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

2023-06-22 14:53:28赖妍雪
文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诗经

赖妍雪

内容摘要:文人雅士们常常以花类来抒发自己情志,花类喻体也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含义。着眼于《诗经》花类喻体的起源、构成及其情感寄托等文化意蕴,在国内外的研究上,对《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花类喻体进行总体梳理,探究了《诗经》中花类喻体的构成因素,以及花类喻体的情感寄托。指出《诗经》中的花类喻体对后世文人创作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经》 植物意象 花类喻体 文化含义

《诗经》作为诗歌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诗经》中,对植物的描写占据了半壁江山,在《诗经》的305首诗中,经过历代学者专家的考证研究,《诗经》中所涉及到的名物基本上都是由草类或者木类而展开,所以本文也是基于这种基本情况下,对《诗经》中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进行研究。

一.《诗经》花类喻体的情感寄托

(一)吟咏情感

因为不同的花类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所以赋予的个人感情也不尽相同。《诗经》中的花类喻体大概主要有三种,第一类是关于古代女子容貌的比喻,第二类是关于男女之间情感纠葛的比喻,第三种是对父母及兄弟手足之间感情的比喻。花卉具有艳丽的颜色,每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芳香。

《诗经》中所涉及到的众多花卉,如桃花、荷花、舜来比喻女子美丽的容颜。在《周南·桃夭》中可以完全证明这个判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其家。

这首诗的意思是桃花怒放,色彩明亮鲜艳。这位姑娘要出嫁了,会使夫家和顺美满。在学者潘富俊的著作《诗经植物图鉴》中谈及到桃花,在他的理解中“桃花鲜红华丽,因此《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盛赞桃花之艳容。”这篇文章以桃花比喻女子的形象表述,以“夭夭”来赞美女子,体现其活力、健康。用桃花来表达对女子的赞美,对婚姻的祝福。

将自己在社会中所积累的人生哲理、情感领悟,寄托在花类喻体上。体现人生中经历的男女之情,芍药是《诗经》中对男女感情最具代表性的花卉意象。在《郑风·溱洧》这篇诗歌中提到: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芍药作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男女嬉戏后相互赠送的物品,表达了彼此之间对对方的好感,在分离时刻,表明自己的心意。而以芍药作为定情物,则有结信约之意。《诗经》中的花不仅寄托了先民们的感情,并且还能通過花卉促进彼此的感情。可见花类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承载物,还是传递男女之情的信。在古代,芍又与约同音,情人因此表爱的含义。在《汉书》中记载:“谓仲春之月,二水流盛,而士与女执芳草于其间,以相赠遗,信大乐也,惟以戏谑尔。”

《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描写兄弟之间的感情以及由兄弟之情联想到的孤独之情,常常以常棣、苞棣、康棣这几种花类来表示对兄弟的思恋之情。常棣在《小雅·常棣》和《小雅·采薇》中均有出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诗经》表达出的兄弟情深从对常棣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常棣是兄弟情深的代言,同时它也昭示着当时的文化和时代内涵。《诗经》中的花类喻体往往承担起了诗人所寄托的感情和思想,以起兴寄托的方式,先起兴吟咏他物,再抒发作者的个人感受。“比者,附也:兴者,起也。”[1]朱熹在《诗经传》中也曾提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花类喻体自然而然成为情感寄托的方式。《诗经》中以描绘花类烘托气氛为开头的诗篇并不少见,以这种写作手法出现的大概就有十篇,如《采薇》中所描写的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

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以常棣花开的层层密密来烘托气氛,自问自答,兴起“君子之车”,形容车马服饰的盛大之状,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紧接着围绕着战车刻画了两个战斗场景:“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概括的写出了威武的军容和高昂的士气。通过描写常棣之花盛开的美丽繁荣的样子来比兴君子之车的军容之壮,这使得“一月三捷”的胜利更加突出。《小雅·采薇》这首诗以常棣花起兴,为诗歌的主旨做好铺垫,抒发了作者个人真正的情感。

(二)欣赏自然

《诗经》中所谈到的花类,自身往往具有独特的美丽。而当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注意到这些花类时,总是会不自觉的被其吸引,对其产生感情,并止不住的产生额外的想象。任翔云在他的《诗经中植物文化简析》[2]中曾经谈到“花卉丰富的形态美给人身心的享受,其形态的万千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将抽象意识中的空白用花类喻体来弥补。

《诗经》中所谈及的花类喻体有的来比喻女子的的美丽容貌,有的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花类喻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之情,在生活中不断的发现自然之美。在《国风·陈风·东门之枌》中提到:谷旦于逝,越以鬷迈。视尔如荍,贻我握椒。

