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发展引起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很+名词”结构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运用。文章从“很+名词”结构流行的原因,包括语言演变中的类推作用、群众语言心理等,以及能进入该结构的名词分类、语法功能等多方面对该结构进行探析,同时预测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很+名词”;结构;类推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03
0 引言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发展速度最快,语音次之,语法最慢,但是当今社会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无疑加速了语言的演进,语法自然也不例外。近几年在语言交际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结构,如“教科书式”“有学习、有体验”“很+名词”等结构。本文要探讨的“很+名词”结构正是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如“很淑女”“很绅士”“很张继科”“很北京”等,这种结构已经普遍应用在人们日常的语言表达中。
“很+名词”结构作为“程度副词+名词”的代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结构,虽然20世纪30年代就在鲁迅、曹禺等作家的作品中零星出现,但是当时现代汉语的语法尚未定型,加上此种结构数量较少,并未引起语法学家的高度重视。但这一结构随着时代的进步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逐渐在日常语言表达中流行开来。在这种趋势下,学界对这一结构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且研究思路不断拓展,不仅从结构上对其进行探讨,语义、语用等角度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和树美、杜兆金(2018)从“很+名词”结构的流行原因、格式分类、语法功能和语义包蕴性以及语义指向这四个方面出发,系统地探讨了这一语言现象的合理性及进步性,并结合这一现象的局限性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向[1];白凌云(2020)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出发,认为“很+名詞”结构的存在具有合理性,该结构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凸显细节义,具有增强生动性等表达功能[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阐述“很+名词”结构,主要探讨“很+名词”结构流行的原因,以及此结构的分类及其语法功能,并尝试探讨这一结构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所涉及的语料主要来自CCL语料库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
1 “很+名词”结构流行的原因
1.1 语法演变中的类推作用
语法是语言中的一般规则,它具有不可否认的权威性,但是语法规则的效能常常会受到日常交际的特定需要、语音和词汇等其他语言子系统的影响,全面贯彻落实语法规则的难度较大。语言是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强式和例外的系统。因此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作“类推作用”[3]。众所周知,“很”作为程度副词,修饰性质形容词是常见的语法规则,如“很漂亮”“很优秀”“很高”“很瘦”“很美好”等,这一语法结构中的形容词自身有着描述性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中有“+描述”的特性。接下来再观察可以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的特点,例句如下。
例1:我这样作念不道德,很流氓,但我确实这样作念过。
例2:a.她想起阿美的叮咛,很淑女地走过去。
b.她看似很淑女地把两手交握放在腿上,其实是用力控制着自己别真的扑上去。
例1中,“流氓”一般是指那些不务正业、文化水平较低、常常闹事、不尊重别人的人,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词,但是例1中“流氓”这个名词有明确的描述义。例2里面的两个例句都有“很淑女”的结构。“淑女”一词出现得较早,如《诗经·周南·关雎》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指贤淑美好的女子,由此可见,虽然“淑女”为名词,但是要成为淑女,一定要有贤淑美好的品行,有描述的成分在。例2中无论是“很淑女地走”还是“很淑女地把两手交握放在腿上”,都要求女子有美好的品行,有作为淑女的特质。分析这两个例子可以发现,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都必须具有“+描述”的语义特点,而且这些名词所描述的特点是受大众认可的。从“很+形容词”再到“很+具有描述性特征的名词”,发挥语法的类推作用是关键,类推作用使同样表现出描述性语义的词进入了同一个结构。
1.2 群体语言心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文化上的发展、政治上的革命、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4]。目前我国社会环境稳定,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创作自由。同时,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为每个独立的个体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而这种开放的语言环境,让大众在日常交际时不会刻意遵从现有的语法规范,在语言表达中存在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折射到日常的语言表达中。如中国的乒乓球女将王曼昱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表现极佳,取得了让国人骄傲的成绩,迅速引起大众关注,王曼昱频繁出现在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中。当时有句热评是“这个球打得很王曼昱”,人们不再具体、细致地谈论王曼昱打球的特点,而是运用一句极具概括性的话语,既涵括王曼昱打球的特点,又因为该表达方式标新立异而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2 “很+名词”结构的类型
之前,语法学家普遍认为程度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很+名词”结构进入人们的生活,该结构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进入该结构,只有具有描述义的名词才可以,如“淑女”“绅士”“北京”“上海”等。接下来探讨能进入该结构的名词分类。
2.1 很+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一般指特定的某人、某地或者某机构,即人们常说的人名、地名等。在学习词义的概括性的时候,黄伯荣和廖旭东老师指出,“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5]。而词义的概括性又要求把词语相关的特征概括进去,所以这些专有名词也具有描述性。接下来,重点探讨两类,即“很+专有地名”和“很+专有人名”。
2.1.1 很+专有地名
这一类的专有名词较为常见,多为人们熟知的地名,大到众所周知的“北京”“上海”“深圳”,小到每个人自己的家乡,都有可能进入该结构。举例
如下。
例1:鼓楼与婚纱照相遇,碰撞出不一样的“京味”,红砖绿瓦,西装白纱,这样的婚纱照就很北京。
例2:上海的繁华,全世界都知道;这里的风情,我最知道。这里是上海不可或缺的一角,这里,很上海!这江,这城,割舍不断的情!
例3:深圳因为一条鼓励公考落榜者的短信而火上热搜,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很深圳!
