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主题美术的当代探索

2023-06-22 14:05袁媛李朝霞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红船

袁媛 李朝霞

摘要:“红船”主题作为新中国美术主题性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佳作迭出。文章选取近年“红船”主题美术中影响最广泛的一幅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为例,探究“红船”主题美术的当代发展。首先梳理“红船”主题美术的发展历史,将该作品同以往此类题材作品进行对比,得出其历史进步性,进一步分析当代艺术家对“红船”主题美术的探索。相较于以往此类主题美术作品,这幅油画作品首次将与会人员安排在室外,也并未按惯例用红色来体现红船,而且在“红船精神”提出的背景下,《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宣扬的思想精神更加具体。这些富有时代意义的进步使该油画作品对国家记忆的构建、大众对“红船精神”的理解以及今后美术的主题性创作都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红船”主题美术;《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当代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03

在央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的开篇,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以下简称《启航》)以酣畅淋漓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画面中两艘船随汹涌的水波晃动,在乌云密布下缓慢而坚定地驶向光明。船上代表们神态各异,或步履从容地登船,或矗立船头眺望远方。画面氛围庄严肃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越过急流险滩,不畏惊涛骇浪,建立千秋伟业的决心。追溯历史,我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者对“红船”主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对此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红船”主题美术的演进

艺术家们对“红船”主题美术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体可分为三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描绘南湖室外风景为主;20世纪90年代,出现描绘室内会议场景的作品;21世纪以来,新的艺术形式带来更多新尝试。

中共一大会议的故事已为大众所熟知,其中,上海法租界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两个地点,成为中共一大会议相关艺术创作所选择的主要背景。相较于规整的城市建筑,南湖画舫的优美自然景色为创作者留有更多的表现空间。因此,许多擅长传统水墨山水画的画家更倾向于选择南湖红船来表现中共一大会议这一题材。也正因如此,建立了画舫形象同“建党”的特殊联系。

南湖革命纪念馆建成次年,朱屺瞻创作了目前已知最早的将南湖作为中共一大会址来描述的美术作品《南湖留胜迹》。其采用了中国画传统构图,笔法古朴自然,除去题跋点明与现代元素,该作品基本是一幅典型的传统山水画。同年,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分别创作了《南湖之春》和《南湖红船》。两幅画同样描绘烟雨楼和画舫,不同点是谢画从烟雨楼望向红船,岛上繁花与湖中船只形成疏密对比,突出南湖之春的生机盎然;陈画从画舫望向烟雨楼,红艳的画舫与一片青翠的湖心岛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更突出“红船”主题。钱松嵒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传统山水画与社会主义现实题材的转换中最成功的画家之一[1],他也创作了大量“红船”主题美术作品,其中以《南湖》和《烟雨楼》为代表。如《南湖》的视觉中心,数名游客站在南湖万福桥上望向远处的画舫,以此点明主题。

相较于国画沿用传统山水绘画方式,同时期的西画更注重光影明暗。颜文梁的油画作品《南湖》代表了当时受西画影响的艺术家们对南湖作为建党题材的艺术阐释。作品描绘朝阳初升逆光效果的南湖红船景象,明显更注重西方绘画光影及色彩对比,而朝阳初升寓意新生事物的朝气蓬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65年,关紫兰创作的油画作品《南湖红船》,同样描绘了南湖的自然风景与中共诞生地画舫。谢之光创作于1972年的《南湖革命纪念船》虽是中国画的形式,但不难看出其明显结合了西方的表现手法。

20世纪90年代后,“红船”主题绘画发展出新形式,一些作品的绘画目的从山水描绘转移到表现历史人物、还原中共一大会议场景上。1991年金松创作的《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表现了南湖画舫中室内的会议场景,将参与中共一大会议的代表以合影式的构图一一展现。与之相似的油画作品还有孙逊的《南湖船上》,两幅作品都参考真实红船内舱的照片,细致描绘与会人员,展现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历史场景。