其中的荍是锦葵花的意思,看你粉红的笑脸好像锦葵花。诗中把锦葵花当作礼物赠送给他人,并用锦葵花来表达女子的美丽。花类凭借自身的美丽特征引起诗人们的注意,并联想至生活中表达对人及事物的赞美。古人们对花卉的欣赏之情也间接折射出了他们的审美意识,对美的追求。

二.《诗经》花类喻体文化含义的构成基础

(一)花卉的实用价值

早在古代时期,人们最开始关注到的是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果实和树木,人们对于从果实到花朵的认识也是从使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飞跃。《诗经》是花类喻体以意象形式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提升。桃花往往在诗歌中代表着春天,这是因为春季是桃花的花期。这使其作为表征事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古代文学史中。在《逸周书·时训解》中曾有描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鹰化为鸿。桃始不华,是谓阳否。其中的“惊蛰之日,桃始华。”象征着惊蛰日期的来到,观察桃花的盛开成为古代先民判断气候的一种方式,根据事实研究资料证明桃花的花期时候气温是温暖的、湿润的。

人们对梅花的认识也是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的慢慢变化。在古代先民的眼里,首先是梅花的实用价值引人注目。《书》中曾记载“若做和羹,尔惟盐梅。”梅子在口感上是酸涩的,可以被当作是天然调味品去制作食物。在《诗经》中,梅子曾多次出现,由于种种因素使之成为起兴的事物。在《秦风·终南》中“终南有荷,有条有梅。”

而莲花从初识时期就被先民们关注到其使用价值和和审美价值,我国有大量出土的古代文物可以证明,早在河姆渡文化遗产中就有莲粉化石的痕迹。先民们对于莲的了解十分精确,朴实的劳动经验使人们对其形成了丰富的感性认知,这也是莲花审美价值形成的基础。《尔雅》中记载荷花“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从另一方面说明它在社会生活中实际的应用性。

(二)原始崇拜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重视传宗接代、人丁兴旺,这样的思想氛围导致《诗经》中出现的花类喻体往往带有一种以花类的多枝暗喻多子多孙,以期待生命的不断孕育和繁衍,并通过花类喻体表达对新娘的祝福。《诗经》中所涉及到的花类暗喻了先民们对于生命繁殖的意识,通过花卉果实繁多的特征来来表达自身渴望多子的愿望。莲往往象征着女性形象,在《郑风·山有扶苏》中记载,“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此处正是以荷花来比喻美丽女子。先民们常以水生植物来指代女性,以山生植物来指代男性。

(三)祭祀文化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思想感情受社会生产力、经济环境的影响,先民们对于祖先的敬重往往被放在第一位。在朴素的先民们眼里,尊敬的祖先前辈们在天之灵可以保护子孙后代们。这种崇敬之情经由时代的演化逐渐成为一种跪拜祖先的习俗。古代先民们相信自然与祖先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可以保护后代子孙们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期望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诗经》中有不少关于祭祀的诗歌,例如将祭祀的肉类食物用白茅包裹住,使之干净圣洁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受到生产力和时代的限制,古人们将其认为是神明恩赐的结果。先民们崇拜植物的另一个原因是植物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它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奋力成长,先民们希望能通过祭祀获得与植物一样的生命力。

在《诗经》中提到的茅、茶等花类在祭祀方面的作用尤其明显,常表示真挚的爱和形容女子。白茅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祭祀类植物,在《召南·野有死麕》中提到的

野有死麕,白茅报纸。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其意思是野地里死了香獐子,白茅包裹才得体。少女怀春心不已,美男善诱情易起。林中丛生小树林,荒野有只小死鹿。白茅扎捆献给谁,有位少女颜如玉。用白茅包着小鹿作为礼物送给少女,作为向心上人求婚的礼物。在《小雅·白华》中的“白华管兮,白茅束兮。”女人赠白茅给丈夫以表明心意。而在《卫风·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来表现手柔嫩洁白,暗指女子容貌之美。

三.《诗经》花类喻体文化含义的传承与变化

(一)以花卉起兴作比手法的传播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开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还是一部记载当时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先民们将自然界的花类带入到诗中,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这些花类喻体仍然保存着当时的古朴。《诗经》中的植物形象深深的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从《诗经》开始,以娇艳的花比喻女子,后世就形成了以花喻女子的传统。《文选》中曾有记载:“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姚际恒在他的《诗经通论》中曾记载“桃花色最艳,故取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世文学中也经常用花、果实来形容女性。

