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异化与复归:基于时间本性的思考

2023-06-19 09:02王飞
关键词:科研异化

王飞

摘 要:作为劳动高级形态的科研活动,其在时间的内部维度呈现为一种“循环结构”,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连贯、融合与统一,而外显为一种节奏上不紧不慢、心态上心平气和的“慢科研”状态,为科研活动遵循自身节律而开展及学者心无旁骛、全心投入于研究提供了保障。但不断加码的精确控制以及学者和学术共同体对外界诱因的主动应承,导致了科研时间结构的异化,形成了为快而快的“快科研”,造成学者时间控制权的旁落和时间焦虑症的加重。要恢复科研的本质,实现由“快”及“慢”的转换,就需要转变科研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为学者提供充分的时间保障,基于“重叠共识”重建学术共同体,为成员提供共同抵御时间异化的“聚拢性环境”,并不断巩固研究者学术研究的人民立场,提升其坚守科研内在节奏和伦理自觉的能力。

关键词:科研;异化;复归;时间结构;慢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1-0112-07

时间是人的存在的内在形式,是生命的自然绽放过程,因此时间与存在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1]532。但近代以来,二元论将时间与存在相对立,本来内蕴于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内在时间逐渐脱离了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成为外在于存在的、纯客观的、与存在无关的机械时间。因为相信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因果定律,所以结果是可以精确预期的,因此断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达到预期目标的用时长短,于是用最短的时间获取预定成果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追求的目标,由此速度竞赛盛行,时间节奏越来越快。作为探究人类自身和世界重要问题的科研活动也逐渐被这场盛大的时间竞赛运动所侵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取得预期科研成果成为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于是,在为快而快的氛围下,那些需要较长时间周期才能取得成果的领域或主题被边缘化,几乎无人问津,造成基础研究和基础科学的衰落,而那些周期短、见效快的领域却成为研究者趋之若鹜的对象,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更是把研究者裹挟进快的漩涡之中,使研究者长期处于焦虑、彷惶状态,难以体验科研的深层价值和内在精神的本真生存状态,同时,还造成了为快而不惜弄虚作假、找关系走后门等学术的不正之风,严重污染了学术生态。虽然近年来批判科研异化、呼吁科研本性回归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都未能从时间本性的角度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面临的巨大难题。因此,非常有必要从时间本性的角度去审思科研的本质及科研异化的本源,并基于此重构本真科研的复归之路。

一、科研的本质

科研之所以具有推动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要功能,本质上源自于其劳动本性。在这种劳动活动中,研究者以现在为基点,将过去和未来统合于现在,实现了三者的统一,保持了时间的本真结构,维持了科研在时间维度的“慢”节奏本性。

(一)劳动:科研的本性

动物只能适应环境,而人却能通过思维并将思维作用于外物而改造环境,使外物为己所用,从而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在这个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还在对象物中肯定自己,实现着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人积极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即劳动,它是人诞生与发展的本源动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劳动并非单纯的机械操作活动,而是内蕴着创造、创新,即体脑结合。随着人类改造世界的范畴与深度的拓展,那些对思维能力要求更高、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精力投入的领域逐渐专门化,由受过系统培养与培训的人来从事,形成了专门的学术领域和科研群体。因此,从本质上看,科研活动是形成人与人类社会本源动力的劳动实践的高级形态。

(二)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科研的时间结构

人在劳动之前以及劳动过程中不仅会预先設想未来,还会回顾过去,以吸取之前的经验,以更好地设计未来及指导当前活动的进行。因此,人的劳动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并以现在为基点,向后回顾过去,以吸取经验,向前展望未来,以提供方向,将过去、未来统一于现在。一方面,过去、现在、未来实现了统一,克服了将三者割裂看待,保障了看待问题的系统性、连贯性。另一方面,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价值均得到了肯定,现在是做任何事情的起点和基点,若无法充分过好现在,也就难有美好的未来,且过去和未来只有统一于现在,才能吸取过去经验,也才能展望未来;过去则不是已经消失的没有价值的经历,而是可以为现在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借鉴的经验,当其被现在所捕获时,过去就可以成为现在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则提供了现在发展的方向,当其被现在所张望并站在现在进行理性思考时,其指导性将更加合理。正是劳动所具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性,克服了动物的活动仅具有的及时当下性的狭隘、不连贯、不系统,才使得人类的进化与发展远远超过了动物。

