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各类艺术作品中,留白的应用屡见不鲜。但留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没有,其“看似无”却“更甚有”,古往今来作为一种美学的表现手法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删繁就简的形式,以小见大,意蕴无穷。基于此,文章研究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美学,以供参考。
关鍵词:山水画;留白;美学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1 留白美学概述
留白,通俗来说便是空白,又称“余玉”[1],是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法,在书画作品中较为常见。“留白”并不是简单地在作品中留下大面积的空白,而是契合观赏者的视觉心理,用轻墨淡彩营造一个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赋予作品无穷无尽的韵味,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将作品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留白是空间境界的表现手法,“留”为实,“白”为虚,虚实相生,趣味横生,别具一格。以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广,看似减法的留白,实为作品的意境锦上添花,如中国著名画家八大山人,在他流传于后世的绘画作品中,留白是最为突出的表现手法,舍全求意,体现了纯粹无垢的艺术追求。
2 留白美学的理念渊源
留白美学的理念主要来源于儒释道[2]。儒释道所提出的关于虚实、阴阳、自然之色的学说,为山水画的留白美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儒家在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推崇中庸的儒家,强调人的精神境界,礼法周全,张弛有道。“满招损,谦受益”,做人不可太满,要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儒家追求艺术与道德相结合的境界,保持中和之美,这与留白美学的理念不谋而合。以空白纳入万境,留白蕴含了儒家思想之精髓。
释教强调“色即是空”,“空”是一种看破和放下。这种色空观与留白美学画外之境至清、至远、至静、至淡的意蕴相吻合。在佛教的世界中,四大皆空,中国山水画在色空观的影响下产生了一种空寂的美。画家用“色”来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感,又用“空”来进行抽象的艺术性交流。留白中承载了无界的思想,黑白的色彩彰显出悠远的天地。
《道德经》有言,“有为之利和无为之用”,这也与留白美学遥相呼应。强调“无为而治”的道家,认为人世间和天地万物皆以“道”为规则,而“道”近似于一种不加人为干涉的虚无。或许在当今时代,这种思想过于消极,但毋庸置疑的是,道家的理念影响了中国山水画利用虚实与空白造就空灵结构的审美,在看似一无所有的空间中,蕴藏森罗万象,至空而极。
留白在视觉艺术上饱含中国儒释道的思想精粹,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形式,作品达到了“无中生有”的艺术高度。
3 留白美学的历史发展
关于留白,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原始社会。当时的壁画、甲骨文和陶器上已经有了留白的影子[3],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留白,更有可能是无意识的产物。至先秦时期,留白真正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登上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掀起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创作思潮。据考察,在晋朝,山水画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山水画中的留白美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并逐步发展壮大。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线条流畅,层次丰富,画面中可见大量空白空间,以虚显实,令观赏者遐想连篇。隋代山水画虽然不多见,但展子虔的《游春图》在描绘美景时也采用了留白的手法,山脉连绵给人以开阔之感。
到了唐朝,山水画以更加蓬勃的姿态自由发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出现了“白画”一词,这说明留白美学逐渐成为一种审美意识。在宋朝,留白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宋代的许多画家在创作技巧上进行了创新,使留白成了一种主流的构图和绘画技巧。而元代则是留白山水画的发展巅峰,这期间出现了声名远扬的“元四家”等,风景的描绘中多见水墨和浅绛,画风独特。例如,倪瓒经常采用“三段式平远”的构图方式,给人以淡泊宁静的空疏之感。明代“吴门画派”和清代“金陵八家”将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美学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即便到了近代,透过李可染、黄宾虹等大家的作品也能一睹留白之美。
4 山水画中留白美学的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美学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构图留白、意境留白、虚实留白和景物留白等[4]。
4.1 构图留白
构图留白是指在画面中留出合适的空白,使作品更有意境。要使构图对象显得集中、统一、稳定、协调,就要为画面留出空间。山水画中构图留白的描绘对象通常只蜷缩在一个部分,呈局部式。虽然这种留白方式较为特殊,但显露出一种层次感。山水画是一种抽象艺术,是画家在主观意识上对客观事物的表现。
4.2 意境留白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留白,是指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有意将画面中的空白留出来,以形成意境,增强画面的美感。山水画中有许多空白之处,如画树时“无枝”、画山时“无山”、画水时“无水”等。空白并非凭空而来,也不需要人去填满它。画家通过留白表现空间的虚实变化,将空灵深远的意境在空白中展现出来。
4.3 虚实留白
虚实留白是指画面上空与实之间的空白,它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实”是描绘实际存在的事物,而“虚”就是留白。没有“空”就没有“实”,有了“空”则有了“虚”。“空”与“虚”是对立的矛盾统一体,能使画面产生一种空灵的意境。实物与虚物的留白相辅相成,相互烘托,使二者的形象和内容在画面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空间位置关系,将有限的画面空间留给观赏者,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
4.4 景物留白
山水画中的景物留白依靠风景来表现,如云气、山石、水流、树木等。云是山水画留白中最为常见的一个物象,云气飘浮在天空中,且本身纯白无色,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自由地描绘勾勒,生机灵动。云虽无色,但万物有色,云气与画中的其他事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能够更好地凸显其他事物。山水画画家在画云时,常采用勾云法和染云法,表现出云的依势而动、缥缈莫测。正如谢赫所说的“气韵生动”,云气是留白美学中一种浅层次的使用。云气要清澈,不容污浊,山水画才能拥有仙雾缭绕的仙境之感。
不同地域的特征不同,因此山石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样貌,丘陵沟壑各有其美。山石的刻画强调立体感,它是画中山脉的主体,地位不容小觑。山石的留白通常通过水墨黑白的对比营造,给人以浑然天成的视觉享受。
山水画留白中,水是最为画家所推崇的物象。“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画家们用水来描景状物的同时,也会认为水的留白体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追求。水的留白没有拘束水源的形状,能够展现一种生命力,大面积依托水的留白,能够营造一种广阔的感觉,同时避免画中要素过多,给人以清爽感和真实感。
