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桕树安家”的故事管窥综合课程

2023-06-23 22:13黄菲苗艺馨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乌桕树安家幼儿园

黄菲 苗艺馨

在多年的综合课程推广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初识综合课程的园所和教师以为只要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的活动以及各种手段拼凑到一起就是综合课程,而没有考虑这些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常常出现一些“为综合而综合”的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综合,怎样综合呢?

一、“乌桕树安家”的故事

南京师范大学张俊老师曾总结说:“综合不是各类学科活动的重组,主题也不是捆扎各科教育活动的丝带。既然幼儿的生活是完整的,那么幼儿园的课程就应该还幼儿的生活以完整的面貌。”这如同幼儿不是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就能形成关于季节的完整印象,教师应该真正关注幼儿在生活中发生了哪些与季节相关的事件和变化以及产生了怎样的问题,思考如何围绕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将一系列探究过程变成促进幼儿获得完整有益的经验的过程。这里分享一个“乌桕树安家”的故事。

缘起——散步时发现的“超级大坑”

一个秋日的午后,中六班教师和幼儿散步来到苹果乐园。突然,一个幼儿大叫起来:“快看,那边有个好大的坑!”果然,大型玩具“蜗牛网”的旁边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坑。

探究1:猜一猜“超级大坑”是用来干什么的

幼儿都很好奇,不知道这个“超级大坑”是用来做什么的,教师就鼓励幼儿大胆地猜一猜。有的幼儿猜测是幼儿园要装新的大型玩具了,因为我们刚搬进新园舍;有的幼儿猜测可能是要挖管道、埋水管了,因为在来幼儿园的路上经常看到“道路施工”标志;有的幼儿依据种菜的经验猜测可能是要种一棵大树,因为坑很大……究竟怎样才能知道答案呢?幼儿决定去问问园长妈妈。园长妈妈揭晓了谜底:幼儿园里即将移植一棵乌桕树,那个大坑就是乌桕树的家。

探究2:了解即将到来的新朋友乌桕树

什么是乌桕树,它长什么样?为什么它的家会那么大?幼儿对乌桕树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朋友产生了探究兴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幼儿和爸爸妈妈以及教师一起通过查阅网络资料、书籍,找到了许多有关乌桕树的视频、图片等。在“我了解的乌桕树”活动中,幼儿介绍着自己的调查结果:乌桕树的树叶是菱形的,下面有个小尖尖;乌桕树是落叶树,它的果实是白色的,像一颗颗珍珠;同一棵乌桕树上会有绿色、黄色、橘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的树叶;乌桕树的根很大,移植时要带着很多土把根包起来……

探究3:乌桕树成了班树

前期开展的各种调查令幼儿加深了对乌桕树的认识,并与之建立了最初的情感。在“我们认领的班树”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经过讨论决定将这棵乌桕树作为班树,并根据乌桕树的树叶有多种颜色的特征,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小彩虹”。在等待乌桕树到来的过程中,幼儿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小彩虹会怎么运进幼儿园呢?会砸坏幼儿园吗?”“‘小彩虹有多高?要用吊车吗?”“‘小彩虹有多粗,我们能抱住它吗?”教师鼓励幼儿将问题记录下来,等乌桕树运来时自己去寻找答案。

探究4:乌桕树来幼儿园了

终于等来了移植乌桕树的那一天,幼儿在观看移植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新发现和新问题。“好大的树啊!看,大吊车的脖子比我们幼儿园还高!”“原来树是先睡在车上运到幼儿园门口,再竖着从外面吊进来的,我还以为是横着吊进来的。”“吊车司机在幼儿园外面,看不到树在幼儿园里的样子,他怎么能正好把树放到大坑里呢?”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向工人叔叔请教的办法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有人帮司机看着方向。司機坐在吊车里面,一位工人叔叔站在离大坑很近的地方,拿着对讲机指挥司机操作。在树安家之后,幼儿还发现工人叔叔在树根的土包里对称地插了几根PVC管子,经过询问得知,这些管子是用来帮助树根呼吸、让树尽快适应新家的。就这样,幼儿既对乌桕树有了直观的认识,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回到教室后,教师继续鼓励幼儿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探究5:究竟几个人才能抱住乌桕树

在记录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提了一个问题:“‘小彩虹的树干到底有多粗?”有的幼儿说量一量就知道了。教师追问:“用什么来量呢?”有的幼儿提出可能需要8个小朋友才能抱住树干。教师继续追问:“你怎么知道需要8个小朋友呢?怎么证明对不对呢?”于是,有的幼儿提议试一试。