作为劳动高级形态的科研活动,其在时间维度上也具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性,即过去的时间、现在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并不是绝对分割的、线性的和无法交叠的,而恰恰相反,它们交织在一起、彼此发生联系、形成一个时间系统。科研时间的这种本性结构除了与其本质上是劳动有关外,还与科研作为一种反思性探索活动的特性密切相联。科研探究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直达目标的,必然存在着各种停顿,甚至暂时倒退的现象,而这些阻碍恰恰是产生新的思想或创意,甚至形成重大突破的关键[2]。在这些停顿中,研究者会积极搜索所做过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可能问题及它们对现在和接下来的研究产生阻碍的关联,还会设想若是变更某个因素或某个步骤可能产生的结果,以及若要达到更好的结果现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等,正是这些将过去所做、现在困境及未来展望的同时在场,研究者不断创生着新的思路、观点,才得以不断地产生突破,生成更高的科研成果。而在这个科研常态、且对科研具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在场的,意识基于对现在困境的反思,将过去和未来召唤到现在中,过去虽然已然过去,但却通过现在的召唤而重新进入意识中,意识基于现在的困惑对过去进行“重描”,以找到有助于解决现在困局的启示,同时又将未来以作为现在的可能前途的方式召集出场,既为现在发展提供了指引,也使未来目标更具合理性。所以,从存在的角度看,这个过程是以研究者为主体的研究的自然展开,从时间的维度看,这个过程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在场的状态,二者本质上是同一个过程。因此,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同时在场是科研创新的本体结构,此时,研究者享受到了“不被时间所管理的时光”[3],真正进入了忘我的创作状态,能够在意识里站在别处,与现时拉开一定距离,更全面地审视面临的问题,找出更科学的解决之策,这是科研的本性追求,也是本真科研的常态,亦是研究者最本真的存在样态[4]。

(三)“慢科研”:科研时间的本真样态

当研究者身处“不被时间所管理的时光”之中时,其所处的本真科研状态被称为“慢科研”。“慢科研”是本世纪初期加菲尔德、艾莉娃及“慢科学学院”等学者和研究机构提出的一个针对不断加速的、违背科研本真时间结构的“快科研”而提出的旨在恢复科研本性的概念。其本意是让科研回归其本质,从根源上纠正研究者不正确的科研认识,树立慢科研的慢节奏观念,按照科研自身的节律进行生产,而非依据预先确定的某个标准来生产而将研究过程沦为预定结果的附属品,造成人们将探究过程视为应该尽量缩短的对象,以达到所谓的高效率的目标。一旦按照慢节奏生产,科研过程的探究本性就得以复归,研究者沉浸于探究情境,聚焦于探究对象,且随着研究的推进与深化而对研究问题进行持续的框定与再框定,并不断寻求基于情境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在这个动态、开放的知识创生的理智探索之旅中,结果是探究过程的自然延伸与绽放,过程是符合研究节律的缓缓展开,这就避免了人为加速的科研节律对研究本质与规律的侵蚀,回归了科研的本真状态,为健康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生态。

慢科研不仅仅是呼吁学者要放慢研究的节奏,更主要的是要打破一种狭隘的时间结构,即破除唯未来时间为尊,而贬抑现在时间,由未来牵引现在的时间构造[5]2。慢科研所倡导的时间结构是一种平衡的时间结构,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同等重要的时间构造。而将三者串联起来,发生联系的恰恰是现在时间,因此人们不必过度焦虑未来,也无需对过往伤神,而是应该充分运用与享受当下,过好了每个当下也就不断增加着不失望的过去并创造着美好的未来。那么,如何过好当下呢?慢科研倡导的是一种平衡,即不慌不忙、耐心细致、冷静反应、追求质量高于数量的状态[6]14,这类似于米兰·昆德拉所描写的慢跑者所处的状态,在跑步过程中,他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能感受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呼吸、汗水等,也能对周围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悟,此时此刻他不是被跑步所驱使,而是作为跑步的主人而存在,以跑步为线索将自身及周围的世界串联成一个完整、鲜活、有机的统一整体[5]2。所以,慢科研重构了学者的时间结构,以现在为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联通起来,恢复了时间的存在本性,重获全神贯注的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体悟,沉浸在一个个连续不断的迷人的当下时刻的活动或事件之中,从而超越了时间,也超越着自己,告别了学术焦虑,回归了诗意生存[3]。