《诗经》中也常以桑形容爱情,也常围绕着道德观念,直至现在的文学作品中,其表示爱情的主体逐渐变得稀少,而表示道德的主体则日益渐长。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以桑来描写女子的美丽容貌。而在我们口口相传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也是主要围绕着道德主题,以采桑女的口吻抒发个人感情,歌颂了妇女美德。

从《诗经》开始,萱草代表忘忧的意象就深入人心。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多有提到,谢灵运的《西陵遇风献康乐》:“积愤成疢痗,无萱将如何。”其中的无萱意为没有忘忧草。韦应物所著的《对萱草》中“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丛疏露始滴,芳馀蝶尚留。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以萱草来烘托氣氛,即使作者面对着忘忧草,也不能放下心中的愁思,以此可表达诗人浓厚的忧思。

(二)文化内涵的继承

《诗经》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被后世继承,其寓意在不断的继承中具有了特定的规律。在现代的文学创作中反复出现《诗经》的花卉含义,显示出了后世文学对《诗经》意义的继承,其代表的意义在具有稳定性,代表意义相同。从《诗经》开始,花卉喻体作为一种意象,在文学领域就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在唐诗宋词元曲中也反复出现了原始意象,它们就是可交际的象征单位即文学原型,在文学领域中,文学原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些在历朝历代中反复出现的被赋予特定文化意义的花类喻体是对《诗经》中原型意义的传承。

对于花类喻体文化含义的再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纲的《桃花曲》体现的最为深刻“但使新花艳,得间美人簪。何需论后实,怨结子瑕心。”从这篇诗中可以看出,《诗经》中桃花多子的寓意在被继承,在《诗经》中桃花常常来比喻那些即将出嫁的新娘。在《咏初桃》中描写的桃花初开时候的场景:

初桃丽新采,照地吐其芳。枝间留紫燕,叶里发轻香。

飞花入露井,交干拂华堂。若映窗前柳,悬疑红粉妆。

描写出了桃花的颜色气味,以衬托出桃花生机勃勃的形象,在结尾出用桃花和杨柳作比兴,从视觉和嗅觉作为切入点,再现了桃花的自然之美。

(三)文化意义的扩充

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后世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是在《诗经》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所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人文风潮不尽相同,所以花卉意象也会随之而改变。

花类喻体在后世文学中的呈现,受到创作者个人心境变化和社会经验感悟的影响,花类喻体的文化含义也产生了变化,为花类喻体的文化意义增添了新的色彩,使《诗经》中花类寓意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演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谢庄的著作《怀园引》

夭桃晨暮发,春莺旦夕喧。

青苔芜石路,宿草尘蓬门。

这首诗以夭桃和和春莺来来描写作者的故乡景色,其中暗含了对故园的思恋之情。通过对桃花美丽景色的赞美,间接的引用桃花在《诗经》中的意象,暗喻诗人的思乡之情。而在唐宋时期,花类喻体出现在诗歌中更为普遍,此时的花类喻体被诗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个人遭遇,用来寄托自己的个人理想用来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如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以兰叶和桂华来比兴,以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托物言志来表示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蕴含深厚,耐人寻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给花卉意象灌注了新的生命力。

花卉在《诗经》中承担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的意象。将对生命最朴素的追求寄托在花类喻体上,体现了先民淳朴的社会风气,人们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寄托在花类喻体中,通过把花类喻体对具体事物加以映射,再通过比和兴的手法将蕴含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的文学形象更加生动更加具体。

参考文献

[1]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林义光.诗经通解[M].上海:中西书局出版社,2012.

[4]闻一多.诗经讲义[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6]尚益名.淺析《诗经》恋歌中的植物传情[J].名作欣赏,2021(24).

[7]施宇轩.《诗经》中的植物[J].汉字文化,2021(23).

[8]郭静宜.《诗经》中植物的文化意义研究[J].新纪实,2021(09).

[9]王正刚,江朝辉.从美食到文化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植物形象的演进[J].美食研究,2021(01).

[10]杨阳.《诗经》中的草木意象[J].青年文学家,2020(09).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诗经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诗经》里提到的食物总是很好吃
学生天地(2020年12期)2020-08-25 09:16:44
品读诗经
学生天地(2020年7期)2020-08-25 09:00:40
诗经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现代诗经
诗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诗经说鸟
中国三峡(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诗经 凯风》
中华诗词(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32
《花·诗经》:寸心容得许多香
火花(2015年8期)2015-02-27 07: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