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话剧《兰考》海报。
5月初夏的河南兰考县,骄阳似火,晴空万里。只有成片的泡桐树林为暑热带来一丝清凉,曾几何时,这是风沙肆虐的贫瘠之地,几十年后的今天,粉紫、淡青的泡桐花犹在枝头绽放,兰考早已旧貌换新颜,蓝天白云,绿树青山,一片美景赏不完。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2023年5月14日,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9周年纪念日。在这个令无数兰考人民终身铭记的日子,一部旨在传承焦裕禄精神、讴歌兰考新时代伟大历程的话剧《兰考》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艺术中心剧场开启首轮十场演出。该剧由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担任编剧,知名导演马俊丰执导,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与河南黄河艺术团联合演出,创排过程历时近一年,旨在传承焦裕禄精神、讴歌兰考新时代伟大历程,以今日崭新之兰考告慰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焦裕禄同志。
2017年,一则新闻引起广泛关注——河南省兰考县成为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在几代人的心中,兰考代表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兰考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更是谱写了新时代兰考的奋斗篇章,彰显了焦裕禄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为了持续弘扬焦裕禄精神,生动讲好新的兰考故事,砥砺奋进新征程,扎根历史、书写时代,传承历久弥新红色精神的话剧《兰考》于此时此地创作推出,书写了新时代兰考人民形象。
出走的年轻人、破败的村庄、没有盼头的日子……曾经,“为什么聂马庄这么穷”是久久盘旋在兰考县聂马庄每个人物头顶上方的阴影。剧中,破局之物正是兰考的历史和象征——泡桐。兰考有着“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美誉,泡桐树正是这项强县富民的产业的重要原料之一。民族乐器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因地制宜和传承保护,也为连接兰考的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村找到了文化之根。正如黄昌勇所说的那样:“泡桐是兰考的意象,有其符号价值。焦裕禄当年带领兰考人民用泡桐防风固沙,今天泡桐成为兰考走向新时代的一个依托。泡桐花开,唯美异常,是兰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我就把泡桐、把虚构的泡桐园的兴废变迁完美地植入人物关系和剧情之中。”
作品主人公、老支书马水生坚守了半辈子的泡桐园构成故事的主要矛盾,话剧围绕不同时期对泡桐树的不同处理,将几十年来的历史画卷一一展现:从“大跃进”时期的盲目毁坏砍伐,到后来在焦裕禄书记的感召下恢复栽种,来到新时代,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战,对于几十年树龄的泡桐树究竟是留是砍,如何开发利用……折射出不同时代下兰考发展理念的变迁和人物命运的纠葛。
作为《兰考》的精神支点——焦裕禄书记的形象通过马水生的回忆,几次出现于舞台上,无不起到转折剧情的重要作用。大幕拉开,面对风沙的焦裕禄不顾马水生的劝阻,坚持徒步排查风口,计划栽种泡桐,让年轻的马水生充分体会到了老书记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种植泡桐对于兰考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坚定了守护泡桐园一生的信念……在全剧的高潮,焦裕禄再次出现,在病榻前留下最終嘱托:“聂马庄将来的日子,得靠这些泡桐树,得靠你们自己……要守住、受住。”一番话又促使了原本固执坚守信念的马水生最终放下内心的重担与纠结,全力支持对泡桐树材的开发利用,以制作古琴等乐器为起点,为兰考脱贫走出新路。
话剧《兰考》以独特的创意和灵活的结构,打破主旋律题材的传统窠臼。“一个村庄、两个家族、三代人,《兰考》承载了巨大的意识容量和现实容量。”在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兰考》编剧黄昌勇看来,脱贫攻坚不仅是发展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还应该保护乡愁、记忆、文化、非遗等精神内核。去年2月15日,黄昌勇在上海郊区闭关两周,写完剧本《兰考》最后一个字。“我出生在豫南大别山北麓一个小村庄,在信阳读完大学后,才真正算是离开了熟悉的乡土,兰考与豫南在地貌和生活习俗方面有很大的差异,但同属中原文化圈这块沃土。我写的是兰考,却有意无意间把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积累投射进来,把自己在豫南乡村二十多年的生活调动起来。”