二、科研本质的异化

近代以来效率运动不断加剧着科研的速度,学者们被卷入了一场为快而快的“快科研”竞赛之中,异化了科研的本真时间结构,消解了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构造及紧密联系,造成现在时间被牺牲,产生时间的饥荒效应和时间焦虑,以及研究者时间控制权的旁落和科研主体地位的丧失。

(一)时间结构的变质

“快科研”将内在于科研活动的时间隔离出来,从而时间成为外在于科研过程的独立的存在,它仅仅具有测量科研进度快慢的作用,而不再具有表征科研本性和促进科研创新的功能[7]。于是,“存在-时间”的有机结构被“技术-时间”的机械结构所取代[8]126,“技术-时间”结构的典型特点是时间不再是连续、无中断的前后相继过程,而是由一个个静态的“瞬间”构成的,且每个距离相等的瞬间的意义是相同的,因为时间可被分割,且均质化,于是它也就可以进行定量描述,可以精确测量并成为评测其他事物的工具。在这种异化的时间结构中,虽然从表现上看,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均质的,其意义大小只决定于其量的多少,但是在这条线性时间序列中,“未来”的功能实则被极度扩大,而现在和过去的價值则被遮蔽。之所以“未来”的价值被放大,是因为效率至上不断鼓吹“时间不够用”,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与预期目标无关的事情上,而应该将所有能把握的时间都用于有助于实现未来预期目标的活动,于是“未来成功”成了人们的座右铭。

因为现代主义和机械宇宙观乐观地认为万事万物背后都有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客观规律,且这些规律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辨和客观观察精确推测的,于是未来的目标总是可预期的,且达成目标的手段和程序也有最佳之路,于是率先成功的关键就是速度,就是节省时间。但是过去已然成为过往,进行追忆就是浪费时间,于是节省时间的重任就全部压在现在时刻。现在不仅要承担更快地达到未来预期目标的责任,还要担负弥补过去所浪费的时间的任务,看似现在很被看重,被赋予了填补过去缺憾、达到未来期望的重任,但是现在自身的价值却被遮蔽了,其本体价值被取消而仅剩工具价值。

(二)时间焦虑的加重

时间不够用的紧迫感折磨着研究者,使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时间焦虑中。时间焦虑是形容研究者非本真存在状态时最频繁提及的词汇,之所以其被反复使用且赢得广大研究者的共鸣,是因为它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当前研究者的生存样态。时间焦虑从本质上说是源于人的存在的非本真状态,而外显为时间维度的过度繁忙[9]36。当研究者无法专心地沉浸于科研活动,并享受研究之乐时,他所处的即是非本真的科研状态。此时,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时间焦虑,他希望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多科研成果,以迅速占有更多资源、获取更多利益,但当研究者们大都持有这种观念时,便进入了抢占研究热点并不断缩短研究周期、压缩生活时间的恶性竞争之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落后于人而丧失了率先获得荣誉的先机,于是即便身处研究之中,他们的心也很难完全沉浸于探究过程本身,而是时刻被时钟的敲击声所催促,而再难享受到在研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一切烦恼的沉醉的乐趣,却时时处处盯着预期目标并不断反省、批判自己哪个环节、哪个步骤浪费了哪怕一秒的时间[6]14。

在这种焦躁之中,即便有幸率先取得成果,赢得名利,获得了快乐,但这些快乐并非来自于研究本身,而是研究成果被商品化后的价值,这种快乐是结果导向的,以牺牲掉过程中的快乐为代价,因而这种快乐往往是短暂的,因为为了维持所获得的名利,就必须尽快投入下一场竞争,于是在还未充分享受上一个成功带来的名利享乐之时就不得不进入下一场焦虑之中。而那些未能在速度上胜过他人的人,就不得不品尝落后于人的苦果,既没能享受创造过程的欢乐,也未能体验短暂的成功后名利所带来的乐趣。于是,无论是在争抢热点及拼速度比赛中的获胜者还是失利者,都再难以享受到研究自身之乐,难以体会到自身成长之乐,难以体会研究之于学术进步、之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之乐,只有极少数人短暂感受到赢得“竞速冠军”头衔时才能体会到的利益之乐。

