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伟伟
[摘 要]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组织的历史性课题。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党建工作为研究对象,以意识形态实践育人为研究内容,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为案例,通过挖掘和整合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思政整体育人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三化”教学、打造商学院文化、推进“四平台”建设等途径,探索职业本科院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的路径和措施。
[关 键 词] 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17-04
一、引言
高校作为传播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阵地,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交融与争锋的主要场所。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组织,高校承担着把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尤其是職业本科高校,承担着为国家高质量发展输送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求人才不只具有“技术人”“职业人”的特征,更应具有职业综合素养及理论修养的“完整人”的特征。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职业本科高校工作的重点,突出实践育人理念,以实践育人为突破口,对意识形态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创新意识形态教育载体,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做出的有效尝试。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充分展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成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新时期面对综合国力新格局,大力推进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有利于高校的全体师生提高政治敏锐性,保持思想清醒,提高政治觉悟,有效防御一系列渗透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能否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利于提高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是否能薪火相传,关系到共产主义能否后继有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意识比较强,但由于成长环境的关系,对党的历史和中国的国情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错误理论和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插上理想和信念的翅膀,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国高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思想保障。
三、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如何提升教育效果,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答题。
(一)现有思政课教育模式落后
1.教育理念落后
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它可以承担意识形态教育大部分的教育任务,但并不应该是全部。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过分依赖思政课堂,而思政课还处于理论教育体系层面,实践教学体系几乎缺失,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利,意识形态教育效果不佳。
2.教学内容挖掘不够
过于固定的授课内容,让大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浓,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国际形势的复杂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意识形态的内涵更加全面、更为广泛。教师对教学内容挖掘不够、更新不快,导致学生对新的热点、难点关注不足,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科技、新观念了解不足。
3.教学方法单一
现有的思政课堂以每周“120分钟”的信息输送式教学为主。学校的思政课是大班上课,学生人数超过100人。课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与学生沟通不便,互动少。教师没有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意识,使信息的吸收效果不佳。注重理论的讲解,缺少实践教学的设计,导致意识形态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
4.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思政课教师既要具有上好思政课的“看家本领”,又要有开好思政课的“压舱石”。而现有思政课教师的主力军主要是社科部的教师,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例,截至2022年12月,在校生17000多人,专业的思政教师却不足20人,远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的思政师资力量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辅导员队伍,他们的政治性和学理性还不能实现很好的统一,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符合思政教师的标准,这严重影响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
(二)教育合力不足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整合多部门、多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以形成教育合力。当前,还存在专业课和思政课比例悬殊,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精神追求,意识形态各个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的现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管理者更关注业务性的工作,而忽视思想教育工作,从而削弱了意识形态教育各个主体的协作和配合,影响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三)文化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第二课堂创新性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过于功利化和形式化。理论上知道其重要性,实践中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导致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突出。尤其是学生第二课堂,多以传统的老牌活动为主,没有创新且针对性不足。
四、实践育人的意识形态教育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针对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高校进行了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积极的探索。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实践育人有其自身优势。
(一)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思考与学习,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辩证思考,完成深度学习。实践育人教育理念突出實践教学的引导,具有很强的教育吸引力,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增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可有效增强教育工作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主观思维和情感,发挥其情感启蒙价值。通过对鲜活的教育事例、人物故事的学习,进而深入思考深层次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思维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为大学生思想成长指明方向,保证高校育人工作的质量与效果。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复杂社会场域下,通过对我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进行有效挖掘,论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能有效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遏制不良信息的冲击。
(四)提高职业本科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效果评估,应把评价理论的学习认知程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评价有效结合,从而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实践育人的教育实效性,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学习、思考,进而促使学生对思政理论产生认同感,有效发挥育人工作的现实价值。
五、高校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的路径选择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了应对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针对目前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学院党政班子统一布局、同心聚力,借建党百年之机,充分挖掘和整合意识形态教育资源,立足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思政整体育人观、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开展“三化”教学、打造商学院文化、推进“四平台”建设、拓展第二课堂,通过载体、方法、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富有职业本科教育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格局。
(一)优化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打好实践育人基础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教育事业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期,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商业精英。针对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教学模式落后的问题,主要有针对性地做了以下工作。