作为《兰考》的精神支点——焦裕禄书记的形象通过马水生的回忆,几次出现于舞台上,无不起到转折剧情的重要作用。摄影/ 尹雪峰
在剧中,除了把精神象征的泡桐树作为全剧的核心意象,编剧黄昌勇更特别提取兰考与上海的天然联系,即离开聂马庄的上海知青、技艺缘起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兰考古琴和老支书去上海打工的女儿三条线索,实现近半个世纪的时空跨越和叙事切换。深沉的亲情、波折的友情、斑驳的爱情,经历一个甲子的沉淀,酿出一盅醇厚的美酒。据黄昌勇透露,剧中几位重要人物均有真实原型,驻村第一书记的形象融合了多位模范村支书、模范第一书记的影子,用真实的故事、真切的情感,写出了几代兰考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骨气与斗志。
汇聚资源、精良制作,话剧《兰考》的上演,将成为兰考一张重量级的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出文化艺术精品对城市形象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一堂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艺术党课,一个展示兰考创业史、脱贫史、奋斗史的生动窗口。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是《兰考》的第一批观众,在观演过程中,他感受到陌生感、代入感、新鲜感交织的体验,看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戏剧性的融合,“整场演出像是一部大片,其中的表现手法值得戏曲学习,我非常希望兄弟剧种都能来看这部好戏,更希望我们河南省的众多戏曲剧种都来尝试移植,让这部戏常演常新”。
《兰考》的视觉审美令人印象深刻。摄影/ 尹雪峰
一部话剧,见证了一个甲子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在当代的弘扬,更见证了当代兰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奋进的历程。摄影/ 尹雪峰
绚烂繁盛的泡桐花、漫天飞舞的黄沙、夜晚的窈窈树影……《兰考》的视觉审美令人印象深刻,多媒体影像以高级感碰撞厚重感,将民俗和叙事灵活融合,打造意象丰富的多重美学体验。上海戏剧学院专业的创作制作团队,为话剧《兰考》的创排提供了强有力的质量保证。对此,导演马俊丰表示,该剧在排练方法上进行了灵活尝试和创新探索,用高级感碰撞厚重感,将民俗和叙事灵活融合,重视视觉审美和多样化艺术手法的拼接,再加上兰考本地演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打造意象丰富的多重美学体验。
在创排和装台过程中,浓郁又诚挚的情感一次次在导演马俊丰心中激荡,“在排演《兰考》的日日夜夜中,我始终被一股自然而浓郁、赤诚又质朴的情感所包裹,在这温暖的创作氛围中,在焦书记精神的笼罩下,面对着崭新的兰考,面对着一个个鲜活动人的生命,我内心感到无比踏实。我想邀请观众和我一起,回到乡土,去触摸这生机勃勃的大地。创排至今,剧组上下的内心掀起过无数次巨浪,希望这股巨浪能够涌向观众心中”。
上海话剧中心著名演员刘鹏是该剧主演,他所塑造的老支書马水生,情感饱满,表演真挚,富于感染力,几段独白令人感动。对于兰考,80后的刘鹏坦言最初是对李雪健老师主演的电影《焦裕禄》有深刻的第一印象,但那依旧是模糊不清的。直到亲身来到兰考排练演出的这些日子,刘鹏才真切感受到了当地老百姓对这片土地发自内心的热爱,“在路上,他们总会热情地推荐我,去看看焦裕禄教育基地,去看看黄河的最后一道弯。如今的兰考犹如干净漂亮的花园,到处生机勃勃。到兰考后,我不断感受到这片土地对焦裕禄的爱,而《兰考》在新的时代、新的探索中发扬焦裕禄精神”。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这几位主演,话剧《兰考》中的一大半演员都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协助成立的河南省黄河艺术团。“建一个团、办一个班、打造一台剧目”,2021年12月,兰考县人民政府与上海戏剧学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启动包括艺术人才培养、艺术作品创作以及剧院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事项。目前,被称为“兰考班”的河南黄河艺术团成员已顺利完成了上海戏剧学院为期一年的表演培训。
一部话剧,见证了一个甲子的岁月变迁,见证了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在当代的弘扬,更见证了当代兰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奋进的历程。兰考脱贫攻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实践,也是一个了解中国农村的新样本,值得好好总结、发扬,正如黄昌勇所说的那样:“我们希望这部作品成为新时代兰考发展的一个见证,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当代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形象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