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姿态拥抱今天的儿童

2023-06-23 18:54浙江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飞絮风信子蛤蟆

浙江宁波市第一幼儿园

宁波市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一幼”)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幼儿园,既散发着古朴韵味,又充满了活力。张雪门先生作为一幼的首任园长,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传承和发扬张雪门的教育思想,以全新姿态拥抱今天的儿童。我们希望一幼的每个孩子长大后都可以骄傲地说:“我快乐而富有意义的童年就是在一幼度过的。”

一桌石头菜

姜姝男/文

“姜老师,快来,快来!”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呼唤着我。我循着声音来到水池旁的小树林里,只见一张小小的桌子上有许多碗盘杯碟,摆得满满当当。仔细一瞧,里面装着大大小小的石头,长长短短的树枝,各式各样的树叶、野果,俨然是一桌丰盛的酒席。

“哟,这是什么呀?”我好奇地问。孩子们立刻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润润指着几片用树枝串在一起的树叶说:“这是我烤的羊肉串,很辣的哦。还有烤鱿鱼、烤虾、烤鸡翅。”东东端起一个里面装着一块椭圆形大石头的盘子说:“看,这是牛排哦。”嘟嘟则指着摆在中央的那个最大的盘子说:“这是帝王蟹,是很大很大的螃蟹!”跟随着孩子们的介绍,我认真地一样一样“品尝”。

很快到了该结束户外活动的时间,看着孩子们的游戲正在兴头上,我不忍心打断他们,便决定把时间往后延一延,让孩子们可以继续游戏。

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像真正的大厨那样忙前忙后,乐此不疲。他们源源不断地把各色“菜肴”端上桌,有“红烧肉”,有“烤鸡”,还有“熏鱼”;为了制作一杯“柠檬红茶”,他们满操场地寻找黄色的落叶当柠檬片,寻找又长又直的枯枝当吸管;为了给我的“饮料”续杯,他们抱起水壶穿过整个操场去小农人试验田旁的水井打水,再小心翼翼地把水壶拎回来;他们专心致志地把捡来的枯枝折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做成滋补的“冬虫夏草汤”……这一刻,我被孩子们的游戏热情深深地感染了。石头、落叶、枯枝、野果,孩子们就地取材的这些游戏道具也许在成人眼中简陋得不值一提,但是孩子们用他们小小的脑袋里蕴藏的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将它们变成了一桌美味佳肴。孩子们用自己的行为表达着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情感。

我有二十余年的教龄,算得上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回想起我曾在班级的娃娃家精心投放过各种材料:精美的餐具,齐全的烹饪用具,逼真的仿制食物……孩子们的兴趣来得快去得也快,精致的游戏材料并没有持续获得孩子们的青睐。我曾为此十分头疼,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选对材料,材料的更新频率是不是没能跟上孩子游戏的节奏,游戏时间的安排是不是不够合理……

我也曾一丝不苟地制定并执行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严格遵照教材实施活动,自认为把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了。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习惯了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这应该是孩子需要的游戏材料”,以自己的喜好去决定“这应该是孩子想要的一日生活”。如今想来,我竭尽所能向孩子们呈现的其实是“我以为”的童年生活。

孩子们做的这一桌生动的石头菜,让我对张雪门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唯有真实的童年生活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孩子们迸发出强大的学习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人,作为教师的我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减少对孩子的控制,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想玩的材料,自由决定玩什么和怎么玩,教师和孩子一起像家人一样享受在幼儿园的每一天。我想,这也许就是“行为课程”的真谛吧。

听,是雨的声音

潘亚华/文

最近连续下雨,孩子们好几天没去户外活动了。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雨,孩子们感到十分沮丧:“又是下雨天,真烦人!”“就是,都不能去外面玩了!”

听到孩子们的抱怨声,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在我固有的认知里,下雨天怎么能去户外活动呢?孩子玩得浑身湿漉漉的,着凉感冒了怎么办?可是,当我看到眼前的孩子们脸上写满了失望,我不禁想:为什么下雨天就得让孩子们待在室内呢?我自己小时候不也最喜欢穿上雨衣出去踩水吗?活泼好动的孩子被困在室内,不能出去撒欢,该多难受呀!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里,常常会遇到下雨天,如果下雨天带给孩子的只是困扰或烦恼,那么一年之中岂不是会有很多不开心的时候?我想,也许是时候打破固有的认知,带着孩子们去户外,和雨来一次亲密接触,享受这份天空馈赠的“礼物”了。但是,我又担心若贸然出行,不仅没有意义,还可能狼狈收场。我犹豫了。

