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1日一則與澳門相關的重要新聞令澳門同胞群情振奮,也引發國內外社會廣泛關注,據國家航天局表示,是日下午4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顆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的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該衛星作為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國內地球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將顯著提高我國空間磁測技術水準。據稱該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探測數據由雙方共享,開闢了內地同澳門在航天等創新科技領域開展合作的新路徑,拓展了以內地為基礎、澳門為窗口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廣泛合作交流的新空間,為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和航天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澳門首個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由A星、B星兩顆衛星組成。A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航太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A星、B星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負責提供。該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聯合開展,在軌測試工作完成後,“澳門科學一號”衛星將轉交給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科學家團隊,利用衛星數據全面開展科研工作。
資料顯示,“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採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搭載高精度向量磁強計、標量磁強計等載荷,主要用於地球磁場探測;B星搭載高能粒子探測計、太陽X射線儀等載荷,主要用於獲取太陽輻射、高能粒子等服務於地磁探測的空間環境數據。衛星發射入軌後,可與歐洲Swarm衛星、“張衡一號”衛星形成良好的互補觀測,實現測量與研究地球低緯度的磁場與空間環境變化,監測南大西洋地磁異常區磁場時空變化等一系列重要科學目標,為人類長期研究地磁場的演變提供寶貴的觀測數據,進一步推進我國在巖石圈磁場、地磁場起源、空間天氣預報、地磁導航、航天器空間運行安全等領域的研究進程,實現我國在衛星高精度測場探測與多參量聯合觀測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項目鼓勵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將通過相關數據政策,促進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開展廣泛合作,產出更多科學研究成果,加強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未來還會持續推動航天科學研究與澳門青少年航天科普知識教育工作。此次進行的“一箭三星”發射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474次發射,還搭載了武漢大學珞珈二號01衛星。
從上述信息中可看出,早前落戶於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本次發射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中風頭盡顯。消息顯示,本次發射任務中國家航天局負責衛星工程組織管理,衛星系統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大學研製,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提供。設在澳門科技大學的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該衛星增設了衛星地面站及數據分析中心,“澳門科學一號”隨後回傳的數據相關處理分析工作將會在澳門進行。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橫空出世,一飛沖天,可謂令世人為之一震。印象中的一個老牌博彩旅遊城市突然間竟然能飛出了一顆衛星,而且響噹噹地被命名為“澳門科學一號”,這既讓人們對能穿云破霧的澳門的今天刮目相看,也對曙光再現的澳門的明天充滿了期待!
澳門回歸祖國23年來,努力探索適度多元發展之路,“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建設紮實推進,特別是近年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鼎力支持,以及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在科技創新領域持續發力,表現在積極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引入科創人才;積極推廣科技應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利用澳門四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推動科技項目的孵化,進一步發掘、引進及培育優秀科創項目,不斷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而此次“澳門科學一號”的順利誕生就是活生生的實例。
此次澳門與內地成功合作完成“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發射任務意義重大且深遠,他標誌著澳門特區在探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又邁出新步伐,在融入國家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大局中爭得一席之地,著實難能可貴,可喜可賀。
澳門要藉助本次“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成功合作和發射的東風,明確目標,增強信心。要在推進特區政府積極倡導的“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中,高度重視高新科技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加強本澳自身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充分認識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也從多方面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科技創新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澳門和深合區要在國際競爭和國家新一輪科技大發展的進程中,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敞開大門歡迎世界各地科技人才和有識之士前來創業和發展,在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助力大灣區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中發揮澳門獨特作用,實現自身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