21世纪以来,该主题美术创作仍在发展。首先,张谷良的《南湖红船》等作品沿用以往视角,关注南湖的自然风景与红船的呼应关系。其次,一些作品从色彩入手,将船的颜色直接提煉为红色,如徐新奇的《开天辟地》和欧阳倩的《黎明》。资料表明,召开中共一大会议的画舫颜色复杂,并非纯正的红色。而作者取“红船”的象征意义,构建红船与党的形象的关联。最后,个别作品把红船从具象中抽离。如凌加春的《1921·南湖》等作品采用抽象手法,将红船化简为符号,并将中共领导人物形象与其他史料结合,表现新一代艺术家对该题材的思考。

2 《启航》艺术形式的进步性

“红船”主题美术历经半世纪有余的打磨,有着诸多进步,何红舟、黄发祥合创的《启航》便是其中突出代表。

首先,《启航》首次将中共一大与会人员安排在室外。通过对近现代“红船”题材美术作品的梳理,可以根据表现内容将该题材作品分为两大类:描绘会址全景的风景画作品和描绘与会人员的人物画作品。风景画作品可以清晰明了地表现“红船”主题,却因难以表现与会人员而很难达到对中共一大会议这一历史事件的有效宣传。而人物画作品可以情景化表现会议具体场景和人物,但因人物在室内,所以难以突出会议地点“红船”。基于此,《启航》选择中共一大代表由小船登上红船的这一瞬间进行创作,打破了以往“红船”主题美术作品创作中会址和会场二分的固化模式,兼顾了人员和红船两个绘画要素。同时,人物登船的动态在表现历史绘画叙事性与情节性的基础上升华了绘画的寓意,体现创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与审美意蕴。

为兼具对人员肖像和红船的描绘,画家在构图上进行了多次调整。从草图来看,第一稿《红船天下行》中使用多维表现手法,将画面分为三部分:南湖中飘曳的红船、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一字排开的合影和俯瞰视角的山河破碎的神州大地。这样的绘画形式颇为新颖,但割裂感较强,难以引起观者共鸣。因此,在随后的几幅小稿中,作者采用将人物放入历史具体场景的现实主义手法,并对代表们上船瞬间与会议结束下船上岸的场景进行多次创作尝试。从完成效果上来看,上船的“启航”无论是画面还是寓意都优于下船的“启程”,也更能体现作者作为当代人对中共一大会议这段历史的回望与思考。

作者在访谈中表示:“换了很多角度画代表们从红船上面下来行走的场景,但是感觉并没有真正抓住要表达的主题。后来,我们从历史回望的意义去挖掘主题,开始转变思路画‘上船,这样作品便鲜活了。”[2]在敲定与会代表們登船瞬间的情景后,作者们同时创作了两幅构图不同的作品。一幅描绘代表从湖岸码头上画舫的情景,将代表们安排在画面中,叙事完整,被收录在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另一幅则表现代表们依次从小船登上大船的景象,在前者基础上,针对画面效果略“平”的不足做出新尝试。显然后者空间较小,无法清晰地表现所有代表。正因如此,画家不得不进行取舍,进一步突出重要人物,画面也有了更强烈的对比。同时,两艘船都随着激荡的水面摇摆不定,使画面充满动荡感。后者便是本文所讨论的《启航》。

其次,“红船”不红是《启航》的色彩特点。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湖红船”题材兴起开始,红船的“红”一直作为红船形象的主要特征广泛运用于美术创作中。除个别作品如颜文梁的《南湖》描绘朝阳下逆光效果的红船,其余传统水墨淡彩和油画几乎通过色彩上的“红”来明确描绘对象。特别是在现代抽象手法的作品中,红船的具体造型被进一步弱化,甚至被简化为一笔壮丽的红色。然而,在《启航》的画面中,红船主体色彩以沉稳的棕褐色为主。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尊重了历史事实,另一方面作为背景的红船也不会因色彩过于强烈而使主体人物不够突出。此外,还体现出了创作者对红船的“红”更具创新性的理解。

