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蓉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特点,音乐是他们深厚文化中民族性与地域性的体现,傈僳族酒歌是傈僳族音乐中最璀璨的代表,本文将以腾冲市杉木坝傈僳族为例,从当地酒歌的文化背景、繁多的种类以及酒歌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歌词等方面来分析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魅力,带人们进一步了解腾冲傈僳族酒歌。
关键词:腾冲傈僳族 酒歌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4-0017-04
一、傈僳族的概述
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历史悠久,据《腾冲县志》记载,在明代傈僳族便因为战争的原因定居于滇滩镇杉木坝,成为了当地较早的世居民族。清朝康熙年间也有怒江地区泸水柏底河的傈僳族迁入滇滩居住,改姓余、麻两姓。乾隆年间,缅甸部分乡镇迁入的傈僳族也迁移到云南南部陆续分散于滇滩境内棋盘石、烧灰坝、水城、新田雕楼坝、万福宫坡脚等地,这些地方的傈僳族聚在一起与本地的汉族人民混居,这便是傈僳(从远方来的人)一词的由来。
傈僳族属于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世世代代都是生活在丛林中,居无定所、刀耕火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傈僳族崇拜自然,他们的先祖认为,自然万物皆都有自己的精灵,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傈僳族地区,1970年开始,滇滩境内有少部分傈僳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人死了不过是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是一种新生,因此一旦有人死去,教会的神职人员便组织教众给死者举行隆重的葬礼,而祭祀均要敬酒诵经。傈僳族有自己的文字,“隶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文字有新傈僳文和老傈僳文,傈僳族最初用拉丁字母变体形式的音节文字,但结构不完善”,因此通行不广。1957年后,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国家语言机关为傈僳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因为拥有独立文字的时间不长,人们大多靠口口相传传递信息,缺少文字记载,受地形、生活习性的影响,当地人喜欢张口便唱,所以傈僳族人民的生活与音乐息息相关。“无论走亲串戚、交朋结友、生日满月、祭祀祈福、节日聚会、进山打猎、春种秋收、讨亲嫁女、起房盖屋、丧葬等等,都要唱歌,甚至于村寨里邻里之间调解民事纠纷时,当事各方也通过歌唱各执己见,申述理由从而解决问题。”
傈僳族服饰典雅、大方。因所处地域、生活差异不同,根据服饰颜色的差异及特色将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妇女分为白傈僳、花傈僳和黑傈僳。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以蓄发辫缠于脑后。滇滩境内的傈僳族大多已采用汉姓,姓氏为单姓有熊、麻、蔡、余、曹、邹、皮、赵、虎、胡等,复姓有熊蔡、疾熊等姓氏,以麻、余、熊、蔡等姓居多,这些姓氏多与原氏族部落图腾相关。
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是热情好客的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酒歌体系,滇滩傈僳族的酒歌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汉族混居的特殊社会性质发展出了与众不同的酒歌文化,接下来本文将根据它的分类及艺术特点简要阐述腾冲傈僳族酒歌的独特魅力。
二、酒歌的分类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在傈僳族中酒是最高礼节的象征,而酒往往与歌相伴,这就形成了至今仍在傈僳族人民群体中口口相传的酒歌。傈僳族群体的喝酒颂歌形式往往存在于宗教、节日、婚嫁、丧葬、迎客这五个最常态的人群聚集活动中,接下来笔者将逐一进行阐释与分析。
(一)宗教性酒歌
傈僳族人最初的宗教以崇拜自然和灵魂观念为主,每逢灾害和疾病时需诵经、宰杀猪牛羊或家禽祭祀,有时在山里或外地时难以找到禽畜,就以猎物代替。
