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李绩
千年郡府,吴越之地,历史上的宣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文风昌盛,作为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便出自这里。文房四宝之说法起于南北朝,直至宋朝,宣笔都名列其中。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徽州澄心堂纸和徽州婺源龙尾砚。宣笔制作技艺,以竹为管,笔头以紫毫为精,狼毫次之,讲究尖、圆、齐、健。说到宣笔,就不得不提到宣城市国家级宣笔技艺非遗传承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安徽民间工艺大师、安徽省江淮工匠张文年。
当年泾县政府“以物换人”请来了张文年的父亲张苏,他对恢复皖南宣笔制作技艺起到了重要作用。张苏在任技术厂长的日子里,悉心栽培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其中,张苏最喜长子文年,倾其所有,将家门之绝技倾囊相授。
张文年,1968年2月出生,15岁便随父学艺,初攻修笔、装套,后学水盆(宣笔制作技艺分为选料、水盆、装套、修笔、刻字五大工序100多个环节。其中水盆、装套、修笔为核心技艺,直接影响宣笔的品质。“水盆”工艺是核心中的核心,决定了笔头的好坏),历时20余年,终得真传,现任安徽省宣州宣笔厂厂长、张苏笔庄法人。
父析子荷 薪尽火传
2009年6月,南京军区医院的病房里,宣笔制作大师张苏正在向长子张文年讲解宣笔制作技巧。也许是知道自己时日不多,躺在病床上的张苏忍受着食道癌晚期的病痛,竭力将自己多年实践积累的宣笔制作经验和技巧细致地讲述出来,坐在病床前的张文年左手捧着笔记本,右手握着钢笔,眼里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淌,渐渐打湿了笔记本……6月20日,张文年接到“宣笔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宣城市书画院通知,张苏先生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消息后,张文年一溜小跑进了病房将这一喜讯告诉父亲,弥留之际的张苏先生流着泪说:“过去都是大家尊重我,喊我一声张大师,现在成为国家级传承人,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往后你们可不能辜负了国家给的荣誉。”遗憾的是,6月22日,张苏先生溘然长逝,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证书。
古为今用 巧夺天工
1987年,马鞍山博物馆馆长带着一支唐代古墓出土的“鸡距笔”,来到宣城地区四处寻访制笔名家,希望可以仿制。转了一圈,唯有张苏、张文年父子愿意试一试。这支“唐代鸡距笔”,笔头为紫毫,笔杆、笔套用湘妃凤眼竹制成,笔杆两头镶嵌象牙,笔套做镂空状。经研究分析,张苏认为笔头的制作不成问题,其本身就是宣城的紫毫,难点在于笔杆、笔套的选料以及笔套的镂空工艺上。于是父子俩分开行动,张苏在家按照原笔的规格、长短、样式制作笔头,张文年前往扬州江都寻找合适的湘妃凤眼竹。回到宣城后,张文年用了三个月时间成功复制出镂空笔套,又用白牛角代替原先笔杆两头镶嵌的象牙,成功仿制出唐代“鸡距笔”。马鞍山博物馆馆长拿到“仿唐鸡距笔”时,非常地激动、满意。这件事一时成为佳话,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宣传,并为宣笔厂赢得大量订单,1988年至1989年,日本客商多次订购“仿唐鸡距笔”。如今,“仿唐鸡距笔”仍是畅销款式,被评为国家外交部国礼产品、安徽省伴手礼产品。
继往开来 一脉相承
1983年,张文年与父母创办了宣州宣笔厂。1999年,父亲张苏患病后,宣笔厂的重任落在张文年的肩上,他不仅要让工厂的工人们有口饭吃,更要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重任在肩的张文年,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旧传统思想,不仅把技艺传给子女,还广收门徒,培养了一大批制作宣笔的技工。2000年,张文年注册“张苏笔庄”(一个厂两块牌子)。厂址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溪口镇,分为两个厂区:新厂区700多平方米,厂房11间,用于宣笔的生产制造;老厂区1000多平方米,作为展览、研学基地,另外还有20亩的笔杆原料种植基地。该厂目前在职人员16人,是宣城市宣笔厂中拥有传承人最多的厂,其中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2人。
