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伦
2022年12月,贵州省政府出台《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一场以“提高煤炭产能产量,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为总要求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大幕再次开启。
作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性谋划和布局,《实施方案》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供应能力大幅增强、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安全形势根本好转四大目标。
走过70年煤改的贵州煤炭产业,再次迈出改革新步伐,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起步:百废待兴奠基业
煤炭是贵州省重要支柱产业,是全省能源保供的“压舱石”。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在安全和保供双重压力下,贵州煤矿整合技改从未停止,煤炭产业亦步亦趋负重前行。
“煤炭是一部激情史,又是一部辛酸史。”一位多年“滚打”在煤炭行业的人士道出内中艰辛。
解放初期,贵州煤炭工业百废待兴。
1949年,全省煤炭产量30万吨。最大的筑东煤矿,当年产量2.4万吨。1951年,贵州第一个地方国营煤矿翁井煤矿建立。同时,因矿脉遭遇大断层枯竭和水淹矿井停产的筑东煤矿,500多名职工转到翁井煤矿成为骨干力量,也是贵州第一次煤改的重要基础。
进入“二五”期间,贵州煤炭掀起建设高潮。196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529万吨,是1949年的17倍。这期间,煤炭生产建设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同时,小煤矿也遍地开花。
从1961年开始,为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贵州陆续关闭、报废、停建了一批矿井和辅助工程。到1964年,全省煤炭产量下降到246万吨。
“二五”时期,贵州煤炭初期开发为后来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积累了经验,为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打下一定基础。
发展:“三线建设”迈大步
“三线建设”是贵州煤炭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1964年,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全国15个省(市)、25个矿务局抽调28个工程处,8个地质勘探队进入贵州,连同新招工人和外系统支援人员,总数达10万人的“千军万马”,在六盘水头顶青天、脚踩荒山,规模之大、上马之快,在我国煤炭建设史上号称空前。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抢时间、争速度,提高效率、缩短工期,战胜各种困难,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和素质过硬的建设队伍,对后来煤炭基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纵观“三线建设”时期贵州煤炭工业发展,以会战的形式大打矿山建设之仗,在荒山野岭中建设了六盘水矿区,同时带动了其他矿区煤矿的扩建和技术改造,并形成了由地质勘探、设计施工、采掘洗选、机械制造、科研教育等组成的生产建设系统。
1977年,贵州省煤炭产量1397万吨,是1949年的46.6倍。
整顿:关井压产小煤矿
“八五”时期,贵州煤炭工业在“有水快流”“国家、集体、个体一起上”“大、中、小一起搞”的方针指导下,乡镇煤矿发展迅猛。到1995年,全省乡镇煤矿达到14944个,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原煤产量达4169万吨,占全省煤炭总产量的75%。
乡镇煤矿的快速发展,缓解了煤炭供应紧张的状况,对贵州乃至周边省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较有力的支持作用。然而,由于一哄而起的乡镇煤矿管理失控,乱挖滥采,浪费资源,环境破坏严重,安全事故频发。
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贵州省被列为全国关井压产重点省之一,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关井压产行动。全省结合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矿安全评估、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审查、验收和发放,提高小煤矿准入门槛,办矿起点由年产3万吨逐步提高到6万吨、9万吨和15万吨,全省小煤矿“小、散、乱”的面貌有了改观。
这一时期,国有煤矿企业完成了总承包任务后,加大改革力度,开始步入市场,总体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贵州通过引进外省企業,鼓励、支持省内煤电联营,全省煤炭形成了以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具有实力的其他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的格局,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从1978年至2012年的35年,贵州煤炭通过投入产出总承包、关井压产、整顿生产经营秩序、结构调整、兼并重组,实现快速发展。
2012年,贵州省原煤产量达到1.81亿吨,矿井数量由最高时期的1.5万处减少到1700处,平均单井产能由不到0.5万吨提高到16.9万吨;全省原煤产量从1978年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4位。
转型: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退出
然而,小煤矿管理水平低、基础薄弱的突出问题,与南方煤炭资源大省和全国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极不匹配。
2013年9月,贵州省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通知》,再次启动新一轮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全省完成关闭退出煤矿585处,正常生产建设矿井从1704处降至800处左右。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推进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脱胎换骨改造。先后出台了《关于煤炭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的意见》《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重要文件。从2017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系列煤改“组合拳”,直指要害、招招见效。