例4:《穿过寒冬拥抱你》自上映以来,有不少观众评价“这部电影很武汉”。的确,无论是选角、选景甚至是台词上,剧组都将武汉味熬进了骨子里。
上述例子有的摘自微博热评,有的摘自新闻原稿,虽然每句话出处不同,但都佐证了“很+专有地名”的结构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事实。北京城现代风与古朴风的完美结合,上海自带一种繁华富有、时尚现代的气质,深圳的包容,西安的古色古香,成都的宜居,武漢的热情,这些城市早已被人们熟知,这些专有地名背后所描述的城市特征也广为人知。
2.1.2 很+专有人名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人们不可能熟知每个人的名字,所以一般来说只有身份和地位较高的名人才会被人们熟知,他们的特点也是公认的,进而可以进入“很+专有人名”的结构。
例1:一个无名微博好友的语录,读起来很犀利,很韩寒,很周树人,让人印象深刻。
例2:被人称为“六边形战士”的马龙能力是非常强的,不出所料,这次比赛里他的打法依旧很马龙。
例3:超哥说今年的春晚会收敛着些,大家说他做到了吗?这些个动作很邓超。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发现,一般进入“很+专有人名”结构的人名都是某些领域的佼佼者。例1中,因为语录读起来很犀利,和鲁迅、韩寒的写作风格非常接近,所以评价该微博语录的风格“很周树人”“很韩寒”;例2中,马龙打乒乓球的时候可以兼顾每个角度,被球迷们称为“六边形战士”,此种打球风格被大家评价为“很马龙”;例3中,邓超在春晚节目上异常活跃,被大家调侃为“很邓超”。这些例子有一个共性,就是“很+专有人名”中的人名背后都有被人们熟知的风格,人们不再采用烦琐具体的描述方式,而是用这些人物的名字去彰显他们的独有风格。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重在事物具有相关性。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名人的尊重,又产生了引人联想的作用,使整体表达更加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2.2 很+普通名词
普通名词可以分为个体名词、抽象名词、物质名词等,例句分析如下。
例1:现在想起以前上班的种种,忽然感觉那样的日子很阳光,很温暖,让她怀念。
例2:我生活得很苦,但我很精神,我感到非常地充实。
分析以上两例中的“很+名词”结构可以发现,这些普通名词在很大程度上表示状态、动作特征、品质等,具备很明确的描述性的语义特征,自然也就能够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例1中的“阳光”虽是名词,但是人们一读起来,就感觉充满了希望和动力,有描述性的语义;例2中的“精神”也是,指某个人精神状态良好,也暗含描述性的语义。
综上所述,可以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虽然不少,但也相对有限,这个名词本身必须有明确的描述性语义特征,在这个结构中充当形容词。专有名词或者普通名词,都有可能进入“很+名词”结构中。
3 “很+名词”结构的句法功能
在生活中“很+名词”结构的使用率很高,除了日常口语表达中较多之外,在文学作品中也比较常见。该结构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如谓语、定语、补语、状语等句法成分。
3.1 充当谓语
“很+名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很+形容词”的特点是一致的,承担谓语的功能,常常用来描述主语的形状或者从事的活动。
例1:邓超扮演的恶棍天使虽然很恶棍,但是也很善良。
例2:刘警官很英雄,每次出警都冲在最前面。
例3:这个小琴童很绅士,各方面礼节都很到位。
例子中的“很恶棍”“很英雄”“很绅士”这三个词都是用来表示主语的性格特征,指主语有像“恶棍”“英雄”“绅士”一样的性格特点。
3.2 充当定语或者状语
定语和状语都是用来修饰的,可以用来修饰限制事物或者动作,增强所表达语言的精确性。定语可以用来修饰、限定或者说明名词的品质或者特征,状语则是从时间、地点、方式方法、情况等多个方面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词。例句如下。
例1: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
例2:小王是一个很阳光的女孩,面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
例1中,“很英雄”修饰城市,表现了武汉这座城市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和新冠肺炎疫情作斗争;例2中,“很阳光”修饰女孩,表明她的性格特征。
3.3 充当补语
“很+名词”结构也时常充当补语,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或趋向。例句如下。
例1:她今天穿得很中性,我都没有认出来。
例2: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双重努力下,她变得很阳光,很向上。
这两个例句中的“很+名词”结构都是充当情态补语,说明前面动作的情状。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很+名词”结构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在日常表达中使用频率很高。
4 “很+名词”结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不可否认的是,“很+名词”结构是语言发展变化的结果,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结构较为新奇,满足了人们言语交际中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它形式简洁,在使用形容词显得词不达意的情况下,这一结构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6]。但是谈及这一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向,争议颇多。目前值得肯定的是,像“很淑女”“很绅士”这些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用法,应该保留下来,纳入规范语言体系之中。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有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在可控范围内,对于现存规范的突破和偏离,应当采取尊重和相对宽容的态度。对待“很+名词”结构也应该持此种态度,仔细观察刚进入“很+名词”结构的名词,给予它发展空间,看它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能否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能否高效地为语言交际服务。
5 结语
本文主要探析了“很+名词”结构流行的原因,并对这一结构进行分类以及探究该结构的语法功能,分析了“很+名词”结构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但是本文语料较为有限,同时仅限于共时平面,研究方向存在局限性。至于该结构以后的发展,还是要交给时间研判,这一结构值得人们长久关注。
参考文献:
[1] 和树美,杜兆金.浅议汉语中“很+名词”格式的合理性及其发展趋势[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2):60-64.
[2] 白凌云.“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J].天中学刊,2020(35):115-122.
[3]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7.
[4] 武立红.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7(S4):63-68.
[5]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2.
[6]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6.
作者简介:胡旭(1998—),男,安徽池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