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对孩子们说:“听,雨滴落下来的声音很好听呢!你们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听到我的提问,禾禾说:“是滴答滴答的声音。”熙熙说:“是沙沙沙的声音。”“还有吗?”我问道。没想到孩子们说不出其他答案了。雨真的就只有这两种声音吗?为什么孩子们只能说出这两种答案呢?这两个词是童谣和歌曲里常用来描绘雨声的词,也许孩子们就是因为缺乏直接的体验,所以他们的思维被框限住了。

我对孩子们说:“走!我们带上‘听雨器,一起去外面听听雨的声音吧!”听说可以去户外,孩子们都兴奋地跳了起来。那么,什么是“听雨器”呢?我说:“雨伞、水桶、脸盆、玻璃瓶、铁锅、木板等,都可以是‘听雨器。你们去找找属于自己的‘听雨器吧!”不一会儿,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听雨器”,大家欢呼雀跃地来到操场上听雨。

回到教室交流分享时,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乾乾说:“我用玻璃瓶接雨,我听到雨滴轻轻的‘噗哒噗哒的声音。”熙熙说:“我撑着雨伞,听到了‘嘣嗒嘣嗒的声音。”禾禾说:“我听到雨滴落到玩具筐里,是‘乒乒乓乓的声音。”西西说:“我用大木盘子接雨,听到‘嘟咕嘟咕的声音。”跳跳说:“我听到雨滴落在大雨棚上,是很重很重的‘砰砰声。”……

听到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词语描述雨滴声,我感慨万千。我们总是说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要关注孩子直接经验的获得,而我们的行动却总是落后于我们的观念。仅仅是一场雨,就使我们束手束脚,让孩子困于方寸之间,而忽略了生活中丰厚的教育资源。

有了这次体验后,孩子们对雨有了更丰富的感知:原来,雨滴落在不同的物体上会发出好多种不同的声音,像是在开一场雨声音乐会;原来,下雨天并不让人讨厌,反而有很多别样的乐趣。孩子们关于雨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应运而生:穿上雨衣雨鞋,像小猪佩奇那样开心地在水坑里跳来跳去;在雨中旋转雨伞,感受水花的飞溅;在厚厚的纸上洒点五彩的颜料,任雨滴落在上面,画出美妙的水彩画;用叶子、花瓣去接雨,观察晶莹的水珠滚来滚去的样子;探索雨滴落下来后去了哪里;找一找雨后出来活动的蜗牛、蚯蚓……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对每一个下雨天都充满了期待。陪伴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

蛤蟆剧团变形记

俞洪波/文

在我园,每个班都有一个蛤蟆剧团,那是孩子们开展表演游戏的场所。为什么以“蛤蟆”来命名?蛤蟆在人们的心中远不是完美的形象,正如孩子的表演在人们看来是如此稚拙。但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做自信的蛤蟆,勇敢地走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

然而,一直以来蛤蟆剧团的场地安排令我们很为难。作为一所老园,我园每个班的活动室空间可以说都十分局促。表演对空间有一定要求,而且容易对周边其他孩子的活动造成干扰。客观条件决定了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孩子们的表演因此受到限制。

新学年,孩子们升入大班。搬到新教室后,在创设环境时,蛤蟆剧团的选址问题又把我们难住了。在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后,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孩子们。我们一直把孩子们视为合作伙伴,遇到困难会向孩子们示弱求助,孩子们想到的办法常常令大家都很满意,在一次次锻炼中,他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一次能否也让孩子们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呢?于是,我们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孩子们讨论后决定,先分头去考察室内外的环境,确定几个方案后再进一步讨论。

“俞老师,你快来,我们发现一个很好的大舞台!”这天,马克从外面进来,拉起我的手兴冲冲地往外走。走出教室大门,马克用手指着楼梯的转角处,说:“看,就在那儿!”孩子们找到的这块场地确实挺合适的,空间大,独立性强,受到的干扰少。其实我们之前并不是没有想到过利用这块场地,但总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是公共场地,被我们班占用了,合适吗?这儿离教室有点远,教师能顾得了两头吗?边上就是楼梯,会不会有安全问题?把蛤蟆剧团从室内搬到室外,是个大工程,是不是太麻烦了?然而孩子们的想法比我们纯粹得多,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找到最适合表演的场地。

孩子们说:“这里太棒了,多宽敞呀!”“我们要在这里铺上垫子,把后面的墙装饰一下,搞个漂亮的舞台背景。”“台阶刚好可以做看台,观众就坐在这里看我们表演。”“说不定其他班的小朋友看到我们开始表演了,也会来当观众呢!”孩子们觉得这里就是他们向往已久的梦幻舞台。

看到孩子们热情满满,我们决定抛开顾虑,支持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们把布置蛤蟆剧团这项工作交给孩子们来完成。孩子们迁移以往的经验,自主分成了材料组和布置组,两个小组通过讨论列出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每个人认领任务。孩子们在完成自己认领的工作时特别有干劲,神情专注,眼中闪着光。

