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机遇与挑战

2023-06-16 03:50陈为化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2期
关键词:媒介体系信息

陈为化

[摘           要]  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也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要求。新媒介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队伍建设的优化、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阵地建设的完善以及内容资源的整合;同时也导致阵地管理机制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淡化,思想建设机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淡化,队伍建设机制中能力不足问题凸显,监管机制中监督与管理难度增加等挑战,成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架构的一把“双刃剑”。对如何应对新媒体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并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路径。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97-04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志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能否长期保持稳定,自身能否阻挡外来冲击,避免内部思想混乱的状态和能力”[1]。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高校学生社交网络、价值关系网络以及意识形态网络的冲击与剧变,个体面临着愈加激烈与复杂的思想纷争、观念较量以及权力纠葛,在此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架构面临着新的问题挑战与发展机遇。

一、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强调要“掌握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领导权和工作主动权”[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也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举措

意识形态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对于个体而言,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对于个体未来人生道路的选择、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而意识形态是一个价值观念系统,“是指适合一定经济基础,以及树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法律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形成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3],体现的是个体对人、社会等客体以及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构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对于引导个体维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学会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树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人生导向,实现个体人生价值具有独特作用。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独立、价值观尚未稳定的敏感阶段,缺少社会阅历与判断力,容易被负面信息所迷惑。个体意识形态观念的偏离势必影响个人社会角色的实现与价值的选择。因此,加快构建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引领,帮助个体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与理想信念,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必然举措。

(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基本要求

“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引领我国走向繁荣兴盛的正确指导思想,具有凝心聚魂、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独特作用。”[4]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同时也是实现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乎政治安全,也关乎社会安全。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试图对我国进行分化离散,精心制造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观念错乱,试图打乱我国稳步发展,新媒介的发展带来了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的革新,使得各种分化势力拥有新的战壕和阵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异化、弱化与离散。而高校历来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地带,原因在于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人才培育的战略基地,也是未来提高我国国力与竞争力的摇篮,其中汇聚的都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群体既具生命力与创造力,同时该群体也面临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定,各类思想观念交织斗争,具有复杂性和不稳定性,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斗争、权力较量以及利益纠葛矛盾高发地带。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指基于高校这一特殊场域,实现师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以及自觉践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是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当前应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以及复杂敏感国内形势的紧要任务。

二、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机遇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高校交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的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相互碰撞,对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新媒体境遇下,高校要更加关注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以主流价值为导向,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确保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

(一)力量整合: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队伍建设

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载体,而新媒介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方式。信息技术的加持使得新媒介打破了以文本为传播主要方式的传统媒介信息交流单向且局限,信息表达静态且单一等局限,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与交互,形象且及时等特点,成为当前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载体,为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机遇。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5],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以及体系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依赖于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四管齐下和共同努力。在过去,信息的传播需要一个冗长的过程,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同时信息的交流与互动也受到时空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介具备了海量的信息储备能力与信息交互能力,实现了信息来源渠道多样、门类丰富、主体多元、速度快捷,表現出海量化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信息的上传下达以及延伸共享,同时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各类信息主体的双向互动与反馈更新。就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而言,新媒介提供了支撑平台,方便了国家意志层面相关文件以及政策的直接解读与广泛知晓,实现了四个主体之间信息的上传下达与资源共享;同时建立了交互平台,也加强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再有通过国家对于新媒介舆论的引导与监督,切实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利用社会文化、思潮等传播增加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度与认同度。

(二)防控精准: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应急处理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6]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离不开包括日常管理、危机预警以及重大舆情应急处理等工作内容在内的风险防控机制,信息传播与舆情发展是其工作内容也是突破路径。新媒介时代,信息的传播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个体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得感兴趣的海量信息,同时个体也能够通过媒介平台公开或者隐匿自己的身份发表自身所见所闻所感,实现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满足个性化的表达需要。一方面,新媒介中网络身份的虚拟化与隐匿性助长了个体表达真实想法的主动性与安全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内容与途径帮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开展思想疏导,提升风险防控机制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新媒介信息传播内容的自由化与途径的多样化依靠的是大数据技术,而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同样能够依靠大数据技术设置监控点,加强对新媒介平台中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实时动态监测,开展积极的舆情研判,继而实现精准防控。

(三)技术优化: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阵地建设

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过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系统作为其主要阵地,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帮助学生形成社会所期待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高校课堂、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平台,可以成为高校承载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阵地,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构的重要载体。”[7]新媒介的融入,对于优化高校意识形态载体,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有着推动作用。传统媒介呈现信息的传播是一种单向传播路径,即传播者—媒介—受众。其中传播者是主导,媒介是载体,而受众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新媒介借助信息技术的革新,突破了单向的传播路径,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两个主体的双向互动。传播者的主导地位被削弱,相反受众获得了信息发布、参与、讨论、评价以及记录等权利,甚至可以以此来引导传播走向与趋势,变被动为主动,呈现出交互式的特点。新媒介作用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能够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并对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积极回应,创建具有针对性、亲和力的对话沟通渠道,拉近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使得意识形态教育变得互动化、自主化和开放化。