(三)时间控制权的旁落

从管理者的角度看,科研活动是一项耗资巨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项目,为了保障产生最佳效益,必须要对其进行监管。传统的经验管理因其主要依靠主观经验和想象猜测设定评价标准,且无法对生产的每个环节进行量化并明确产出标准,不能满足科研管理者日益增强的实施精确控制的需求,因而逐渐被科学管理思想所取代。科学管理思想以人性恶为假设,认为人们参与工作的动机只是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是通过工作获得自我成长,所以只要不对其进行严苛的控制,研究人员必将偷懒懈怠,于是管理必须要精细化、标准化,应将完整的工作流程或整体任务进行切割,并规定好完成每个环节或任务的时间要求。于是时间成为管理者用以评价与衡量研究者科研工作效益的最重要手段。

为了不断提升科研生产效率,管理者不断缩减科研周期,以探查研究者的最大潜能,避免其将时间浪费到无生产力的领域,并不断将时间进行切割,因为时间单位分的越细越容易进行精确的监测与控制[10],此外,管理者还通过奖励单位时间内产出最大效益的学者的方式以不断加快科研的节奏。于是,通过精确化的时间管理,时间进一步异化为规训研究者的工具,如果说学者最初可能会觉得严苛的管理是对科研节律的打断与科研自由的侵扰,但随着研究者逐渐认识到若不按照管理所确定的时间节律展开科研,可能被评定为不合格,甚或连基本的工作机会都难以保证,于是便逐渐妥协,甚至主动与钟表时间的节律相契合,达致与其“同步”,于是在外在管理的控制下,外在时间结构彻底控制和取代了学者的科研节奏,甚至是生存节奏,研究者彻底丧失了时间的控制权。

三、科研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解放无非是时间的解放[11]。在马克思看来,时间的解放既要从量的方面也要从质的方面着手才能充分实现。在量的方面,应减少必要劳动或工作的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使人有更多的闲暇用于发展自己多方面的素养,以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时间基础[12]70;在质的方面,时间应回归其本意,即“不以外物为目的,仅仅因其自身之故而被欲求”[13]。实际上,量和质的方面是不可分割且相互影响的,而就科研领域而言,恰恰是质的方面的异化,即科研时间的本真结构的异化,造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体化的循环结构被消解,导致现在时间总是不够用而不断侵蚀研究者自由时间的结果。即就科研领域而言,恰恰是质的异化才造成了量的异化,因此,科研本质回归的根本路径在于解决时间结构异化的问题。因为时间结构异化突出表现在“现在”的缺场或被牺牲,故而重建时间结构的重点应该着力于将“现在”还给研究者,这既需要管理部门重新审视与修订其管理政策和措施,也需要学者共同体的协同努力和相互支持,还需要学者个人增强价值理性、坚守伦理底线。

(一)提供“现在”合法化的政策保障

当前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科研管理正加剧着“现在”地位的衰落,隔断了“现在”联结“过去”和“未来”的桥梁作用。这是因为绩效评价讲求精确预算,认为每个未来都是可以精准预测的,因此“未来”是既定的,而非与“过去”和“现在”相联系或由“过去”和“现在”自然绽开的结果,于是,“未来”就成为与“过去”和“现在”无关但却是确定的“尚未到来”,而绩效评价控制下这个不关涉“过去”与“现在”的“未来”却是决定研究成效和研究者名利的最核心指标,因而研究者只关心“未来”且是可以精确预测的“未来”。为了更快达到“未来”,“过去”是很少被提及的以便节省时间,即便回顾“过去”也是从纠正“过去”阻碍“未来”实现的角度去审视“过去”,它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过去”已难以把控,对“未来”的价值并不十分突出,但“现在”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加以充分利用以指向“未来”的,于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在”,将“现在”按照“未来”目标进行精确切割,确保每个被切割的“现在”时刻均有明确的任务及精确的任务目标,防止浪费一丁点儿时间。这种将“现在”仅仅视为达成“未来”的工具,且将“现在”进行精细分割并制定明确任务和标准的方式在科研管理中日益盛行,比如有些高校预先设定了未来一年的科研产出,将其分配到人,并将目标按季度或月份进行明确的分配,要求员工定期上报个人科研目标完成情况,以监督、督促,甚至惩罚未达到预期设定进度和目标的人员。