下午区域活动时,教师带着选择科学区活动的几个幼儿去尝试。桐桐、冲冲等5名幼儿手拉手才将乌桕树合抱。第二天晨谈时,教师先介绍了5名幼儿抱树的故事,接着问幼儿:“那小班的弟弟妹妹或大班的哥哥姐姐要几个人才能抱住树呢?”幼儿都说比一比手臂的长度就知道了。于是,教师带着幼儿来到小班进行“和弟弟妹妹比臂长”的活动,幼儿想出了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和弟弟妹妹面对面双手侧平举比长短,有的和弟弟妹妹同方向站立单手前平举比长短……比完了臂长,幼儿带着弟弟妹妹一起下楼去测量,发现6个小班幼儿就能把树抱住了。这时,教师问道:“为什么中班只要5个小朋友,小班要6个小朋友呢?”由于刚刚经历了比臂长的活动,几个小班幼儿都说是因为哥哥姐姐的手臂长。在这之后,幼儿又邀请大班哥哥姐姐“抱树测量”,结果发现4个人就够了。幼儿据此推测三位老师就可以把树抱住。

探究6: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测量乌桕树有多粗

在幼儿有了抱树的经验后,教师继续追问:“除了可以用小朋友的手臂测量树有多粗,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说还可以用糖果、鞋子、绳子、卷纸、铁丝、直尺等来测量,教师请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幼儿在实践和验证以上测量方法时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比如,康康发现自己选的糖果不像桐桐选的卷纸那样可以围在树上,桐桐便建议道:“可以量我的纸啊!”于是,几个幼儿开始在桐桐量好的卷纸上一个接一个地摆放糖果,体现出他们已初步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摆着摆着,他们发现糖果不够了,由此引发了他们对测量的可行性和便利性的考虑。

探究7:乌桕树有多高

研究完乌桕树有多粗后,幼儿又想知道树有多高。怎么量呢?幼儿脑洞大开,说:“可以让小朋友站在别人肩膀上叠罗汉。”“爬到树顶放一根绳子下来。”当回到教室的阳台时,幼儿又发现乌桕树和教室差不多高。教师问:“和教室差不多高,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幼儿马上说:“我们可以到楼上量这里呀(指教室的高度)!”

于是,幼儿开始测量与乌桕树一样高的三楼教室的高度。最初,幼儿分别用卷纸和丝带进行尝试,后来发现卷纸从三楼挂下来容易断,就改用丝带了。谦谦和冲冲负责在一楼迎接丝带,当看到丝带挂下来时,他俩指着丝带与地面接触的点,互相提醒道:“要在这里剪,这样才算。”这体现出幼儿已初步具有关于测量的起点和终点的经验。

收回丝带以后,幼儿根据以往自己和教师比高矮的经验,想用自己和小伙伴的身高来与这根丝带比一比。第一次测量时,孩子们挤在活动室地面上,每个人基本上都有半个身长与别人重叠。这时,有人提意见说:“这样不算,只能算半个人,不是一个人。”于是,幼儿又到更长的走廊重新测量。最后的结论是:乌桕树有8个半小朋友的身高合在一起那么高。

孩子们和乌桕树的故事在继续……

二、“乌桕树安家”的故事带来的启示

1.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生活世界出发

从“乌桕树安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综合”的理念就是一切从幼儿出发,以幼儿为本。教师以幼儿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基点,考虑幼儿的发展点而非学科知识点,从综合性入手,基于幼儿的需要,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整合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过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要素在交互作用中积极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提高课程实施效益,最终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1)每一个活动目标都来自幼儿的需要

课程目标是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方向,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乌桕树安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综合课程的目标是指向幼儿的发展的,目标中涵盖了幼儿的实际需求。从想揭晓大坑的秘密,到想了解乌桕树,想知道乌桕树会怎样被放到大坑里,再到想测量乌桕树有多粗、多高,在乌桕树系列探究活动的每一个活动目标中,我们都可以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如果目标与幼儿的真实需求之间缺乏联系,幼儿必将失去活动的兴趣。

