更要注重融的重要性;而教育改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学科特点明显,发表文献数量在文理工医科方面有明显的界线,集中在理工医学科;資源建设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集中在MOOC、互联网等,而MOOC平台的使用者聚焦在成人,对基础教育资源建设较少,需要更多学者关注基础教育。
(3)从研究热点来看,线上线下、慕课、“互联网+”等是混融教学关注的热点话题,涵盖理论研究、教育改革、资源建设等领域。目前,已有学者提出了混融的内涵,需要研究者对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融合效果怎样等方面寻求突破。
总之,混融教学研究是值得肯定的。但除教学形式的研究之外,还需要关注教师对混融教学的胜任力研究,混融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教师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机制等多视角探讨混融教学的研究路径。同时,要开展混融教学的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开发符合当前时代背景、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资源,类似于慕课、学习通、国家精品课程等。此外,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混融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关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张家华,胡惠芝,杨刚,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第二十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综述 [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5-13.
[2]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EB/OL].(2017-07-20)[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 [EB/OL].(2018-04-25)[2022-09-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EB/OL].(2019-02-23)[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5] 李政涛.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 [J].中国教育学刊,2020(5):5.
[6] 郭文斌.知识图谱理论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的应用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7]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EB/OL].(2015-07-04)[2022-09-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8] 王国华,俞树煜,黄慧芳,等.中国远程教育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核心文献、热点、前沿与趋势 [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1):57-65.
[9] 唐斌.小学线上线下混融教学的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 [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9-16+24.
[10] 沈欣忆,苑大勇,陈晖.从“混合”走向“融合”:融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4):40-49.
作者简介:秦佳妮(1999—),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通讯作者:吴向文(1983—),男,满族,宁夏中卫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
收稿日期:2022-10-03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AAC03311);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项目(NXYLXK2021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