要恢复科研的本质,就要扭转当前科研管理忽视“现在”的错误理念和做法,从观念和政策上赋予“现在”以合法性。具体而言,首先科研管理部门和人员应该转变管理理念,纠正管理的控制导向、恢复其服务定向。科研管理的本质是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研究者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科研创新,促进研究者积极且幸福地投入研究的重要方式,因此科研管理的得当与否应是以其促进研究和研究者发展为标准的。所以,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应该在观念上明确自己服务者的职能定位,尊重研究自身的节奏和研究者的科研自主权,避免将管理异化为控制,高高在上地为科研活动和研究者制定外在于科研活动的目标,导致科研时间的异化和现在的缺场。而是从服务于、服从于研究自身节律的角度出发,制定保障科研良性发展和研究者本真生存的宽松氛围,并对危害或干扰研究者从事研究的各种错误行为和言论等进行制止和惩罚。其次,树立科研管理应促进研究和研究者发展的功能定位。当前的管理比较看重结果定性和评定功能,即对研究和研究者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及成果、成就的大小的评定。对研究及研究者进行评定本身无可指责,这也是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管理的首要职能应该是着眼于促进研究的推进和研究者的持续发展,对其阶段性定性评价也只是找出可以進一步提升的空间,并通过提供帮助,促进其进一步发展,而不能将之独立出来,更不能以此僭越了管理的发展性功能。最后,科研管理的权限应该下放。与其他领域相比,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更独立,外行能够把握的可能性也更低,研究者的自控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对科研领域和研究者的管理不应该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而应该着力于大方向的引导,而把管理的具体细节和措施下放给具体科研机构和研究者,积极发挥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加强学术共同体的时间掌控权利

提升群体归属感以增强群体认同,获得安全感是人的一项重要本能,为了更好地融入团体,个体必然在有关时间的认识方面与群体趋向一致。因此,群体时间一旦形成,必将对群体中个人的时间意识、时间观念和具体看待与处理时间相关问题的行为产生强烈的影响。这便是吉登斯提出的时间的社会属性或群体属性的基本内涵[14]157-158。所以,当前学术领域出现的科研时间结构异化问题也必然与整个学术团体的时间观念异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现代意义上的科研团体兴起于中世纪的大学,它是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15]19,其唯一的目的是“为真理而献身”[16]45。在这样的团体中,其时间观是完全融入到科研的过程之中的,即时间并不是独立于追求学术卓越火焰的进程之外,也不是外在于研究者科研生活的独立存在。研究者在拷问真理的艰难历程中,在抵御外界诱惑方面不是孤军奋战,学术共同体为其提供了坚强的后盾,保障了科研始终遵循着自身的时间节奏运行,同时也在学术研究与市场之间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避免了市场逻辑或经济原则对学术的过度侵害。不过,近代以来科学研究的成本日渐提升,学术团体越来越难以凭借自身的力量获得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而且即使是政府投入的资金支持,也越来越加大了对其投入产出比的要求,这些都加剧了市场逻辑对学术逻辑的侵犯。此外,学术团体自身的官僚化则出现了所谓学者阶层的分化,并出现了阶层越高获得越多、阶层越低得到越少的“马太效应”。内外因素的双重叠加,不断异化着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其保护研究者少受外界干扰、一心从事科研的作用日益淡化[17]。