(2)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有着内在的联系

过去,我们往往把综合活动简单地看成是学科活动的相加,因而,无论是主题设计还是活动设计,都不可避免地会以学科知识点为中心,考虑的往往是怎样将学科知识组合到主题活动之中,而不是这个主题活动中可以包含哪些能引发幼儿兴趣以及适合幼儿水平的学习活动。现在,在每个主题活动实施前,年级组或班级教师都会对主题活动进行集中审议,主要是围绕主题活动的核心目标,思考哪些目标适宜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来完成,哪些目标适宜通过区域活动、游戏活动来完成,哪些目标渗透在日常的活动中就可以实现……在“乌桕树安家”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围绕幼儿实际需求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散步时的发现,有集体活动中的讨论,有区域活动中的小组式学习,有晨谈活动中的分享,还有跨班活动中的交流……每一个活动的安排都不是随意拼凑的,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提供经验基础,后一个活动又为前一个活动提升经验。教师都是紧密围绕核心目标的实现来组织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努力发挥不同实施路径的作用。

(3)每一个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以问题为中心

幼儿的生活世界为综合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来源。生活的世界不同于知识的世界,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在“乌桕树安家”的故事中,每一个活动都源自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每一个活动的过程都围绕着幼儿问题的解决,从而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一个又一个探究活动:幼儿想了解乌桕树有多粗,就需要了解测量工具与实际测量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自然带出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比手臂长短的活动;想准确测出乌桕树有多高,就自然地联系到丝带从楼上挂到地面时究竟哪个点才是测量的终点等问题;想知道大坑的秘密以及吊车司机如何能在不进园的情况下准确地安放大树,就必然会有与园长妈妈乃至工人叔叔打交道的活动……来自幼儿生活的问题最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愿望,所以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活动成为综合课程中重要的活动方式。

2.编织关系,促进幼儿获得完整有益的经验

从“乌桕树安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实施综合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追随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帮助幼儿与环境建立联系,支持幼儿以行动生发经验,让活动激发有意义的学习,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无中生有”——编织幼儿与环境的良好关系

虞永平教授说,教育的核心就是促进和支持幼儿的生长,幼儿的生长空间既有限又无限。“有限”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可能超越规律。“无限”是因为在遵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可以挖掘一切可能性,给予幼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无中生有”就是让幼儿园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丰富,从而支持幼儿的探究需要。以往,改变幼儿园环境更多的是基于成人视角,改变环境的过程也不会与幼儿产生交集。“乌桕树安家”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幼儿亲历了乌桕树搬家的过程,才与大自然有了深刻的融合,这种融合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支持。幼儿在各种与乌桕树的“亲密互动”中获得了关于科学、社会等方面的经验,也促成了课程与环境的良好关系。

(2)“有事可做”——让幼儿在行动中生发新经验

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课程。如果环境只能用来观赏,那就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环境。“有事可做”就是要让环境与幼儿的行动建立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材料、任务等方式,改变幼儿无事可做的状态,或者增加幼儿活动的难度和挑战,让幼儿进入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测量乌桕树究竟有多粗”的活动中,如果教师在5个幼儿手拉手完成“抱树”的测量后没有持续追问,也就不会引发幼儿与弟弟妹妹以及哥哥姐姐比手臂长短的活动,更不会帮助幼儿建立“测量同一种物体时用不同的单位长度,所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的认识。幼儿园的课程就是要让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变成幼儿的行动,让幼儿在行动中获得新经验。

(3)“做乘法”——让多维的活动丰富幼儿的心智结构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实现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说,人的心智到底复杂到什么程度,跟所做的事情的復杂程度有关,如果人的感官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复杂的,那么其心智结构就有可能变得复杂。“做乘法”就是让幼儿开展多维的活动。对于一种资源,如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多种工具引发许多可探究的活动,幼儿也就拥有了许多经验生长的机会,这就是让课程资源不断生长、让幼儿经验不断丰富的重要方法。在“用多种工具测量乌桕树有多高”的活动中,教师正是因为具有“做乘法”的意识,才会鼓励幼儿用身边各种自然物去试一试,这样的尝试让幼儿的测量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幼儿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宽松开放的心理环境和长期的实践活动。当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学会“做乘法”时,很多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

从“乌桕树安家”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综合课程是一个向幼儿的生活世界开放的课程,需要教师摆脱成人化思维方式的束缚,追随幼儿的发展,不断思考幼儿的需要在哪里,幼儿的行动能否引发新经验的产生,活动与活动之间内在的联系是什么,等等,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乌桕树安家幼儿园
小猫安家
风中的乌桕树
我爱幼儿园
造个鸟巢好安家
欢乐的幼儿园
椰子安家啦!
《乌桕树下的邮电所》创作谈
凉风习习,心生温暖——读朱桥《乌桕树下的邮电所》
乌桕树下的邮电所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