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
前两天在家楼下的小花园里散步,路过一株桂花树,本来想走近看看树上有没有长出花苞,结果,陡然发现了一只蜘蛛。
这是一只黑黢黢的蜘蛛,正在织网。我那天闲来无事,索性停下来,静静地看它织网。看着看着,脑中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蜘蛛一生到底能织几张网?
我还真不知道答案,于是上网查了一下。资料上说,在自然界中有四万六千多种蜘蛛,而且不同蜘蛛一生织网的数量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有的蜘蛛一生只织一张网,比如球蛛和漏斗蛛。它们选定一个角落开始织网,网织成后,它们会不断进行修补。这张网会越织越大,越织越厚。从生到死,球蛛和漏斗蛛的生命基本就花费在了这张网中。
有的蜘蛛一天就能织一张网,比如园蛛和金蛛。它们织完一张网后,就换个地方继续织新网。
还有第三类蜘蛛属于游猎型蜘蛛,比如狡蛛。听它的名字就知道应该挺狡猾的。这类蜘蛛平时不织网,只在发现某个地方有自己可以捕捉的猎物时才会织网。当捕猎任务完成后,它们就会离开,继续在其他地方游荡,寻找下一个值得织网的地方。
一只蜘蛛的一生和人的一生似乎很像。我不禁想,如果我是一只蜘蛛,我会是哪一类蜘蛛呢?这其实是一个人生和哲学命题了。
不同的人生態度会产生不同的织网行为。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从年少起就开始思考,我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会催生目标与理想。当目标和理想确定后,他就将为之奋斗。
这个为梦想奋斗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编织属于自己的意义之网的过程。它将带来两个结果。
第一个结果是,这张网会成为你的人生价值所在,构成你人生意义的全部。
而另一个结果是什么呢?你每天勤勤恳恳地吐丝织网,你越勤奋,吐的丝越多,你被这张网局限得也越严重。你通过织网去捕捉猎物,而你最终又成了这张网的猎物。这似乎是一种人生的无奈。
当然,现在有很多同学是斜杠青年。我认识挺多90后的同学,我觉得他们挺厉害的,能腾出手来做很多事。比如他们可以白天上班、晚上经营酒吧,或者是当一个穷游俱乐部的组织者,还有兼职摄影师,等等。他们身上有很多种能力,他们的时间大量地分散。他们应该就属于第二种蜘蛛吧。
其实无论是像我一样,三十年钻研一件事,还是像这些90后同学一样,编织很多不同的网,哪种选择都好。你看这个地球上有四万六千多种蜘蛛,它们关于织网的问题不也有各自不同的选择吗?关键在于你要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蜘蛛,并要问问自己对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感到开心。接着,我们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和这张我正在编织的网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有没有可能不被这张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所局限?或者,我有没有可能和能力逃离这张意义之网?
【原载《意林》,本刊有删改】
插图 / 身兼多职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