傈僳族先祖崇拜自然,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日月星辰、动植物、山川河流、沟渠都有本身的精灵。傈僳族但凡发生灾难或意外,都会认为是鬼在作祟,就要准备酒水等祭品。傈僳族人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就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了三种祭祀活动:祈求性祭祀、纪念性祭祀和强制性祭祀。而祭祀中所唱的歌主要为祈祷神灵保佑、求财得财、平安顺利、万事如意、多吉多福、圆家幸福等内容。傈僳族信奉多种神祇, 日常生活中经常祭祀的鬼神有十多种,相关的祭酒歌也较多,如祭山神、水神、财神、路神、桥神、火神等歌调。滇滩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办传统“刀杆节”时,在三崇庙前的刀杆场上表演的傈僳族传统绝技“上刀杆、下火海”前也跳梆榔,人们吹拉弹唱,欢歌曼舞,热闹非凡。
以“上刀杆、下火海”这种纪念性祭祀为例,“刀杆节”这一节日是滇滩地方民众为纪念平叛逐虏、戍边安民的明朝兵部尚书王骥而设立的,当时的民众自发建盖神殿,并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王骥尚书诞辰定为刀杆节,滇滩傈僳、汉民众都于祠前刀杆场上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滇滩傈僳族的“上刀杆”活动点三崇神祠位于滇滩镇联族社区大岭子脚,北邻镇政府,西依大西山,东面西沙河,南距滇滩集镇1千米。在上刀杆前,德高望重的代表会摆设祭坛,在刀杆下祭坛的四个方向交叉插香,各绑一只公鸡,放一盘米,点五支蜡烛,再摆三茶三酒三盅斋。在摆好后唱念一些特定的祭词后将酒洒在地上。待上刀杆仪式完成之后,会有歌舞的表演,而用到的歌舞表演形式是阿尺木刮,早期专用于祭祀时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过节、结婚丧事、下地干活等场合都进行表演,表演形式为一个领唱和几个伴唱配合,每首歌曲引子部分都有一个无唱词内容的起音,这个音多为颤音婉转悠扬,有点像空旷的山谷里群羊悠鸣。
最常見的上刀杆仪式中的酒歌由一个指定的人领唱,其余人合唱,唱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固定唱词也有仪式高潮时开心的即兴自编自唱;仪式中演唱、跳舞的人都会分为男女两队,如果男、女两队的领唱者唱得不分上下,那么这次活动可能会持续唱几天几夜。关于歌词方面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所取代,改变后的歌曲更具有群众性而被人们广为传唱,因为演唱自由随意几乎没有歌谱文献的记载。
(二)节日性酒歌
滇滩傈僳族有着许多传统节日,如“刀杆节”“阔时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意义。每逢节日来临,傈僳族人民都唱歌跳舞,用不同的形式欢度节日,并且在节日中,人们都会把自家酿了一年的好酒拿出来,走访各家各户,人走到哪酒就喝到哪,酒歌也就唱到哪。傈僳族的节日除本民族传统节日外,其他节日如中秋节、火把节、献新节等节日时间与汉族基本一致,只是傈僳族庆祝这些节日时更有自己的特色。
滇滩傈僳族的春节也就是他们过的阔时节和新年。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迅速在傈僳族群体中传播,因此,有一部分傈僳族人开始信仰基督教。信仰基督教的傈僳族以元旦作为春节隆重庆祝。不信教的傈僳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凌晨十二点是傈僳族接亡时刻,将亡人接到家后就要守岁,守岁时火塘的火不能熄灭,一直到大年初七。傈僳族接亡是15天,只接不送。年节的第一天,全村的男女青年都要盛装打扮,聚集到所属村寨的公共场所结伴到各家唱歌跳舞,往往是从村寨里第一户人家跳到村寨里最后一户人家,在每家每户院内围成圈跳三支以上的梆榔舞,边唱边跳为每户人家送去最好的新年祝福,这个时候主人家就会把提前酿好的酒拿出来请大家共饮,大家边喝边唱边跳,其乐融融。当天唱的歌曲有很多,并不固定,歌曲一般简单欢快,朗朗上口。如傈僳族族群中广为流传的《快乐阔时节》,就是一首典型的节日酒歌,直接采用节日定名,全曲情绪欢快,歌词内容直白,表达了对阔时节到来的欢喜愉悦之情。
(三)婚嫁性酒歌
在滇滩傈僳族人们心中,儿女婚嫁是一个家族甚至是一个村寨都值得高兴的事情,傈僳族人的结婚十分有仪式感,结婚—喝酒—唱调子是千百年来傈僳族举行婚礼的风俗,结婚时要杀猪宰羊喝酒跳舞,举行一整天的欢庆仪式,具体为白天设宴接待客人,夜晚烧起篝火围着喝酒、唱酒歌、跳梆榔以此祝福新人幸福美满。滇滩傈僳族的婚恋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男女互相表达爱意阶段,青年男女之间会唱一种名为“优叶”的叙事小调(情歌),在田间地头、青山树林对唱,内容包括家庭生活、谈情说爱互诉衷肠等。
男女相恋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请媒人,男方到女方家求亲要八字时,跳梆榔唱调子,男女双方家各自奉请去参与亲事商谈事宜的梆榔头互相通过唱问唱答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请媒的经过和解决请媒的问题。商定结束后都会由媒婆带领男方家到女方家唱“请媒调”,以表男方家的诚意。