最后,在《启航》的画面中多处安排具有一定象征意味。作为油画,《启航》较强的表现力与其整体构图的动荡感密不可分。占画面最大面积的画舫和小船一高一低,船沿形成的两条曲线错落有致。此外,湖面波浪涌起后的激荡水面和天空台风过境后的壮丽景象,渲染了整幅作品的紧张氛围,也很好地呈现出虽然环境急剧多变,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沉稳,对革命充满信念这一深刻意蕴。此外,由于中共一大会议并未留下影像资料,关于画面的人物安排,作者需要根据推敲做出兼顾史实和现实要求的选择。在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中,无论绘制哪一时期的作品,都将毛泽东的形象设计在最突出的位置。然而,当时毛泽东仅是地方代表,不能作为中共一大会议的主导形象来绘制。因此,两位画家将青年毛泽东形象放在画面中心,但身着深色长袍,位置靠后,与上船的董必武形成遮挡关系,以此保证矗立船头的中心人物的视觉位置,实现了历史史实的中心和今日要求的中心在色彩和动态中的平衡。

3 《启航》对“红船”主题的精神升华

作为代表新世纪艺术家当代思考的杰出作品,《启航》屡次出现在国家级各大美术展览中。央视推出的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更将其作为第一集的节目内容。这不仅说明《启航》作为油画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成功,更体现其作为历史革命题材美术作品有着较强的宣传教育意义。

首先,《启航》对“南湖红船”题材美术作品的意象理解有所升华。与之前创作的“南湖红船”题材美术作品不同,《启航》有着更丰富的时代背景,即“红船精神”的提出。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系统阐述了“红船精神”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3]。随后,“红船精神”不断丰富,全国以各种形式对其进行宣传,包括举办红色论坛、鼓励红色旅游、表彰红色先锋等形式,使“红船精神”不止停留于理论研究,还通过实践确保“红船精神”行之有效。通过宣传,“红船精神”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文学领域,歌颂“红船”的文章大量涌现,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红船”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更加深入人心。在美术领域,自2001年开始的“红船颂”全国美术名家作品展,为“红船”题材美术贡献了许多优秀作品。在此背景下,《启航》应运而生。

其次,《启航》的艺术形式进步体现了在弘扬“红船精神”的背景下,艺术家对“红船”主题美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代表当代历史主题美术的新思考。由于新世纪的两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开展,美术界重新开始关注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专家学者们就历史题材美术的创作展开广泛讨论。例如,“如何处理历史史实与艺术的关系”,“如何把握历史画中的崇高性与艺术家个人感情和趣味之间度的问题”[4],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本身就标志着我国历史题材美术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于以上问题,黄发祥在采访中多次强调“真实”的意义,只有“真实”的作品才会可信,才会感人。通过对史实的收集和实地采风,作者们在作品的细节上进行细致推敲,但力求历史真实并不是对历史陈述式再现,这也是《启航》优于由湖岸上船的同名作品的原因。两艘船的动荡感和人物矗立船头所营造的氛围,更好地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与性格,表现了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呈现出“红船精神”的宏大构建。

最后,从大众层面来说,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这幅作品通过报刊画册和专题片的形式再次被推向大众,艺术宣传促使公众理解红船故事,构建对中共一大会议的集体记忆。因此,这幅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红船精神”的宣传,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对“红船”主题的思考,更在于其巩固了人们对中共一大会议整个事件的图示化理解,强化了人们对经典人物形象的认识,从而加强了人们对中共一大会议集体记忆的建构,使“红船”主题美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启航》这幅作品在继承传统“红船”主题美术的基础上,无论是在艺术形式方面还是创作精神方面都有其进步性。艺术形式方面,《启航》打破了以往“红船”主题作品风景与人物二者分立的局面,兼顾与会代表和红船两个要素,并且进行了“红船”不红的色彩特征创新;创作精神方面,《启航》结合时代背景突出“红船精神”,展现艺术家在当代背景下对历史题材的重新思考。其意义不仅在于艺术家对“红船精神”的当下解读和绘画领域的时代创新,更在于对中共一大会议集体记忆的建构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53.

[2] 娄敏.历史,从这里启航:油画《启航》创作中的故事[J].工会博览,2021(20):38-39.

[3] 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N].人民日报,2017-12-01(002).

[4] 宛少军.对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化:新时期以来的主题性油画创作[J].油画艺术,2018(4):4-18.

作者简介:袁媛(1995—),女,河南平顶山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美术。

李朝霞(197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美术。

猜你喜欢
红船
红船
红船颂
雕红船
这一只船叫红船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什么是红船精神?
红船启航图
画红船
南湖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