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
近日,小李因体检发现“左侧卵巢囊肿”,做了“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手术非常顺利,出血也不多,病理切片也是良性,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小李想着开完刀终于可以“躺平”了。然而,第二天早晨,她竟被护士“赶”下了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小李所患的卵巢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若囊肿体积较大,手术就成了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的方式主要有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免疫干扰轻、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按照国人的传统,只要动了手术,无论这个手术大小,对于患者来说都觉得是大手术,会伤了元气,而伤了元气的话就要静养,短则几日,长达数周。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直静养是不对的,早期下床活动才是有益于术后恢复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要早期活动?其实,术后早期活动具有以下优点:
(1)预防肠梗阻,促进消化功能恢复。术后肠麻痹及肠梗阻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术后早期下床活動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和排气,减轻腹胀和便秘,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2)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导致回流障碍。静脉血栓可以脱落,顺着血液循环来到心脏和肺脏造成栓塞,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胸痛,严重可危及生命,是手术后患者猝死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高风险患者,医生在术后会给予抗凝治疗,同时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即使不能下地活动,也要在床上活动自己的双腿,家属帮忙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
(3)预防其他并发症。据研究表明,早期下床活动还可以增加肺部通气量,有助于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也可以有效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如果长期卧床,患者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躺在床上无法活动,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猜忌、自责、多疑等。多项研究表明,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预防精神抑郁,还有利于恢复患者术后与病魔进行斗争的信心,对缩短手术恢复期、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是预防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4)满足患者的舒适需求。腹腔镜手术常见的CO2气腹对腹腔脏器及腹壁的牵拉,容易造成患者术后肩部疼痛及腹部、膈肌胀痛,有学者将其称为“腹腔镜术后疼痛综合征”,此类术后非切口疼痛程度高于切口疼痛。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普遍提高,患者对术后舒适的需求亦予以较大的期望。因此,早期活动除对患者生理上恢复、预防并发症发生有优势,还可以促进机体吸收人工气腹所残留的CO2,减少气体对患者疼痛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什么时候可以活动?在过去,全身麻醉手术以后通常采用去枕平卧6小时的方式来防止患者发生各种麻醉并发症,比如呕吐和误吸,现在已经不推荐这样的方式了。手术以后只要患者清醒就可以给予半卧位,类似于斜靠,但不宜太高,一般指上半身抬高30~45°,同时采取适量的床上四肢活动和深呼吸。在手术当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采取自己认为舒适的体位,运用收缩-放松-收缩肌肉的方法,或者手臂和腿部的伸展运动等进行床上活动。术后进行正确的深呼吸对我们的心肺功能也是大有好处,它不仅有利于胸、肺的有效扩张,增强肋间肌活力,增加肺活量,而且通过主动调节呼吸的深度和频率,还能放松绷紧的神经,舒缓术后焦虑的心情。而到了术后第1天,通常就可以看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护士会想方设法“赶”患者下床进行活动。
如何开展早期活动?早期下床活动必须做好活动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均没有不适再鼓励患者开始床旁走动,并且建立每日活动目标,逐日增加活动量。一定要记住的是,首次下床活动须有专科医护人员协助,先在床边坐立3~5分钟,再协助患者床旁站立3~5分钟,待患者主诉无特殊不适后,再穿好防滑拖鞋下地行走,当然也可以利用助行器帮助患者在走廊站立和行走。
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护士准备:护士可以在手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把早期活动的目的、原理、意义等内容详细告知他们,改变他们的认知,指导配合方式。患者配合:只有在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在床上进行活动,手脚均要活动,活动量可以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活动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变换体位时,动作缓慢,以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以参照下床活动“三步曲”:床上坐起30秒,坐在床沿双腿下垂30秒,床旁站立30秒。
需提醒的是,早期下床活动目前已经是医护人员的共识,但是不代表活动越早越好、越多越好,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手术种类来决定,做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管理。当然,下床活动要适可而止、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来进行,我们见过有的患者被几个成年人驾着,被迫活动,这样的活动没有任何意义;还有的患者长时间活动,导致低血糖、低血压、跌倒、骨折等并发症,那更得不偿失了。所以,尽早下床活动肯定是好,但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术后“躺平”不可取,早期下床活动才是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