2019年底,全省年产30万吨以下煤矿实现历史性关闭退出。2020年底,全省正常生产煤矿全部实现采煤机械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全省生产煤矿平均单矿规模从2012年底的19万吨/年提升到目前的59.1万吨/年,全省60万吨/年以上生产煤矿产能占比54%。“十二五”以来累计关闭退出煤矿936处,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建成投产大中型矿井136处,总规模每年10097万吨。
在全国率先制定煤矿智能机械化改造标准及验收办法,形成具有贵州特色的煤矿智能机械化标准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新田煤矿、青龙煤矿建设通过验收。目前,井下巡检机器人研发、5G应用、复杂地质条件下运输系统智能化应用等取得突破,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42个。
布局: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煤炭产业发展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煤产量从年产30万吨到日产30万吨以上。
然而,煤炭产业基础薄弱,煤矿“小、散、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一级质量标准化煤矿占比少,涉法涉诉煤矿多,煤矿采掘接续失调、办矿管矿能力弱,煤矿瓦斯、顶板和水害等生产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等因素,仍然制约着贵州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目前贵州年产30万吨和45万吨小煤矿数量占比超过70%,煤矿规模总体偏小。煤矿分布在8个市(州)、50个县(区),其中煤矿数量3处及以下的县(区)达12个、占比24%。此外,从煤矿企业实力看,1000万吨级以上的企业仅盘江煤电集团一家。
2022年初,《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贵州“打造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
“大力推动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煤矿规模化、智能化发展,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更好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2022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实现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安排部署。
贵州省能源局等部门迅速启动《实施方案》起草工作,通过深入查找分析煤炭产业存在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充分收集采纳各方意见建议。《实施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印发。
《实施方案》提出煤炭产业规模化、智能化的目标是:全省生产和在建煤矿数量总体控制在500处以内。到2025年,全省60万吨/年以上生产煤矿产能占比70%以上,产能2.5亿吨/年,原煤产量1.8亿吨、力争达到2亿吨。到2030年,生产煤矿平均产能达90万吨/年以上,产能3亿吨/年,原煤产量2.4亿吨;到2025年,煤矿基本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占比65%以上,累计建成智能煤矿50处以上。到2030年,煤矿全部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综合机械化掘进工作面占比90%以上,基本实现智能化采掘作业,累计建成智能煤矿100处以上。
路径:“六个一批”推动规模化
为全力解决煤矿“小散弱”,积极破解煤矿涉法涉诉影响生产建设,加快补齐煤炭产业发展短板等突出问题,《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培育一批产能500万吨/年以上的重点县和煤矿企业,支持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龙头企业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力度,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分级建立涉法涉诉化解联席会议制度,“一企一方案”开展专项攻坚行动,解决煤矿涉法涉诉严重的问题。通过加强煤炭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智能化升级改造,强化煤矿电源点供给保障,强化政府部门专业干部和专业执法人员配备等措施,夯实煤炭产业基础。
《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推动煤矿规模化发展,重点在于提升单矿规模,核心措施就是实施“六个一批”分类处置,这也是实现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路径。
新建一批。推动新建一批产能90万吨/年以上的井工煤矿,依法依规、积极有力推进露天煤矿建设。
技改一批。支持煤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具备资源条件的煤矿提升规模。
提升一批。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一优三减”,加快装备升级,切实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煤炭产能利用率。
整合一批。由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对产能9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开展与相邻煤矿资源整合可行性论证,按照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积极推动煤矿资源整合。
盘活一批。推动储量多、产能大、手续齐全的停建煤矿加快复工,促进早日建成投产。
淘汰一批。有序推进煤炭资源差、灾害重的地区整体退出,引导落后产能煤矿淘汰退出。对存在重大隐患仍然组织生产且拒不整改、擅自复产、逾期整改不合格的,坚决依法关闭。
“通过停止审批炮采工艺,严格限制高档普采工艺和炮掘工艺,有序淘汰退出高档普采工艺,实现2025年和2030年智能化建设目标。”贵州省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煤炭行业将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深入推进瓦斯治理等专项行动,强化顶板、水害等重大灾害防治,加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煤矿本质安全水平。
方略:优化监管杜绝随意叫停
《实施方案》还提出了提高煤炭资源配置效率、分期缴纳矿业权出让收益、完善探矿权管理机制、加快矿区规划修编、报批、适当降低设计服务年限、支持办理产能置换、持续改善政府监管环境、加大资金支持等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实施方案》强调,政府监管部门要通过优化监管检查频次、严肃处理违规执法、杜绝随意叫停等措施,改善政府监管环境。要充分发挥新动能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煤炭产能提升、安全生产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解决煤炭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激励措施、责任落实、考核问责等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