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骨文是我国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成体系文字。但目前对其形与意关联的释读仍然没有十分明确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由于甲骨文出现时间较早,其“形”与“意”融合的程度相较于当今文字要高得多,对情感、意念的传达也更加细腻充分,而非程式化的符号排列组合。基于此,文章紧扣甲骨文的这些特质,从“形”与“意”两个方面探析将甲骨文作为核心要素的标志设计方法。
关键词:甲骨文;标志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0 引言
标志,是一种带着对象特征的符号,大多扮演了社会角色的事物,能找到一个对应的标志,如企业、商品、单位、公众人物等。而标志设计在视觉传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文化自信”这一理念的提出,我国文化事业领域越来越强调挖掘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到现代社会建设中并且形成独特的美感,是每个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潮、古风等风格成为审美新宠,相关设计力图运用中国古代传统意象及表达方式,并结合新的表现工具和手段,呈现出似曾相识又更加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在海报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服装设计、影视传媒等领域掀起了一股应用热潮。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积淀,为设计提供了丰富多元的素材,但对标志设计而言,“形”和“意”的高度结合才是关键。甲骨文对“形”和“意”的表达处于最淳朴、最纯粹的阶段,所以在标志设计中结合甲骨文元素是非常恰当的选择。
1 甲骨文的特点
汉字的形成过程有着古老的传说。汉代《说文解字》提到,“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其指出造字的人名为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个重要官员,而造字是一项事关国家的重任。他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并对其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万事万物进行分类,经过仔细的考究,创造了汉字。这项壮举使世界变得清晰,甚至惊动了天地鬼神。这个故事体现了远古先民对人类世界的认识,人类文明之所以区别于从前,就在于人用比较差异的方式定义了事物的性质,使世界变得清晰,从混沌之中脱胎换骨。同时,此事惊动天地鬼神的说法也使汉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陈楠在《汉字的诱惑》中提到,造字的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巫术需要利用汉字与鬼神沟通。换言之,汉字是通向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媒介。
一个小小的甲骨文,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事物的纯真理解、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例如,甲骨文中的“阳”字,左边像三面三角旗,表示土山,右边的上半部分是“日”,就是太阳本体,下半部分是“T”,是一个像树枝一样的支撑物。《说文解字》中释义,“阳,高明也”。“阳”字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字,内涵丰富。阳的本体是太阳,但是甲骨文中添加了土山和树枝的意象,用“日”表示太阳。而“阳”的含义更为丰富,从“高明”可以看出古人认为太阳高高悬挂并且十分明亮,展现出对事物特征的直接分析。“T”的一横更像一个刻度,是某种类似于地平线的神圣标记,所以有人将“T”解释成祭祀的石桌。土山则代表了太阳照到山坡的一面,命名为阳面,所谓“山南水北谓之阳”,就是指山坡的阳面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高高悬挂的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光明。所以,“阳”这个字的内涵相较于“日”这类直接名词更加丰富,并且体现出人们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情感。
由此可见,类似于“阳”这样含义丰富、意味深长的甲骨文非常值得标志设计师深入挖掘。
2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的造字法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