1.以优化教学内容为主体,构建课程资源体系
按照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立足专业建设,凝练教学内容,突出中国理论、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用足、用活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活案例,将国情、省情、市情、校情和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双要求”,围绕思想性、专业性、针对性和时代性,精选教学案例,建设校级优质思政课程示范课,构建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模块化教学资源库。选好、用好《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等辅助教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2.创新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教学体系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让教材活起来、用起来。把理论化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生活和专业的实践语言,构建内容新、话语新、学生喜欢的思政课堂。
3.改革教学方法,打造课程新形态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探究式、研讨式、叙事式、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手段新和方式新。
4.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课程师资力量
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内培”的方式,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质量,建设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优秀引路人。
5.构建“三化”实践教学,探索课程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堂发挥意识形态育人功能的有力手段。思政实践课堂依托课题、活动、节日、技能竞赛,确定主题、分类开展,实现实践主题系统化。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构建“思修”在线课程、VR体验课程,推广“广说‘习语”公众号,采用“信息+教学”的方式,实现学习过程信息化。以往的思政课考试多为笔试、闭卷,相对比较传统,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古板,缺少活力,学院加大对实践环节和行为规范的考核,实行“积分银行”,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实现考核评价多元化。
(二)家、校、社、企协同,完善实践育人链条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但在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将学校、家庭、社会、企业有机结合,实现校内、校外相辅相成,坚守在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校内加强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尤其是发挥学工部、学生处、团委的作用,组成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各部门和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保障实践育人的系统性、科学性;校外建立“家校共育”系统工程,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中的促进作用,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采用“线上+線下”的方式,加强家校联动;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利用周边的机构,如党史馆、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让意识形态教育“走出去”;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增强实践教育力量,汇聚更多实践育人主体;引进企业资源,对接岗位需求,组建“双主体”企业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多种职业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科技成果应用推广、校企团队科技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发校企合作立体化教材,联合申报创新型产教融合项目,组建国贸数字产业学院等,开展工作情境中的思政课堂。
(三)打造商学院文化,明确立德铸魂工程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党政班子履行“一岗双责”重任,实施“12345立德铸魂”文化建设工程:即“一撇一捺,立德树人”;“两心合一,齐抓共管”;“三家文化,让墙说话”;“四方联动,产教深融”“五化引领,商通天下”。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商、懂商、敬商、从商”的商界精英,创建具有国际化教育和显著商科特色的品牌学院,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提高意识形态实践育人的质量。
(四)推进“四平台”建设,创新意识形态管理
1.打造线上实践教育平台
数字经济、新媒体、信息化等给意识形态教育带来新的生机,通过图片、文字、模拟场景等,将意识形态教育形象化、立体化、系统化、仿真化。通过与杭州数字党建研习院签订合作协议,加强数字党建研究与党团品牌建设,建好学生思政教育、宣传舆论阵地,探索数字党建在职教本科院校实施的路径和措施,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仿真课堂。
2.打造实体体验教育平台
通过精心设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体载体,着力打造育人外部环境,以图片、实物、课件、展厅等“馆课结合”的教学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对接。
3.打造社会实践教学平台
(1)搭建“双实践”平台,建立专业实践课和思政实践课相协调的平台,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跨界深度融合。(2)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利用纪念馆、社区、先进人物等社会资源。(3)强化社会服务,做好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等品牌服务活动,完善实践内容,拓宽实践路径,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构建实践教育体系,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第二课堂等教育载体,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增强学生意识形态的内驱动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体育+思政”育人,为实践育人筑基。依托学校的体育工作室,抓实日常体育实践,如“阳光跑”,开拓创新实践活动,如“师生足球交流赛”“区域网球挑战赛”,弘扬体育精神,融合集体主义教育。既锻炼了大学生的身心,又坚定了思想育人,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劳动育人,为实践育人赋能。学院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构建劳动教育工作体系,设立“五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目标,开展劳动教育实践项目,打造劳动教育金课,筑牢劳动精神宣传阵地,开展“十佳大学生”“励志大学生”评选活动,开展“光盘行动”“主题党日清扫”活动,开设勤工助学岗位,营造良好的意识形态教育氛围,让劳动精神入脑入心,为民族复兴培养时代接班人。
(3)专业+思政,为实践育人提质。结合学院的专业设置,通过技能培训,技能大比武,举办电商文化月、国际文化周、微商营销节等活动,把专业优势转化为实践育人优势,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成效。
(4)加强团支部建设,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班级团支部的作用。长期以来,学院积极探索发挥班级团支部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创新开展“班主任技能竞赛”“主题班会”、公开课、“最美团支部”评选、“党带团”等活动,促进思想教育工作新发展。
(5)守牢公寓阵地,学校通过打造公寓的物质文化,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创建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开展“公寓文化节”、建设公寓党建品牌,扩大学生参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面,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6)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即创建一个红色基地、走访十位志愿老兵、探寻百名优秀党员、教育本院两千多名师生,通过舆论宣传感动全校上万名师生的系列活动。在东阳市烈士陵园建立红色教育基地,建立“星火”红色宣讲团,讲述烈士事迹、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励青年学生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六、结语
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发挥思政主渠道作用,又拓展意识形态工作新路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既是政治思想教育又是真人真事的历史显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激发兴趣与提升教育效果成正比。集中力量,统一谋划,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实践育人工程,不断优化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守牢意识形态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谢玮.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8.
[2]陈春芳.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36-38.
[3]韩冰.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管理育人模式探究[J].学园,2022,15(35):1-3.
[4]王海霞.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22-07.
[5]周景报.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教师,2021(15):3-5.
[6]贾瑞.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22.
[7]刘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进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38(11):5-7.
[8]梁春娥.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探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7):233.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