要恢复学术共同体的本性,以发挥其保护科研领域不过度受到市场逻辑侵害,使研究遵循自身节律开展的功能,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或法律明确学术共同体的地位,并赋予其适度的科研自主权,也需要学术共同体内部的重建以恢复其自由、民主、宽松的氛围,为学者提供“聚拢的环境”,达到学者间坦诚相待、彼此支持、相互信任、携手解决问题的本源样态[18]85。大量的研究发现给予学术共同体适当的权力,保持其适度的独立性非常有利于学术的发展。比如布尔迪厄指出:“场域越缺乏独立性,其竞争就越不完善,活动者也就越容易在科学斗争中自主地引入非科学的力量。相反,场域越独立,其竞争就越近似纯粹和完善,审核性工作就越能排除社会力量的干扰,变得更科学化。”[19]李醒民先生也认为以学术为本是学者群体自然存在的法理逻辑与社会基础,学术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强大且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学术共同体,因此学术界要“以学术权威取代权力权威,建立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学术体制”[20]。但仅有外部的政策保障并不足以保证学术共同体的良序运转,因为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基于学人一种无言的、约定俗成的、休戚与共的精神盟约和自由、平等、正义、理性的理念,正是这些理念和精神使得在共同体契约精神笼罩下的人们拥有了共同体的平等交往、心灵的自由释放、良知的合意,促动着学人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献身学术的高尚人格。这种理想状态实现的前提是学术共同体基于权利平等基础上,通过相互协商制定共同体的规则,而不是基于学术霸权或学术阶层形成的居高临下的秩序控制。当然,所谓共识并不是完全的一致,若如此则共同的规则将少之又少,且往往这些共识是最基础、最常识的结论,其对共同体发展的作用将非常有限。这些共识应该是“重叠共识”[21]9,即留有“合理分歧”的共识,这就保证了共识的广泛性。而“重叠共识”达成的方式应该是“在一块儿说话”,即由共同体成员通过公开的集体审议而决定[22]。实践证明,在公开审议的情况下,完全出于私利而不顾及他人的蛮不讲理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于是通过“在一块儿说话”,将能达成“把话说到一块儿”[23],形成“重叠共识”的理想状态,从而重构和恢复学术共同体的平等、民主、互助氛围,保障学者的研究按照科研自身的节奏运行,为学者提供完全投入研究的理想环境。

(三)增强学者抵御时间异化与控制的能力

科研时间结构的异化绝不是与学者个人无关,只受外界环境压迫的产物,而是在外力强迫下,对不平等学术规则的灵活运用,进而在对外在力量的主动迎合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24]。内在力量与外生力量二者的相互媾和,共同导致了目前的学术异化。若仅有外界力量的压迫或诱导,学者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坚守学术的伦理和学者的尊严,且可以在外力稍有放松之时,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努力与反抗,纠正与改变外力,最终创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而当学者从心理接受并认同了错误的学术伦理,就不仅不会主动抗衡学术资本主义的侵袭,还会主动迎合并利用各种机会制造学术不端,以获取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学术环境将会变得十分恶劣,而彼此相互利用、互相倾轧也会不断加剧,这不仅造成学术和学者的异化,难以产生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学者也难以享受宁静、投入、安心的科研氛围和学术心态,不能发挥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良俗的引领作用,并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

学者自古以来就是社会文明的标杆、正义的化身和伦理道德的楷模,这并不是对学者的过高要求,也不是对学者的“捧杀”,这是由学术和学者所承担的本体使命所决定的。正如前文所言,科研活动本是创造与发展人的劳动的高级形态,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那些对引领人类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且需要耗费巨大的智能和精力投入的领域从普通劳动中分化为科研活动,而从事科研活动的人群即研究者或学者。正是因为科研及研究者之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古往今来,大批追求卓越、勇于为科研献身的人投入到研究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脊梁、坚守着追求真理的价值底线、成为亿万民众崇拜与敬仰的对象。虽然当前让研究者重回象牙塔,完全不在乎世俗利益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既然选择了学术之路,就应该坚守学者的底线,勇于与“内心的恶魔”抗争,敢于抵抗外界的诱惑,不可将学术研究视为贩卖知识的获取利益的商品[25]382。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高出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具有信仰,信仰能使人告别纯粹动物性的本能,使人从低俗欲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按照理性的要求去行动,而正是这种信仰让人获得了远高于动物的自由,享受到了抗衡低俗欲求、获得高级满足的幸福[26]3-16。所以,这种高级的自律与自我约束,并不是对学者的过度要求,更不会给他们带来过重的负担,反而会使他们真正摆脱低俗欲望的控制,从异化的科研时间的囹圄中摆脱出来,避免沦为时间暴政的牺牲品[27]13,从而获得个体生命的真正觉醒,形成独立自由的人格。所以,研究者不应该推卸自己的职责,就像费希特所说的那样,如果知识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還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善良呢?”[28]46研究者要坚守学者的伦理职责,始终做社会道德的引领者,就需要比常人更具自我批判的能力和坚守正义的勇气,为此,他需要经常反思自己从事科研的目的,不断纯正自己的科研动机,明确科研为真理、为人民的立场,抱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民情怀,将求真求实和人民立场渗透进精神血脉之中,成为一种价值自觉,并以此指导和规范研究行为,从而端正个人的学术追求与价值选择,不断提升学术研究境界[29],为纠正科研的异化、促进科研时间结构的复归提供学者坚强的内在力量与伦理坚守。