象形是用线条和点等简单笔画去模拟物体形态。例如,“象”字的甲骨文描绘了大象的弯鼻子、大肚子和尾巴,弯鼻子是它最重要的特征;“人”字的甲骨文形似一个人的侧面,呈现出稍微鞠躬的姿态;“日”字的甲骨文类似于较扁的倒圆角矩形,看起来比较圆,且中间有一个横点。另外,独体象形字是其他更复杂的甲骨文组合的基础。
指事所表示的事物不具备具体的形态,因而采用较为抽象的符号。其中有单个指事字,也有将抽象符号与独体象形字组合得到的指事甲骨文。单个指事字有表示方向的“上”“下”,或是表示数字的“一”“百”,或是表示色彩的“白”等。而复合指事字则如“日”字,其中心的点可以理解为某种抽象符号,表示中心性或者光芒。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是由数个象形字或指事字组合而成。会意字的分类还存在分歧,但大致可分为同体会意字与异体会意字。同体会意字,即用单个字符排列,用以加重语气或描绘事物,如“淼”“森”。异体会意字,即用两个及以上的字符组合成新的字,用字符间的关系或行为结果表示字义,如“好”“后(育)”“见”“区”[1]。
形声是较晚出现的造字法。例如,“河”字包含水的含义,而其中“可”字部代表它所跟随的读音。形声造字法对“形”与“意”的关系影响不大,所以暂且不作参考。
可见,若想要选择甲骨文作为标志设计的核心元素,宜采用以象形和指事为造字法的文字。另外,同体会意字具有強化事物、重复同一字形等特征,在视觉上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可以重点考虑。
3 甲骨文标志的应用领域
标志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图腾的一种演化,不同的部落依靠图腾来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将其作为精神指引。例如,希望像老鹰一样威猛,像蛇一样顽强,像青蛙一样多子多孙等,由此这种物象就与这个部落产生了神秘的内在联系,成为这个部落的象征,就像中华儿女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国家形成之后,图腾就演变成了国徽、国旗,图形也变得更为抽象,组合成了非常复杂的复合图形。“标志是社会活动的符号,记载着人们活动和社会的变化及意识形态的转变,标志是文化的视觉符号,记录着一个国家、民族、地域的文化特征和历史”[2]。
标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类型多样,可以大致分为商业和非商业两种。商业标志就是俗称的商标,非商业标志一般有政治、文化和体育性标志及公共服务性标志等,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信息传达。总之,标志作为一个形象符号,代表了团体或企业的业务、理念等,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传递信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由于商标有着一定的评价标准,甲骨文应用在商标设计中的案例比较罕见。商标评估须遵循以下四点原则。第一,一致性原则。商标业务需要的信息要与商标评估提供的信息一致。第二,合理性原则。在商标评估的主观活动中,事物的内在联系逻辑要符合商标业务的客观需要。第三,客观性原则。商标评估作出必不可少的假设是与事实相一致的,不得与事实出现冲突,事实是有充分依据的。第四,重要性原则。商标评估对价格计量和评估精度均发生作用。与此同时,我国的商标注册要求在视觉上体现行业特征,例如汽车的商标会有方向盘的图形提示,咖啡的商标会有咖啡豆的图形提示等。然而,甲骨文虽然属于象形文字,但它经过了高度简化,采用线条、点、小块面表达,对现代人而言,不如图形的变体直观。因此,在商标中使用甲骨文无法直观地体现行业特征,在申请注册商标的过程中很难通过审核。
经过案例分析,笔者发现甲骨文更多地应用于文化领域的标志之中,如学校、文化机构、城市等人文形象符号。这类标志既需要体现深厚的文化内涵,具备简洁高雅的美感,又要使人印象深刻、意味深长。“现代社会定义标志为:以图形、符号的形式,传达如企业、机构、团体、活动等现实事物内在理念、精神、性质、功用及内容的视觉语言。”[3]
4 以甲骨文为核心元素的标志设计——“意”
运用甲骨文作为核心元素,可以对文化标志中“意”的传达起到升华作用。对标志“意”的考虑,关系到对字的选择,一般有非常多的选项去表现同一个事物,但好的设计所选择的文字往往能产生更深的韵味。
例如清华美院的标志设计,取法了“艺”字的甲骨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人认为这个标志存在问题,他们将其描述为“一个人拿着吃西餐的叉子,跪乞西方”,这是文化素养的缺失和观念的狭隘所造成的。在官方解释中,这个标志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为取法“艺”字的甲骨文,本字的左上方是一个象征着禾苗的三叉图形,下方是一个跪在地上的人将禾苗捧高的形态。在古代,耕种是涉及国家最大利益的活动,皇帝会按时到田间检查庄稼生长情况,如果遇到大旱还要亲自组织巫师求雨,甲骨文中人跪坐的姿态充分表明上古文明对庄稼的深厚情感和崇敬。同时,甲骨文中人手中所拿的不是丰收的稻穗而是幼小的禾苗,意为丰收必须依靠幼苗时期的精心呵护,且擅长种地的人会被认为是技艺高超的人而受到追捧。因此,“艺”字的甲骨文透露出一种淳朴的匠心风采,不仅手头功夫在行,而且其心志也是勤恳、淳朴的。设计师选择这个字是希望清华美院学子能够继承前辈的优良品质,砥砺前行。