男女双方商定结束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结婚,滇滩境内的傈僳族婚俗礼仪隆重,结婚前女方家一般会唱“送嫁调”表达对女儿离家的不舍,以及父母对女儿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到男方家举行婚礼时,也有专门的“娶亲调”,一般为新郎歌唱。期间还会唱很多其他的酒歌来表达结婚的喜悦,迎亲与送亲的双方各推一年长善歌的歌手领唱,众人接着合唱,围着酒桌,边饮酒边唱边舞,歌唱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含祝福、欢庆、打趣、联络亲情、交流沟通、讲述人生道理、尽孝道、教育儿孙、寨子亲戚邻里和睦相处、遵纪守法等,目的是把喜庆氛围渲染得更加浓烈。例如傈僳族歌曲中的《知都木刮》是一首典型的“夫知多阿”题材歌曲,是结婚时男方欢迎来宾常常唱的酒歌,有劝来宾开心喝酒的意思。
(四)丧葬酒歌
傈僳族人的丧葬酒歌一般都是庄重严肃的,音调低沉。傈僳族人敬重鬼神,亲人去世后家中要为死者哀悼,唱丧葬歌,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和对死者离开人世的惋惜、怀念,同时宽慰死者亲属节哀顺变,化悲痛为力量。鼓起勇气好好生活。
具体形式为傈僳族人死后,由死者的家人来主丧。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整个寨子的人都要来吊丧,逝者的家人要杀猪宰羊招待吊唁的人,而吊唁的人常常会带酒来吊丧。在吊丧中,会请来会唱山歌的男女进行对唱,歌手们一般先唱一阵丧歌(挽歌),在此过程中人们经常会边唱边倒酒,表示对死者的缅怀。傈僳族人逝世后还要吹唢呐,以慰藉死去的灵魂,一般是男人吹奏,两人一队吹七十二调,一般顺序为《丧葬调》《鸡鸣调》《送魂调》《隔魂调》《送魂上山调》等等。而在出丧后,主人家必须杀猪杀羊,用酒肉烟茶来热情招待帮助守灵的人们。这时候人们就会唱一些其他热闹的歌曲,如酒歌,他们认为唱太多丧歌会让在场的亲人伤心过度。由于歌曲多为超度经文葬歌,文献缺乏,就不具体举例。
(五)迎客酒歌
傈僳族酒文化深厚,传统都是自酿自饮,家家户户每年都会提前酿酒,这是傈僳人家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走入傈僳族寨子,热情好客的傈家人总会盛情招呼,傈僳族不论童叟都能喝酒、善喝酒、会喝酒。傈僳族认为“无酒不成礼”,随便走进一家,主人都会拿出酒招待客人,当客人进入家门主人便会唱酒歌表达他们的热情,通常是大家一起唱酒歌,唱完后所有人一起高举酒杯高喊“依拉旭”(干杯的意思),然后一饮而尽。
三、酒歌的旋律特点
傈僳族歌曲的旋律比较自由,平稳流畅,没有太多大起大落,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音较密集的歌曲,旋律起伏相对较大;另一种则是以长音为主但是音符不多的歌曲,旋律平緩起伏小。
第一种情况如《傈僳敬酒歌》是傈僳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唱的一首傈僳酒歌经典歌曲,多采用纯四度的跳进,在旋律进行中常呈现出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和四个十六分音符交替进行,这些特点使音乐听起来是欢快跳跃的,这是一首c调歌曲,全曲音域在小字一组的dol到小字二组的la旋律跳跃,音符行进中出现多次大跳,但是又在中间使用大量的连音线使旋律连贯好听,呈现出人们热情、豪爽的待客场景。
第二种情况如《喂然哦》①是傈僳族人结婚过程中众人举杯饮酒时一起唱的调子,演唱形式为一人先领唱,其余宾客合腔。曲调为三声徵调式,主要由前短后长的节奏型组合构成。全曲旋律平缓无大的跳进,全曲音域在小字二组的dol到小字二组的fa之间,曲子中每句都使用多个附点节奏进行连接,通过较短时值短促而紧凑的节奏表现轻松的旋律,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在每句歌词的最后都会使用长音来收尾,长时值的节奏型是原生态唱法中最常用的展现人声的方式。
四、酒歌的调式调性
腾冲傈僳族音乐和大多数民族歌曲一样,调式调性多为民族调式,常为三声、五声、六声。酒歌作为傈僳族最日常的歌曲有着非常明显的民族特征,从调式上看,傈僳族酒歌中最常见的调式是宫调式,常见的还有徵调式、羽调式。如《木刮哺》②为五声羽调式下降型旋律线,全曲无转调。歌曲总体节奏较简单,由二八、附点、四个十六节奏交替构成,歌词讲究对仗,歌曲前后两句意同词不同,起到补充强调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也更具音乐的咏唱性。歌曲的前半部分还用了波音、倚音等修饰手法很好地为人们唱酒歌时使用颤音的歌唱方法做铺垫,使得歌曲音的排列更密集,歌唱时人的情绪更为丰富饱满。
五、酒歌的节奏特点