(四)资源整合:丰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内容建设

高校意识安全体系的建设在于“根据青年思想状况和特点,教育引导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紧扣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8]。意识形态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内生过程,而不仅只是口号的宣扬与内容的输送。在传统媒体占据主导作用的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宣传大多是采用思想政治课以及传统的板报、电视报道的方式开展,具有极强的思想内涵与权威性。但是传播信息的单一性也导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形式单调、成效不显著的问题。在新媒体境遇下,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技术优越性使得抽象的内容传播可以成为动态的、形象化的新媒体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网页推荐,在刷新视听体验的同时使得意识形态表现方式更为直观与活泼化,直观性和形象性的图文表达使得具有权威性与严肃性的意识形态内容传播成为一个喜闻乐见的过程,达到既生动有趣又易于接受且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效果。同时信息传播的途径与平台日趋多样化,更加方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和党的指导方针结合起来,把主流意识形态以不同的形式融合到高校的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高校生活中、各类亚文化符号体系中去,以高校师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使得意识形态安全内容形象化、普及化、大众化。

三、新媒体境遇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面临的挑战

意识形态传播是需要以大众传媒为载体的,而不能凭空进入人的大脑。新媒介带来了区别于传统实物空间的虚拟空间,其改变了信息传播机制,也带来了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变革。如何认识新媒介,如何防范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权力消弭:阵地管理机制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淡化

媒介不是一个中性的存在,其具有政治色彩。正如麦克卢汉所言“作为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媒介绝不是消极、静态、被动的躯壳。它对所承载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它是积极的、能动的,它决定着信息内容的清晰度、结构方式以及媒介内容的效果。”[9]传统媒介时代,以报纸、杂志、电视等为媒介载体的信息传播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流意识教育与宣传,高校能够通过对传统媒介的管控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与领导权,净化校园意识形态环境。但新媒介突破了技术的壁垒,赋予每一个使用者平等、开放、自由的信息选择、传播的权力,人人皆能成为表达意见的主体,拥有了参与、干预甚至批评的平台与机会,这也就加剧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话语权的竞争,继而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同时,在大数据算法的作用下,新媒介实现了对个体浏览习惯、兴趣爱好的迎合,定制化的个性信息投其所好进行精准供给,导致个体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的形成,这无疑也阻碍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抵达,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二)认同弱化:思想建设机制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淡化

“新媒介的全球性、跨时空性等特点,促使互联网上的各种意识形态既相互斗争又彼此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荡之势。”[10]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腐蚀也愈加猖狂,同时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学生个体拥有了有更多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观念的机会与渠道,外在诱惑因素增强,对主流意识造成沖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目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得各类社会群体思想容易产生变动、发生滑坡,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相对自由的言论空间和时空的扩大也提供了不良言论信息的传播渠道,扁平化、碎片化的传播特点给不良言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在给大学生带来思想盛宴的同时也会使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误解或曲解,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加大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与维稳的难度。

(三)矛盾激化:队伍建设机制中能力不足问题凸显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媒介素养好的师资队伍。不管是学校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还是校园意识形态舆情风控与危机应对,都需要包括各级学校党群、行政部门,各级组织、宣传统战部、学工部、共青团、信息中心等相关意识形态工作人员的协作与努力,队伍的师资力量、结构、素质、能力都关乎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立与运转。新媒介背景下,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在载体、形式、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时代性变革,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信息裹挟之下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如何充分了解新媒介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把握其思想动向与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与成效性的意识形态思想教育;如何顺应时代变革,充分发挥新媒介带来的机遇,借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媒体应用能力、舆情判断和风险防控都成为新时代赋予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人员所要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四)危机隐匿化:监管机制中监督与管理难度增加

“任何新技术催生的任何一种新媒介,只不过是要在人们的社会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进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11]。新媒体环境重构了新的传播关系,符号化的互动是实现关系重构的手段,而重构过程当中也就产生了新的危机形式与种类,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就监督与管理而言,光怪陆离的信息传播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之间的交锋,监管人员不仅要深入理解主流价值观,并要以此为依据进行降维运算,通过多种符号形式,传播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主旋律相一致的价值理念,剔除潜在不良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以及变相传播,这就提出了更高的“精准化”“精确打击”和“全方位覆盖”对“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的监管需求。同时在传统的媒介境遇下,新闻的传播是以“把关人”方式进行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在没有把关人的情况下,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随时、快速地在媒体平台上发表言论,这就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的难度与复杂程度,造成高校学生政治修养良莠不齐,传播不适当、不和谐言论的现象难以避免,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监管带来了问题与挑战。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安全体系的构建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教育,新媒介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立是机遇也是挑战。探索新媒体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关联性,冷静看待新媒体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构建的影响,积极探索应对措施,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应对能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也是下一步进行积极应对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永志,张艳.论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J].理论与现代化,2012(6):37-41.

[2]叶红专.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主动权[J].新湘评论,2015(24):21-22.

[3]李小柱,张鹏.微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优化进路[J].知识经济,2019(30):88-89.

[4]刘芳丽,张映文.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若干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1,39(6):126-130.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3-11(1).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7

[7]龙柏林.青年群体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2(16):26-29.

[8]宋文生.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13-15.

[9]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

[10][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竟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

[11]刘艳娥.新媒体分化传播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异化问题研究[J].云梦学刊,2018,39(3):60-65.

[12]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6.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媒介体系信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