历时近半个月,孩子们终于完成了蛤蟆剧团的布置。背景墙上装饰着靓丽的丝带和闪亮的星星,轻纱质地的幕布让整个舞台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向上的台阶是观众席,贴着座位号,再往上走是化妆间和道具间。向下的台阶是演员通道,小演员们在楼下候场,轮到自己表演时就走演员通道上台。这样,观众和演员就实现了分流,表演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观众和演员都感到既方便又舒适。看着眼前这升级版的蛤蟆剧团,我们对孩子们的设计赞叹不已。孩子们也感到非常兴奋,这件作品值得他们为之骄傲。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尽情享受着表演的乐趣。主持人、导演、演员,每个孩子都全情投入,体验了不同的角色。不仅是其他班的小伙伴,而且园里的很多教师也来观看他们的演出,成了他们的“粉丝”。

这次改造蛤蟆剧团的经历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相信孩子。因为相信,我们看到了孩子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因为相信,我们越来越懂得欣赏孩子了;因为相信,我们发现孩子有很多值得我们成人学习的地方,他们热情、勇敢、自信、乐观、永不言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办法总比困难多”。

梧桐树“下雪”了

乌建波/文

我园门口有两棵高大的法国梧桐,它们每天迎接着孩子们来园。春天,园门口飘起了飞絮。一天早晨,当当来园时在树下驻足许久,还摊开手掌接了两片飞絮。她兴奋地跑进教室告诉小伙伴们:“快看,梧桐树下雪了!”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我便和孩子们一起来到梧桐树下看“雪”。当时,我班正在开展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看着孩子们对这些飞絮那么感兴趣,我便抓住机会生成了一个探究活动“梧桐树的秘密”。活动中,我首先引导孩子们分辨出这些飞絮并不是雪花,然后鼓励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了解这些飞絮究竟是什么。通过从网络和图书中搜集的信息,孩子们了解到,原来法国梧桐的真正名字叫悬铃木,这些飞絮就来自悬铃木的果球,每到春天,前一年的果球爆裂,果球上的这些毛絮便会随风飘落,就像下雪一样。孩子们还了解到,這些飞絮容易引发过敏,使人打喷嚏、流眼泪,于是,我引导孩子们一起制作了一张宣传海报,把自己了解到的这些关于飞絮的信息告诉小班、中班的弟弟妹妹们。当时我感觉这次探究活动进行得比较充分了,孩子们也获得了很多经验。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重新思考这次活动。

这天的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玉兰树下玩耍。一阵风吹过,玉兰花的花瓣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孩子们见了高兴地喊道:“哇,下雪了!”听了孩子们的话,我愣住了。多么熟悉的表达呀!孩子们还分不清玉兰花的花瓣和雪花吗?显然不是。我回想起来,在分辨梧桐树的飞絮和雪花时,孩子们也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们马上从颜色、形状、触感、飘落的季节以及是否会消失不见等几个方面说出了飞絮与雪花的不同。当时听到孩子们将梧桐树飘絮说成下雪后,我并没有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也没有倾听他们究竟想表达什么,因为我一听到孩子说“下雪”,头脑中就冒出了很多对活动的设想,紧接着便按自己的逻辑组织了后续的活动,把科学、语言、健康等领域的学习整合到活动中。这一活动看起来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但如今想来,这些是孩子们的愿望吗?

这一次,我想听一听孩子们的表达。孩子们说:“玉兰树下雪了,好美呀!”“这是花瓣雨,香香的!”“我好喜欢下雪呀,下雪了就可以堆雪人了!”“我去看樱花时,樱花也下雪了,我用帽子接了好多花瓣呢!”听,孩子们分明在表达对风中飘舞着的花瓣的想象,对花瓣、雪花这些美好事物的联想,对春天这个有趣的季节的喜爱。他们那时在梧桐树下惊叹着“下雪了”,很可能也是这样一种充满浪漫色彩的表达。为什么我没能意识到呢?那时的我没有强烈的意愿去真正读懂孩子,我认为我听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听懂,因而后续活动就完全落到我所设定的框框里。

那么,如果给我机会重新设计“梧桐树的秘密”的活动,我可以怎么做呢?我想,我会多花点时间,去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在哪里;我会提醒孩子们戴好口罩,如此便可任由他们在梧桐树下流连;我会悬置我的想法,让孩子们以自己的节奏、按自己的方式探索;我会鼓励孩子们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可能是语言,可能是绘画,可能是舞蹈,等等;我会跟随孩子们的节奏,从他们关心的问题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我会拉长时间线,和孩子们一起感知梧桐树随着四季更替而发生的变化,而不会把这种探究浓缩到几次的集体活动中,急于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资料来获得所谓的知识……我想,我也不必沉浸在满满的遗憾中了,只要我学会了观察和倾听,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我相信,在赋予孩子成长的力量的同时,我也能从孩子身上收获满满的“元气”。希望我从此不再是课程中的“孤勇者”。

