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婷 严青
【摘 要】“心理社工+”指在融合视角下,学校与心理社工签署合作协议,聘请心理社工定期入校,提供心理知识普及、潜能开发、烦恼疏导、危机识别与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心理社工作为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力量。同时,学校联合心理社工、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构建了融合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心理社工;融合思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1-0076-02
【作者简介】1.周芸婷,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无锡,214062)心理健康教研员,一级教师;2.严青,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江苏无锡,214062)德育科科长,高级教师。
一、有效联结:实施“心理社工+”的价值旨归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不少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课等。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学校依然面临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性不足的困难[1]。基于此,2021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通过引入心理社工来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
“心理社工”指社会机构培养的,拥有国家认可资质的心理咨询师,“+”表示一种联结。“心理社工+”指学校与心理社工签署合作协议,聘请心理社工每周定期入校,提供心理知识普及、潜能开发、烦恼疏导、危机识别与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心理社工作为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力量。同时,学校为有效促进学生身心更好地发展,联合心理社工、家庭、社会等多方资源,构建了融合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二、高效赋能:实施“心理社工+”的路径探索
1.“心理社工+学校”:心理導师引领,促进工作规范
学校成立全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心组,聘请心理社工为心理导师,多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战线。具体如下:(1)完善工作制度。心理社工协助学校管理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从常规管理、实际操作、应急处置等方面梳理并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制度[2]。(2)培养教师队伍。心理社工通过案例分析和团体辅导带领全体教师关注和调适自身情绪,学习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信号。(3)丰富课程资源。在心理社工的支持下,学校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校本心理课程,如提升情绪感受力的“跟着小青蛙学正念”课程,培养班级心理委员的“小太阳成长课”等。
2.“心理社工+家庭”:家长学校辐射,助力科学养育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平台,对加强家校协同育人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如下:(1)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社工作为家长学校的特聘专家,通过家长沙龙、好爸爸课堂等方式,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同家庭的养育特质,给家长个性化的指导,提升家长的养育胜任力。(2)提升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心理社工通过情景模拟和对话练习帮助班主任明确家校沟通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提升班主任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家校积极沟通。(3)为家校矛盾设置“缓冲空间”。由于理念、角色等差异,家校间会面临目标不一、方法不同等沟通困难,心理社工作为独立平等的第三方,更具公信力,可参与协调,缓解家校矛盾,凝聚教育合力。
3.“心理社工+社会”:心理顾问协同,织密保护网络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3]学校与社会机构、社区、医院、区检察院、区卫健委、市妇联等不同部门构建了协作机制,邀请社工、检察官、医生等成为心理顾问,织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保护网。具体如下:(1)引入校外心理服务。如引入无锡市妇联的“青春期自护课程”,联合梁溪区未成年人检察院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知识,推广无锡市红十字心理援助中心热线等,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样,形式丰富。(2)提供医疗转介。面对超出学校教育能力范畴的学生,由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心理社工、班主任组成工作小组,与家长会谈,反馈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学校对接医院的“绿色就诊通道”。(3)形成心理干预闭环。面对确实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由校方定期召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席会议,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动态调整辅导策略,建立有衔接、有递进的干预工作闭环[4]。
三、增效衔接:实施“心理社工+”的积极成效
心理社工凭借独立性强、专业度高、学生易接纳、可提供转介等优势成为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的有效力量。“心理社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稳固了学生成长的关键支持系统,构建了融合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两年来,学生心理知识知晓度、求助意识显著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次数和受惠人数大幅度增加。未来,我们将关注“心理社工+”的两个推进方向:继续完善心理社工的入驻、退出等机制;继续细化学校、心理社工、家庭、社会等不同角色的育人职责,提升多方协同育人效能。
【参考文献】
[1]赵环.构建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J].中国社会工作,2017(6):1.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15.
[3]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3):3.
[4]刘海鹰,刘昕.论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3):104.
责任编辑: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