傈僳族的酒歌如同大多数少数民族的歌曲一样,节奏都比较多样,会用不同的节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腾冲傈僳族属于坝区傈僳族,歌曲最初用于传达信息,所以多为长调,节拍比较自由。腾冲傈僳族酒歌多具有节奏简单、朗朗上口的特征,为了便于歌唱,就目前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多为2/4、4/4拍,并且不会有太多跳进,节奏平缓,常见的节奏有二八、八十六、附点相交组合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由于傈僳族常驻大山、坝区,居住比较分散,所以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就会通过喝酒和歌舞等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彼此的深情厚谊,尤其喜欢用“三杯酒”“双杯倒”等饮酒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人们往往会一起围着火堆唱《同心酒》表达大家“同心同德”的美好寓意。
如“三杯酒”中的《同心酒》为4/4拍节奏,整体由二八、附点节奏混合而成,音高均不超过八度,歌曲的一、三、四拍有很多超三度的跳进,这样的音程排列让歌曲富有跳跃性,在二、五两拍则由附点、许多分解和弦连接,如此密集的排列方式使歌唱更加连绵不断,整体丰富的节奏体现了傈僳族热情、豪放的性格。
六、酒歌的歌词
傈僳族歌朴素无华,歌词多为叙述一段事情。唱词朴素,没有华丽的词语,这种直白的话主要是来自它所要表达的直率的、真挚的感情,出自肺腑,因此格外动人心弦,耐人寻味。傈僳族民歌中情绪表达最为明显的一种体裁便是酒歌,它会用最直白的话语直译为歌词,体现傈僳族热情、豪放的性格。傈僳族酒歌的歌词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歌词通俗易懂,句子讲究对仗工整。腾冲傈僳族的歌都比较整齐,这是因为傈僳族民歌大多群口齐唱、合唱异口同声而形成的。而酒歌作为民歌的一种更是具有其主要特征:歌词一般是对仗产生,也就有了这种特殊的集体性对歌和众多长歌。如滇滩傈僳族酒歌《娶亲调》中媒人的部分歌词,歌词均为白话,且句子对仗,无固定调子,用的是当地传统“木刮”调演唱,每两句之间加上衬句“呦呀咧,多欢喜呀真快活”。演唱《娶亲调》时必须由一个指定的人领唱,然后众人迎合边唱边跳,舞步为一种叫“跳嘎”的集体舞步。
二是酒歌多使用衬词,极具民族特点。傈僳族酒歌还有一些是人们喝酒时情绪高涨便即兴创作的歌曲,都是口口相传,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固定的衬词。在衬词方面傈僳族人经常使用“啊呀啊呀啊子嘞”“呀哦嘞 ”“哎”“嘿哟”几种,也有一些特殊的如傈僳族人民家喻户晓的民歌《阿里达里达子嘞》中的“达子嘞”“洛子嘞”,多次使用强调了人们唱酒歌时欢快轻松的愉悦气氛。
七、酒歌的唱腔特点
腾冲傈僳族民歌多用原生态唱腔,而傈僳族民歌的把握则需要通过学习傈僳族本地语言、把控每一个字头,通过控制喉头的振动发出波浪形声音,以真声为主、声音高位置、穿透力强、发声气息较浅等。
傈僳族民歌风格的塑造主要是依托其地域性声音特色而形成。在演唱时人们会用不同的题材表达不同的情感,并对自己的腔调语言、演唱时速或某几个音节旋律做出适当调整,使人物情感与词曲结合更紧密。从发声上来说,傈僳族人发声与科班出身的人们相比除了使用原声更多外,在咬字吐字方面也应该更加注意模仿傈僳族语言原始的发音。
八、结语
各个民族都有着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歌,它既是该民族历史源流的见证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而腾冲傈僳族酒歌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藝术特征都足以证明腾冲傈僳族酒歌的文化价值。在上述内容中,笔者主要从文化背景、繁多的种类,以及酒歌歌曲的旋律、调式、节奏、歌词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腾冲傈僳族酒歌的独特,对于此次剖析,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所在。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民族歌曲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使民族歌曲得到更好的保护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傈僳族研究会刊(第八期)[M].云南民族学会傈僳族研究委员会内部资料,2011.
[2]滇滩镇志编纂委员会著.滇滩镇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3]李姣.滇西傈僳族酒歌初探——以滇西傈僳族酒歌地域性声音特色为例[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