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晶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首题为《自由与爱情》的小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它出自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道尔的笔下。在匈牙利革命与自由战争中,一大批诗人、作家应运而生,裴多菲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他为爱而歌,为国而战,他不朽的诗歌始终激励着追求自由与民主的人们,迄今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出版,50多首诗被谱成民歌传唱。
裴多菲·山道尔出生于1823年,今年是他的200周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匈牙利政府将2023年命名为“裴多菲纪念年”。
裴多菲出生在匈牙利大平原南部的一座小城——小克洛什,距离首都布达佩斯130公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屠夫,母亲是一位农妇。裴多菲上中学时就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更有匈牙利特色的“裴多菲”,“菲”在匈牙利语中有“男孩”和“儿子”之意,表明他是大平原之子、人民之子。他的父亲虽是屠夫,却尽其所能为儿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裴多菲从小就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这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先后在9所学校读过书,曾经与匈牙利伟大小说家约卡伊·莫尔短暂同窗。裴多菲15岁时,由于多瑙河暴发洪水,以及他父亲为一个破产的亲戚提供担保,家庭陷入了财务危机。裴多菲被迫辍学,之后尝试过多种职业,在剧院跑龙套、当兵、做流浪演员,足迹几乎遍及整个匈牙利。在那期间,他目睹了在贵族地主和奥地利人统治下,匈牙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也激发了他拯救祖国的爱国热情。
1838年,裴多菲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完成了处女诗作《告别》。1842年创作的《啜酒者》是他第一首正式发表的诗歌,这首诗初步体现了他毕生遵循的创作宗旨——用匈牙利民歌体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歌语言大众化的特点。1844年2月,穷困潦倒、体弱多病的裴多菲带着自己的七八十首诗稿,从德布勒森市徒步240公里前往布达佩斯,得到了著名诗人沃勒什·马尔蒂的帮助。在其引荐下,裴多菲成为《佩斯时尚报》的助理编辑,他的第一部诗集也得以出版,逐渐为人所熟知。在此期间,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激进青年,他们经常在咖啡馆聚会,热烈地讨论革命话题。
1845年4月,裴多菲再次周游全国。在此期间,他发表了《旅行札记》和《旅行书简》。这两篇游记饱含他對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文中也阐述了他对文学、友谊的看法,回顾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揭露了匈牙利的社会矛盾。此时的裴多菲,思想上已流露出革命性。
1846年秋天,裴多菲生命和诗歌中最重要的时期开始了。他结识了伯爵管家之女森德莱·尤利娅,一年后两人成婚,爱情为他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个性,他的诗歌创作进入鼎盛时期。此时他的诗歌既饱含着对爱情的赞美,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裴多菲在1848年3月15日的日记中这样描述他的妻子:“我勇敢的、鼓舞人心的、心爱的妻子,她总是鼓励着我的思想和计划,总是站在我前面,就像军队前面高高举起的旗帜那样。”在这一时期,他写过多首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构成了他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匈牙利抒情诗歌的经典,比如《自由与爱情》《小树在颤抖》《我愿是急流》《秋风在对树叶低语》,抒情中也浸透着革命性。
同年,裴多菲组成了匈牙利最早的青年文学会——“十人小组”,并且参加了当时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时尚杂志《生活画卷》的编辑工作。当时的匈牙利处于哈布斯堡王朝和本国封建专制的双重压迫之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触即发。裴多菲相信人民的力量,“人应该活得像人,不要成为傀儡”。他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统治者:“受奴役的人民,为什么忍耐着?为什么不起来反抗,不砍断枷锁?”
1848年春天,欧洲各地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维也纳三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匈牙利人。裴多菲在咖啡馆完成了他呼唤革命风暴的著名诗篇——《民族之歌》,这是匈牙利最重要的革命文学作品之一。裴多菲属于激进派,他首先试图通过选举进入议会,但他的努力没有成功。3月15日,爱国者在裴多菲等“三月青年”的号召下举行了游行示威,提出了《十二点要求》。裴多菲在民族博物馆前的高台上当众朗诵了《民族之歌》,发出了“匈牙利人自由的第一声怒吼”,揭开了1848年革命的序幕。裴多菲在《民族之歌》中写道:“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是时候了,现在干,还不算太晚!”
《民族之歌》成为革命开始的口号。裴多菲的文友兼战友——约卡伊·莫尔后来记述,这一天被人们称为“裴多菲日”。可以说,1848年3月15日掀起的革命风暴,主要归功于裴多菲的革命精神和勇气。《民族之歌》在匈牙利人心目中的地位甚至可以称之为国歌,它采用古老民歌的形式,激励着人们打破腐朽的旧制度,获得新生、自由和民主。裴多菲写了大量诗歌,反对国王、抨击政府,他还发表了著名的政治诗《致贵族老爷们》和政治纲领性的长诗《使徒》,《使徒》描写了一个心怀崇高理想、因刺杀国王而被处死的革命者悲壮的一生,这是他后期的代表性作品。
同年12月15日,裴多菲的儿子佐尔坦出生。次年1月,裴多菲便告别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投身贝姆将军的军营。他不仅要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同时也要和妥协派作斗争,他的很多朋友与其政见不合纷纷离他而去。在1849年7月31日的锡吉什瓦拉战役中,裴多菲失踪,时年26岁。他实现了归于理想的最大幸福,在为被压迫者争取自由与解放的战场上留下自己年轻的背影,再也没有回来。
如今,在匈牙利,裴多菲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自由与爱”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匈牙利的很多学校、街道和广场都以他的名字命名,仅在布达佩斯,就有11个裴多菲街道、4个裴多菲广场、1个裴多菲电台、1座裴多菲桥,小行星4483也以裴多菲命名。裴多菲的诗人生涯开始于18岁,在8年时间里,他写了大约1000首诗,其中约850首被保存下来,这意味着,他平均每年要写125首诗。此外他还撰写了几十万字的小说、政论、戏剧和游记,且有很大部分是在战火中完成的。他的作品这样丰富,在欧洲文学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晴天小猪摘自2023年3月30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