树木同样是表现留白美学必不可少的元素。画家对树木进行留白创作时,会让树木与山石为伴,保持画面整体的协调性。山石是无生命的,它们在岁月流逝中见证历史的变迁但不改其貌;而树木是有生命的,其姿态在不同季节各有不同。如果一幅山水画中仅有水流和山石的留白,未免太过无趣,树木的留白能削弱画面的僵硬感和死气沉沉感,枝干之疏密、树叶之浓淡、光与影之对比,能赋予画面更强的活力。
5 留白美学的价值体现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审美创造形式,是山水画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白美学便是时间推移中产生的艺术结晶。留白内涵深厚,层次丰富,在山水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鉴赏价值。
“以少胜多”,就是指给画面留下一定比例的空白,使画面产生空旷而又充实的感觉。在山水画创作中,留白也常常被用来烘托意境、衬托主体和环境等。留白并不是完全的虚无[5],也不是随意的涂抹,而是对画面整体布局作出的选择。留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不仅体现了画面的意境和作者对客观物象表达的意图,还表达了作者艺术创作时所追求的形式美,欣赏者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
“意在笔先”,山水画以笔墨为表现形式,通过画面留白来营造意境,体现中国画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留白是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作为一种绘画风格或审美趣味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很深的渊源。“无画处皆成妙境”“咫尺千里”“不画处皆可画”,留白营造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幽远意境,只有达到情景交融这种和谐统一的状态,才会产生意境之美。留白作为一种构图方式,有着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恰到好处的留白可以不喧宾夺主地衬托主题,达到“满”与“实”、“满”与“虚”相结合的效果。
留白增强了作品中各种物象的生命力,烘托出作画的主体部分,优化了结构,增强了画面构图层次和艺术性。如画家可以用浓墨或淡墨来描绘想象出来的一片云,形成“浓—淡—干—湿”的画面结构,用大片白色与黑色来衬托景物主体。在所画的树木、天空、水流等物体上留下较大面积的空白,有利于表达意和空间的关系,给人以空旷之感,也就是所说的“一树三分色”。
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手法大相径庭。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油画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中国画的色彩观追根溯源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强调宇宙本源,黑白阴阳的对立,因此纵观各朝各代山水画,不难发现画中使用的色彩屈指可数,其中的黑白色被抽象化了,留白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而西方色彩观推崇光谱色,强调光影的明暗效果,因此西方绘画热衷于使用不同的色彩,很少使用黑白。
6 留白美学在其他领域的拓展
除了山水画的留白之外,在其他不同的领域也可以看到留白美学的身影,它已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设计及园林景观等领域。
中国山水画对园林景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粉墙黛瓦前的三两翠竹和角落里疏影横斜的花木造景。现实世界的天地是有限的,但人的思想是无限的,园林景观的留白拉引出心中的纯粹,在繁华喧嚣的城市中开辟出可以放松宣泄的净土。这种留白从山水画的扁平中跳脱出来,是立体现实的,空间的留白释放了人心中的压抑。苏州拙政园“借景入园”,在墙角处建假山和亭子,使人们能将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
中国美学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蓄”等思想,这些思想也被运用到音乐创作中。音乐上的留白不是简单的休止符,参考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除了可以听得到的实音,更应该有声外之音,完美的乐曲是实音与虚音的统一,有时设置不需要明确的歌词,“无声胜有声”。音乐的留白能留下一定的意境,有利于听者发挥想象力,细细揣度曲中的思想感情。
留白作为美学中极为重要又最具特征的构成元素,对现代设计语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现今很多设计把画面处理得十分干净、纯粹,这就是留白美学的艺术。例如,日本著名品牌无印良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包装和产品极简,无印良品倡导环保,其“空”与中国的留白美学理念息息相关[6]。
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留白手法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结尾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不禁让读者好奇,故事的后续究竟如何,世上究竟是否存在桃花源?留白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留白美学已渗入许多领域,只要人们擦亮眼睛,就能一探留白美学的意境。
7 留白美学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留白美学用各种媒介展示着它的美。与其说留白是一种形式,不如说其是一种精神和智慧。留白美学是一种美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对美的一种理性追求。留白在不同作品中拥有不同的含义,留白的“空”寓意能包罗万象。事物是客观的,而思想是主观的。艺术创作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不能异想天开,应始终牢记“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文艺创作者也不能局限自身视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留白美学随着时间的沉淀一步步脱胎换骨。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相比故步自封,更需要一种革新探索的精神,应将留白美学进一步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8 结语
留白美学无处不在,这种中式美学承载着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并且在各个领域不断拓展其应用深度和高度。盈而未满是最好的状态,留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究,发掘其深奥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郑爽,黄素涌.留白美学渊源[J].文化产业,2020(36):57-58.
[2] 鄭斯麒.山水画留白艺术探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1:8-36.
[3] 刘颖.接受美学视角下中国画留白的审美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8:7-18.
[4] 侯庆通.浅谈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巧[J].艺术大观,2020(20):13-14.
[5] 黄霖清.中国画创作中“留白”美学背后的意蕴[J].名作欣赏,2021(11):183-184.
[6] 李慧.无印良品的“空”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留白”的对比[J]艺术品鉴,2022(6):61-63,114.
作者简介:汪晓宇(2000—),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