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培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2023-06-17 11:32朱丽玲姚秋祉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培智学校立德树人

朱丽玲 姚秋祉

【摘 要】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智学校必须构建实施德育课程体系。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结合培智学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规律,构建高度耦合的德育课程体系,通过学科渗透、班级管理和综合实践来营造德育环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 立德树人;培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64

一、引言

2017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十四条提出,“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班)应当坚持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与身心补偿相结合”。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2年国家颁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在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构建并实施具有学校特色、体现育人要求并符合培智学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规律的德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培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支撑

(一)人本主义德育管理理论:建构德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德育管理理论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引入德育管理工作中,主张德育人本化。它秉承德育管理要以生为本、回归生活的理念,提出学校要以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促进学生自我实现为目标建构德育课程体系,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以促进者的身份参与整个过程,帮助学生形成豐满的人性[1]。人本主义德育管理理论为培智学校建构科学、系统的德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德育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培智学校德育课程建构,可以促使德育管理者树立时刻关注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意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道德涵养和道德实践能力,从而形成健全人格。

(二)具身德育理论:创新德育途径的理论源泉

孟万金最早提出具身德育,并围绕具身德育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具身德育的最大创新就是通过身体活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实现道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统一[2]。王建敏认为:具身德育是一种强调道德内心体验的德育范式,道德教育要体现具体化、自身化和实践化[3]。张茂聪等认为:具身德育体系中的可操作化原则重新塑造出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德育模式[4]。道德学习绝不仅是学生内在的心智活动,身体是道德内容认知、情感生发、品质锻炼、行为执行的主体,这也更符合培智学校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因此,具身德育理论值得在培智学校德育实践中广泛使用。

三、培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以人为本,建构高度耦合的德育课程体系

1.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在“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思想指导下,学校着手构建模块化德育课程体系,根据“指南”中的总体要求,提炼了情感道德培育、行为习惯养成和学科德育渗透3个平行模块,并在情感道德培育模块下分设了人文节日模块、传统文化模块、残疾人关注日模块3个平行子模块。所有德育活动按类别划分至每个模块中,以指导具体活动的有序开展,并通过实践反馈不断推进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行为习惯养成模块中,学校遵循社会规范的逻辑,结合《中小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融入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行为习惯,综合考虑学校每月工作安排,拟定了学生习惯养成的“每月一事”;在学科德育渗透模块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德育需要,准确把握各学科中育人价值的承载点。人文节日模块下分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和自信自立教育5个子主题,将所有节日分门别类。在传统文化模块和残疾人关注日模块中,学校遵循时间推移的顺序,将涉及的节日分门别类。

2.丰富课程体系内涵

课程体系中的各个模块高度耦合,共同实现德育功能和目的。在德育功能的整体性发挥上,一方面,全校教师树立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域育人的德育理念,打破德育“孤岛化”困境;另一方面,3个平行模块的设置保障了德育目标的全覆盖,并通过子模块间的相互勾连、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模式。

德育课程的全息性则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德育工作,尤其是走进学生中间思考德育工作。每项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满足德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要考虑每个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预期发展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体现为:针对每一项德育目标,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的不同活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频次的学习。

(二)具身实践,营造指向目标的德育高效环境

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坚持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生活为基石,以亲身体验为途径。

1.学科渗透:强调可操作性

培智学校的德育需要体现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先认真研读“指南”和全套教材,拟定相应的德育主题,并将课文归类;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最后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拟定可操作的德育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例,生活语文教研组整理了教材中所有与之对应的课文,拟定了课程目标和可操作目标(见表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达成可操作目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从而真正避免了德育渗透“说教化”的问题。

2.班级管理:体现渐进发展

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镜像中的我”三步习惯养成法。第一步,绘本中的“我”。通过养成阅读绘本的习惯,用绘本人物的行为唤起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初步感知。第二步,镜头中的“我”。学生以演员身份出演行为习惯养成微视频,在表演中理解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在视频观看中主动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第三步,镜子中的“我”。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班级管理要求,每月结合主题为学生制订一个行为养成目标,学生通过自我比较的方式强化良好行为。

3.实践活动:重视文化滋养

学校为每个节日确定了以身体参与为主的活动主线,如元宵节搓元宵、国庆节民族大联欢、劳动节美食制作与分享、植树节绿植种植、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等,每学年围绕活动主线设计具体活动。为保障每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主动性,学校要求班主任为每位学生制订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支持方式。例如,元宵节通过手把手搓元宵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

社区课堂是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每周五上午,全校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走出校园,学习如何使用身边的社区资源,而“八礼”的教育便贯穿其中。学生在徒步过程中学习行走之礼;在购物过程中学习言谈之礼;在用餐时学习餐饮之礼;在参观风景名胜时学习游览之礼;等等。社区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演练“八礼”的内容,将所学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

培智学校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在德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教师需要在学生身心参与的过程中关注每个个体的品德形成,并给予个别支持,引导学生从关注德育知识转变为关注自身行为,感受良好品行发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韦荣娜.人本管理思想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2]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王健敏.具身德育: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新理念与新路径[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2-26.

[4]张茂聪,刘含宇,侯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优化德育理论实践——兼论具身德育的内涵及其发展逻辑[J]. 中国特殊教育,2019(12):12-1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特殊教育学校,210018)

猜你喜欢
培智学校立德树人
浅谈培智学校低学段语言康复课程开发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培智学校多元教育对象有效教学组织形式探究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培智学校中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思考
培智学校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班级授课制下培智学校语文差异性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