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彩霞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响螺湾医院,天津 30045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化引起的,患者血管堵塞和/或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所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也被称为缺血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认知行为干预,调整其不良习惯,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2]。本研究旨在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1—12 月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响螺湾医院收治的60 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抽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56~80 岁,平均年龄(68.36±3.56)岁;病程1~16 年,平均病程(10.62±2.32)年。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56~79 岁,平均年龄(67.46±3.46)岁;病程1~15 年,平均病程(10.92±2.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纳入标准:(1)经超声心动图、实验室、心电图等检查,确诊为冠心病。(2)符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标准。(3)依从度较高。(4)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严重肝脏疾病。(3)感染性疾病。(4)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疾病。(5)拒绝配合本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包含健康教育、入院指导、生活指导及病情变化监测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干预,具体方式如下。(1)情绪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周期比较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如发现患者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进行疏导[3]。(2)教育干预。患者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乏相关认知或认知存在误区,所以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并向患者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3)自我干预。在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实现自我干预,培养患者树立正确的思维观念。通过自身的健康引导,帮助患者缩短病情进程[4]。(4)行为干预。在护理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锻炼非常重要。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主要以放松训练和康复练习为主。进行放松训练时,可以让患者选取仰卧体位,保持安静,闭眼,放松肌肉,深呼吸,时间为30 min。康复训练主要以上肢运动为主,要合理控制训练强度[5]。(5)饮食干预。在认知行为干预过程中,饮食干预是重要环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心血管疾病,饮食习惯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以清淡、营养为主,避免高脂、高胆固醇、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1)比较两组患者情绪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6]进行评估。SAS 标准分值为50 分,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 标准分值为53 分,53~62 分为轻微抑郁,63~72 分为中度抑郁,73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2)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观察两组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满意度,满分为100 分,80 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3)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含血肿、局部血肿及低血压。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情况(±s)分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值P值SAS护理前64.14±4.22 64.16±4.16 0.603>0.05护理后34.32±4.46 39.34±5.45 13.125<0.05 SDS护理前62.88±5.36 63.14±5.45 0.229>0.05护理后31.22±3.23 37.36±3.52 9.832<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随着社会进步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年龄较小的患者甚至只有20 多岁,而高热量饮食、运动量减少、饮酒与吸烟等因素都会让患者的血压与血脂增高,进而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实际发病率。目前,该病已经成为了我国临床现阶段最常见的疾病,因其病情反复,病程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发病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症状典型,如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大汗、频死感等症状,甚至发生晕厥、猝死,其多以劳累、剧烈情绪变化为诱因;有的症状不典型,表现为牙龈酸痛、肩背部疼痛、手指疼痛等,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日后的健康状况有着严重的影响[7]。所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模式非常重要[8]。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其护理模式比较局限,主要以心理干预、健康指导和饮食指导为主,所以常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9]。相比常规护理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更有优势。正确和科学的认知行为可以客观公正地认识事物,对疾病的预后起到积极的、正向的推动作用,可以缩短患者病程,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疾病的预后。而不恰当甚至于错误的认知行为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和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患者病程延长、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不利于疾病预后[10]。恰当、科学、合理地分析患者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并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认知行为干预,综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年龄、接受能力等情况,以一对一交流、讲座、组建患者微信群或发放视频、图片、宣传册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的具体机制、表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治疗种类(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日常护理要点、极特殊情况下的注意事项等情况进行科普,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认知更加全面,纠正其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错误认识,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爱好兴趣,根据患者的认知及兴趣爱好进行合理疏导。通过播放比较舒缓的音乐、看轻松愉悦的视频、做心理沙盘游戏及组织患者感兴趣的比赛等方式,调动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SAS、SDS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高米等[12]于2019年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效果报告中所得出的结果相似,这充分说明了认知行为干预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和优势。认知行为干预是一种系统的护理模式,对缓解患者的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13]。护理期间,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对提升患者关于疾病的认知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护理过程中,认知行为干预效果更佳[14]。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其护理满意度,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