张文年是在父母的熏陶下走上制笔之路的。母亲孙凤珍,现为宣笔制作市级传承人,在扬州老家时她就跟随张苏学习制笔,张苏既是她的丈夫,也是她的老师。她以前做水盆,如今年龄大了,依然坚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张文年怕母亲辛苦,把她调到选料岗位上。张文年对母亲充满感激之情。1973年,他被母亲带进笔厂,母亲跟着父亲做笔,他在一旁看,时间久了,厂里活多的时候,他就帮忙,最后成了厂里的工人。
宣笔的传承是张文年心里最着急、最担心的事情。目前市场对毛笔的需求在慢慢增加,生产团队却不断老龄化,厂里的师傅年纪大都在45岁以上。张文年担心,这批老师傅退下去后,没有人能够完整地传承这些工艺,制作出好的宣笔。为了不让技艺失传,张文年鼓励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回来学习宣笔制作技艺。
张文年的儿子张孙韬,现为宣笔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安徽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曾是宣城市特警支隊的一名特警,为了让张苏笔庄后继有人,让宣笔制作技艺不失传,在张文年的劝说与动员下,张孙韬毅然辞去了特警工作,回到父亲身边,从刻字开始,一步一步学习宣笔制作技艺。
承前启后 名扬海外
2012年,张文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将宣笔厂宣笔的品种发展到200多种,年产量达10万支。在市场经济发展良好的势头下,宣笔厂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厂内制作的高级书画笔,远销20多个省市,每年大量出口至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成为书画学者眼中的“香饽饽”。2017年,张文年和妻子孙晓琴设计出一套可以替换笔头的套笔,用以书写不同大小的字体,深受市场欢迎,并在安徽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剪纸艺术节暨民间工艺精品邀请展中荣获一类优秀作品。
多年来,张文年始终坚持参加全国各地文化展览展示活动,与同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他先后开发了“阳春白雪”“玉骨冰心”“玉竹明珠”“长颈鹿”“云鹤”“白鹤”“飞鹤”等长锋羊毫笔品种,深受林散之、肖娴、武中奇、陈大羽、亚明等大家欢迎;又利用皖南出产的野兔毫,开发了“雪山青玉”“鼠须画线笔”“宣州紫毫”等紫毫笔品种;还利用多种材料开发了“长锋牛耳毫”“兼毫书画”等兼毫笔品种,制成之笔书写流畅,落笔如云烟,其中,“迎宾兼毫”为中国书协专用。2006年后,张文年又开发了工艺收藏笔、观赏笔、特制巨笔等新品种,其中“随缘”巨笔,既能收锋书写,又可供收藏观赏,作为高档礼品被中央领导和书画大师、收藏家收藏。这些年,张文年始终坚守着父辈的制笔原则:绝不偷工减料,用良心做笔,确保每一支出厂的宣笔都符合“尖、圆、齐、健”的“四德”标准。张文年亲制或参与制作的宣笔受到刘海粟、启功、武中奇等著名书画大师的青睐与好评。刘海粟先生曾命名并监制生产了“莲蓬”斗笔,并把“张苏宣笔”作为礼品赠给日本友人;萧娴先生题字评价张苏宣笔“万毫齐力,四德俱全”;欧阳中石先生称赞“张苏宣笔”“得心应手,助我挥洒”;王朝闻先生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书画艺术依赖工具毛锥。宣州宣笔厂制品在美术界享有美好声誉。”亚明先生高度赞赏“张苏宣笔”,说:“先生制笔,皆属上乘佳品……,先生所制胎毫,神品也。”武中奇先生为“张苏宣笔”题字:“刚柔相济,大小由之”。
张文年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我们的宣笔,唯有代代坚守,薪火相传,宣笔这门技艺才能世代传承,我很有信心将宣笔制作这门技艺继续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