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倩
【摘 要】 在普通小学语文课堂中,智障学生较难适应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呈現方式等,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供必要的支持。文章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通过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设立助学伙伴、巧设启发式问题、运用正向评价等支持策略,帮助学生在融合教育课堂中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支持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64
在普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常规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特殊的学习需求。为提高学生在普校语文课堂中的参与度与学习效率,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适时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本文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多种支持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以期提高融合教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目标分层:基于课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支持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展开的起点和终点,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中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点与教育需求整体设计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班级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还要掌握智障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有梯度、分层化的班级目标,进而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有效教学。
在设计《宝葫芦的秘密(节选)》一课的教学分层目标时,笔者用心研读教材,从教材中提炼具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笔者深入了解随班就读学生小A(化名)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社会与交往等各领域的学习能力,找准他语文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笔者以小A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为参考,以新课标和教材为依据,制订适合小A的课时目标,预设为达成课时目标所需要用的学习支持。本课教学要求小A认读的6个生字和会写的9个生字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重要的帮助,被减少的部分生字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以及日常生活影响不大。其他两个教学目标也根据小A当前的能力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见表1)。
二、伙伴互助:给予学生示范和引导的支持策略
一人一桌一椅的“秧田式”课堂座位,使一些智障学生囿于自己的座位,随班就读成了形式上的“随班就座”。学生需要被关注,但课堂中教师过多的关注反倒容易刺激他们敏感的神经,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积极发挥助学伙伴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参与人际交往和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在班级中选一两名成绩优秀、同理心强且有责任感的同学作为智障学生的助学伙伴。在语文课堂上,助学伙伴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示范,适时提醒或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教师一起改善学生的问题行为,使学生紧跟课堂的学习节奏,更好地领悟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以互助共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融入课堂。
在《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助学伙伴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使用示范和语言提示等支持方法帮助小A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初读环节,助学伙伴先示范朗读,接着小A在助学伙伴的提示下跟读词语和课文,最后小A独立完成认读;在整体感知环节,小A在助学伙伴的语言提示下学习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结果等重要的内容来概括文章,然后助学伙伴示范复述课文的大意让小A仿说;在精读环节,通过助学伙伴的语言提示,帮助小A明确学习任务,包括找一找“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说一说“奶奶讲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受?”等。随后,小A与助学伙伴合作朗读第15小节的课文内容。久而久之,小A与助学伙伴形成心理相融、学习互助的关系,慢慢建立起课堂学习的归属感,逐渐培养他在课堂上主动表达的意识。
需要注意的是,固化的角色互动会带来一些现实困境,比如智障学生会习惯性依赖助学伙伴的帮助。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需寻找机会让智障学生与助学伙伴互换角色,在各自擅长的技能领域中充当彼此的小老师,双方可以取长补短,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支持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教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疑引导智障学生积极思考,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阅读的感受。引导性强的启发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与巩固文章的核心内容、结构或主旨,使学生有更深入的探究与思考。
智障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进行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的工具,学生思维能力的局限性会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设置的疑问需具体清晰、指向明确、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投入学习,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当小A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后,笔者通过启发式问题“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将教学引向本课的重难点,引导小A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加以整理。小A将目光聚焦于奶奶讲的故事时,笔者顺势追问:“这些故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小A在思考问题中了解宝葫芦的来历和它奇妙的作用。
此外,笔者在课堂巡视时为小A提供个别化指导,帮助他审清题意、明确任务内容,让他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并在文中搜寻要点、圈画批注;在小组交流时,由助学伙伴带领小A参与讨论,使他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倾听、沟通和记录等多方面的能力。启发式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正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支持策略
新课标中提出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上的进步。教师的正向评价不仅能有效调控课堂的教学气氛,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关切的眼神,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好感,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实时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通过语言激励、正面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学习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升语言能力。
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时,笔者了解到小A是视觉学习者,在呈现奶奶讲的四个故事时,为他提供了放大版带图文的板贴等视觉提示,帮助他直观比较四个故事的异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整有效提高了小A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效率也有明显提高。此外,笔者邀请小A与助学伙伴合作朗读奶奶讲的故事,并适时予以反馈,以语言激励为主,肢体动作和表情激励为辅,充分调动小A学习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并适时提出优化的建议,帮助小A加强语言积累和表达。小A在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中逐步建立语言表达的自信,提升了他的课堂专注力。
综上所述,在融合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分层设计教学目标,设立助学小伙伴,以问题引领教学,适时运用正向评价,不断地调整和更新适合智障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更好地融入融合教育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学部,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