会开花的“洋葱”

陈彦旭 张彩霞/文

一天早晨,童童带来一只袋子,里面装了一个“球”。小伙伴见了都凑上去:“咦,这是什么呀?”不少孩子都不认识。元元一拍脑门说:“啊,我知道了,这是洋葱,我在超市里见过。”几个孩子跟着回应:“嗯,就是洋葱,我也见过。”“哈哈,是炒蛋的那个洋葱吧!”童童一听急了:“不对,不对,这不是炒蛋的,它会开花的。”小伙伴们更加好奇了:“会开花?难道是会开花的洋葱?”

孩子们的议论也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凑近一瞧,呀,这不是风信子种球吗?确实很像洋葱!我们立刻做了个小调查,结果发现有20多个孩子认为这就是洋葱。也有少数孩子说它和自己以前见过的洋葱不太一样,但他们也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就连童童也说不上来。我们不想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引导孩子们探究的好机会,就对孩子们说:“既然有的人觉得它是洋葱,有的人觉得它不是,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

第二天,有几个孩子自发地从家里带来了洋葱。孩子们把这几个洋葱和童童带来的“球”放在一起比較,发现它们虽然外形很像,但确实有区别。元元拿起洋葱闻了闻,说:“我吃过洋葱,是这个味道。”接着他又拿起风信子种球闻了闻:“咦,怎么有点泥土的味道?”这时,童童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家:“我回去问过妈妈了,这叫风信子,是一种花。”

孩子们对风信子充满了好奇:它可以像洋葱一样拿来炒菜吗?它真的会开花?它的花是什么样子的……于是,我们买来更多风信子种球,给每个孩子一个,鼓励他们种一种。有的孩子把风信子种到土里,有的孩子选择水培,我们引导孩子们悉心养护,并做好观察记录。慢慢的,种球抽出了绿芽,观察水培的种球还能看到下面长出了好多白色的根须。孩子们发现,土培的风信子似乎长得更快更壮一些,但水培的风信子也长得不错。经过漫长的等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终于有一株风信子率先开花了。没多久,其他风信子也陆续开花了。风信子的花有白的,有粉的,有蓝的,有紫的,可把孩子们高兴坏了。

同一时间,我们也引导孩子们对洋葱进行探究。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美味下饭”工作坊,和孩子们一起将洋葱洗净、剥皮、切片。切的过程中,孩子们都被洋葱的气味刺激得流出了眼泪。元元说:“我记住这个味道了,再也不会把洋葱和风信子搞错了!”我们又教孩子们做洋葱炒蛋、烤洋葱圈。一道道美食呈现在餐桌上,大家一起品尝时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孩子们回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使家长们也卷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感受孩子们的收获和快乐。

在年级组进行的主题后审议中,我们对这个活动进行复盘。研讨时,一位50多岁的老教师感慨道:“当初我刚工作时,上课都按教材来上,我们教给孩子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这些年实践张雪门的行为课程,幼儿园的课程更活了。这次的活动很有意义,孩子带来的风信子种球引发了‘究竟是不是洋葱的争论。虽然教师知道答案,但没有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而是耐心引导,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探究,一起等待风信子开出美丽的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远比书本上的多。”一位青年教师说:“张雪门先生提出,孩子的经验来源于生活。这就提醒我们要敏锐地捕捉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为他们提供探究的支架,引导他们获得有益于他们生长的直接经验。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的体验而不是最终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

研讨中,大家集思广益,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如,有位教师告诉我们,把洋葱种在土里也会发芽开花的,这令我们惊讶不已。我们畅想着,有机会是不是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种一种洋葱,很好奇洋葱开花会是什么样的呢!真期待我们的课程中能有更多有趣的故事发生。

结 语

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我们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一如既往地秉持“生活,行为,经验”的课程精神内核,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张雪门先生担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时的校歌中这样唱道:“生活兮教育,我们生命唯一之伴侣;淳朴兮孩子,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这也是我们一幼人为之努力奋进、不断践行的教育理想。我们相信,爱没有终点,探索之路更没有终点,更好的我们总在前进的路上。

猜你喜欢
飞絮风信子蛤蟆
窗外飞絮
杨树飞絮治理初探——以潍坊学院为例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风信子花开的时候
美丽的白衣天使——风信子
蛤蟆的油
蛤蟆蛤蟆跳嗒嗒
手工制作风信子盆景
躲猫猫
捉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