清华美院的标志与甲骨文本字的区别在于,设计师将禾苗规整为一个中间一竖、两侧为弧线的形似西餐叉子的形态,实际上是对文字的修饰,却在现代人眼中产生了歧义。另一个区别在于禾苗在标志中变大了,其体量几乎与人的部分相当,这样的修改也许是出于强调的用意,但与甲骨文相比,存在一定的比例失衡。
第二层含义来自著名的“长信宫灯”造型,禾苗的比例变化需要与宫灯形成联动,象征着学子们前行的指路明灯。整个标志外面套了一圈椭圆形的线,有类似于印章的效果,使整个标志更加完整立体。
如此一来,整个标志就显得非常恰当了。试想一下,假如设计师没有选择“艺”字而选择了别的字,其效果肯定大相径庭。例如“美”,“美”字的甲骨文上部有羊的角和耳朵,下部类似于一个站着的人,还有一种版本是两个手抓着中间的“羊”,在释义中有“羊大为美”的说法,这与吃和味道有一定的关系。如果用了这个字,便缺少了人的图形表达,与人的关联没有那么密切,而且这个字围绕吃展开,缺乏“艺”字的文雅和深厚的情感。因此,虽然“美”字也符合美院的主题,但不适合用于这个标志的设计
之中。
又如黄河文化月的标志,其几乎完整借鉴了“河”字的甲骨文形态,官方解释提到“河”字的甲骨文接近于现在的“几”字,这正是黄河在地图上的形态。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河”正是指黄河。设计师利用了这个巧合,选择“河”字进行设计便再恰当不过,其蜿蜒的线条也体现了黄河文明的源远流长。此外,对“几”的形态稍作微调,呈现出英文字母“h”的形态,丰富了对“河”这一内容的诠释。
5 以甲骨文为核心元素的标志设计——“形”
在进行标志设计时,选好字后还要对其形态进行修饰处理,使其符合平面设计的网格几何原则。
对甲骨文标志进行分析,可以将它们的形态处理手法归纳为几何化、简化、夸张化和风格化等。前文提到的清华美院的标志就是采用了几何化的手法,所有线条等宽处理,以直线为主,小半径的弧线为辅,只有“禾苗”的弧度较大。这样能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均匀、稳重,也符合清华校训“厚德载物”的思想。另外,也有将多个甲骨文进行组合,造出一个新字并加以几何化,以此吻合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晓庄女子学堂的标志采用了“学”字甲骨文中的屋顶形象,而屋顶下方的部分插入了“女”字甲骨文,使其形成“女子学堂”的意象。外围加上一个椭圆形,使标志更加整体化。所有线条的粗细、色彩均等,“学”和“女”的斜线各自平行,转折和端头做了同一半径的圆角处理,让标志看上去更加柔和秀美。
又如位于东京涩谷区代代木的明治神宫博物馆,是为庆祝明治神宫100周年而建的,由建筑大师隈研吾操刀,其标志则是著名设计师原研哉设计的。官方解释其采用了甲骨文中的“日”和“月”作为原型,但标志并没有直接体现这两个字的组合,而是进行了高度几何化的抽象处理。设计师将“明”字拆成“日”和“月”两个意象,整个标志以“日”为基础,去掉了左侧那一竖,使其更加开放灵动,并将甲骨文中的弧线改为半径非常小的倒角处理,中间的横点改为偏左侧的圆圈和中间的原点,像一个天真的眼睛在张望,巧妙地将文字重组为更容易引起共鸣和实现情感交流的生动形象。而“月”则只取了甲骨文中的两条弧线,使其平行,修饰在“日”框架的右上角,使圆圈和弧线相称。所有线条等宽,并做了稍微的颤抖处理,仔细看类似于手写效果,增添了古朴的气质,与建筑的古樸氛围更为吻合。
比亚迪最新公布的高端汽车品牌“仰望”的标志设计是典型的风格化例子。其采用了“电”字的甲骨文形象,将图形改为180度旋转的镜像关系,线条修饰为粗细不一的弧线,使其看上去更加柔韧有力,体现出电的超越感。不仅如此,官方发布的版本还将标志设计成有厚度的金属质感,形成了充满科技感的视觉效果。
6 结语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情感是现代文字难以企及的。在这个宝库中搜寻吻合标志所要表达的“意”的文字,并将其“形”转化为更容易为人接受、与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形态,是一种可行的标志设计方法。与此同时,其能使中华文化的魅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进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郭虎.甲骨文的审美意象及其主题图形设计[D].苏州:江苏科技大学,2020:13.
[2] 王孝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定势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23-33.
[3] 赵海星.标志设计的文化图意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9,9(3):86-92.
作者简介:罗淼然(1993—),女,福建龙岩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