[責任编辑:蒋玉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POCKLINGTON C T,TUPPER Allan.No place to learn:why universities arent working[M].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2002.

[3] MAINEMELIS Charalampos.When the muse takes it all:a model for the experience of timelessness for the experie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4).

[4] 赵汀阳.时间的分叉——作为存在论问题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14(6):57-66.

[5] 米兰·昆德拉.慢[M].马振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 卡萝·奥诺德.慢活:缓慢革命正在发生[M].李慧明,译.北京:现代出版社,2012.

[7] 郭洪水.“存在-时间”、“技术-时间”与时间技术的现代演变[J].哲学研究,2015(7):120-126.

[8]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9] 玛吉·伯格,芭芭拉·西伯.慢教授[M].田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10]桑志坚.现代学校教育时间的异化与治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31-35.

[11]邓晓芒.马克思论“存在与时间”[J].哲学动态,2000(6):11-14.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任劭婷.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现实化困境的双重批判及其当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4):75-82.

[1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M].文军,赵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JASPERS Karl.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M].London:Peter Owen Ltd.1965.

[16]KERR Clark.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17]DIBIAGGIO A J.The presidents role in the quality of campus life[J].Educational record,1989(3):8-12.

[18]MARTALA Frank.Sharing well-being in a work community:exploring well-being-generating relational systems[C]//Ashkanasy M N,Zerbe J W,Hartel E C.(eds.).Emotion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fabric.London:Emerald Group Publishing,2014.

[19]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的社会用途——写给科学场的临床社会学[M].刘成富,张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0]李醒民.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N].社会科学报,2011-04-21(5).

[21]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22]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8(6):55-65.

[23]杨九诠.破除“五唯”以多元治理的理念深化高考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50-55.

[24]朱文辉.学术治理的内卷化:内涵表征、生成机理与破解之道[J].高等教育研究,2020(6):26-33.

[25]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6]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容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7]ERIKSEN H T.Tyranny of the moment:fast and slow time in the information age[M].London:Pluto Press,2001.

[28]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9]李永胜,张紫君.坚守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EB/OL].(2017-05-25).http://news.cssn.cn/zx/bwyc/201705/t20170525_3530417.shtml.

Alienation and Reversion of Academic Research:Thinking Basedon the Nature of Time

WANG Fei

(Faculty of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As an advanced form of labor,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ies present a“circular structure”in the internal dimension of time,that is,the coherence,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and manifest a“slow research”state with slow rhythm and calm mind,which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academic research activities to follow their own rhythm and for scholars to focus on dedicated research without distractions.However,the increasing precise control and the active acceptance of external incentives by academic community and scholars lead to the alien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time structure,resulting in the“fast research”for highspeed ,the loss of scholars time control and the aggravation of time anxiety.To restore the essence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fast”to“slow”,we need to change the concept and mode of academic research management,provide sufficient time guarantee for scholars,reconstruc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based on“overlapping consensus”and provide members with a“gathering environment”to resist time alienation.In addition,we should constantly consolidate the peoples interests of researchers in academic research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dhere to the inherent rhythm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ethical consciousness.

Key words:academic research;alienation;reversion;time structure;slow research

猜你喜欢
科研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几点思考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研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