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OS viewer的国内热射病研究现状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1〕

2023-06-15 10:14梁拯华向明芳
临床医药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热射病发文聚类

文 丹,梁拯华,万 丽,向明芳

(1.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2.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四川 成都610000;3.四川省肿瘤医院,四川 成都 610000)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主要由于暴露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引起,表现为核心体温升高至40 ℃以上,并伴有皮肤干热和中枢神经系统异常[1-2]。有研究报道[3]美国劳力型热射病的28 d死亡率为58%,而在我国更是高达70%,预计到2050年与中暑相关的死亡人数将增加近2.5 倍[4]。目前,热射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刺激下机体引起失代偿的病理变化以及热刺激引起的全身炎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相关机制[5-6]。文献计量学是一种用于分析科学产出的学术影响和特征的统计和定量方法,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特定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7]。为了揭示与热射病相关的研究趋势并预测其未来可能的热点,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载体,结合信息可视化手段,运用VOS 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热射病相关文献以视图网络的形式进行量化分析,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与研究进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献来自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以“热射病”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检索结果限定为全部期刊文献,排除硕博论文、会议文献、报纸及英文文献。共检索出学术期刊文献955 篇,逐一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后人工删除重复、与主题无关的文献,最终纳入647 篇,将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

1.2 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VOS viewr1.6.17软件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VOS viewr是基于文献的共引和共被引原理构建文献计量图谱的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可以对文献的发文年份、期刊、作者、关键词等信息进行提取,生成作者合作图谱,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热点分析,可用于文献的聚类视图、叠加视图、密度视图,以评估文献的研究方向和热点[8-9]。

2 结 果

2.1 发文量

2000年—2021年国内热射病研究文献共计647 篇,2000年—2010年期间热射病相关发文量增长缓慢,从2010年开始快速增长,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19年发文达到最高峰,总体趋势见图1。

图1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研究发文量

2.2 期刊

647 篇热射病研究的文献中,114 篇(17.6%)发表在核心期刊,其中发文10 篇以上的期刊有6 种,载文总计107 篇,占文献总量的16.5%,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解放军医学杂志》,共24 篇(见表1)。

表1 发表10 篇以上文献的期刊(n=107)

2.3 机构

本研究中共有7 所机构发文量≥10 篇,发文最多的机构是解放军总医院(39 篇),其次是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17 篇)、福州军区总医院(15 篇)和新疆军区总医院(15 篇)(见图2)。

图2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发文量≥10 篇的机构

2.4 核心作者

2.5 合作网络

以作者姓名作为网络节点,其中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33 名作者之间形成合作知识图谱,共得到3 个聚类结果,最小的团体仅由2 位作者组成,最大的团体由5 位作者组成(见图3)。

图3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6 关键词共现分析

采用VOS viewer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将关键词同义项合并得到1 251 个关键词,为使图形可读性更强,在Create Map界面将关键词出现频次阈值调整为8,高频词有20 个,得到聚类视图(见图4),出现次数前5名的关键词分别是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护理、中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见表2)。由图4可以看出,热射病关键词主要划分为5大热点主题,分别为临床研究、劳力性研究、急救措施、重症管理和机制研究,并列举了每个热点主题的关键词(见表3)。VOS viewer根据关键词出现的平均时间为所有关键词着色,蓝色表示该词在研究阶段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早,而黄色表示出现的时间较晚(见图5)。

图4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表2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研究频次前10名的关键词

表3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研究关键词聚类主题

图5 2000年—2021年我国热射病关键词叠加时间视图

3 讨 论

3.1 我国热射病研究现况分析

3.1.1 发文趋势

本研究发现,近20年来我国热射病研究的文献数量呈逐渐增长趋势,学科领域也不断扩展。从2010年开始呈波动上升趋势,近10年(2011年—2021年)总发文量为427 篇,其中2019年达到最高峰。这些数据都反映出我国热射病研究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11],气候相关的极端高温天气与热相关疾病的死亡率增加显著相关,特别是在老年人中,目前全球平均气温显著升高0.8~0.9 ℃,进一步引发了对热相关疾病的广泛关注。

3.1.2 发文期刊与机构

从期刊的类别来看,仅有114 篇(17.6%)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说明文献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研究发现[12],该领域文献的收录期刊主要是军事医学相关期刊,在发文量≥10 篇的机构中,最多的是解放军总医院,共发文39 篇,这是由于热射病的临床类型之一劳力性热射病与剧烈的体育锻炼、军事训练有关,说明目前热射病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在军人或健康年轻人群。与易感人群为幼儿和老年人的经典型热射病相比,劳力性热射病常发生在被认为低风险并在炎热环境条件下进行剧烈体育活动的健康年轻人身上[13]。个体对劳力性热射病的易感性取决于内外因素,包括环境、个人和组织因素、健康状况、药物使用以及行为反应[14-15]。

3.1.3 研究作者合作情况

通过作者聚类分析可知,发文量在5 篇以上的33 名作者之间形成合作知识图谱,共得到3 个聚类结果,分别形成了以宋青、周飞虎、胡婕为核心的3 个核心作者团体,是热射病研究领域的引导者。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宋青发文量最多,为我国热射病研究的核心作者之一,其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热射病的诊断、劳力性热射病流行病学以及危重症的治疗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以解放军总医院为核心、各地军区医院为主力的热射病研究团队网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军区医院与各地综合医院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欠佳,呼吁来自各地各行的研究者突破界限,带来更深层次的合作。

3.2 我国热射病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可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有利于综合分析研究热点,对热射病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后发现研究主要涉及5 个主题(见图4、表3)。

3.2.1 聚类1(红色)

临床研究:包括热射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关键词。热射病的诊断标准在以前尚未明确,高热是热射病最突出的特征,常以核心温度来区分严重程度[16]。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一些患者温度未达到40 ℃就已有明显的热射病表现。日本急性医学会(JAAM)在2016年提出了新的诊断标准[17],其中体温不包括在诊断标准中。2021年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18]将“病史信息”和“临床表现”两个方面纳入诊断标准。如果患者符合任何病史信息标准,同时又有临床表现(如果症状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则应考虑热射病,新共识不再将核心温度作为临床诊断的必要条件。

3.2.2 聚类2(绿色)

劳力性研究:包括军事训练、横纹肌溶解、热习服等关键词。热习服训练是反复暴露于诱发全身高热和大量出汗的人工条件下,从而提高对热应激的耐受性和减少体温调节风险相关疾病的训练[19]。热习服训练对体温升高能达到预处理的效果,规范的热习服训练能明显降低热射病的发生[20],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生理适应能力,降低运动和休息时的核心温度、心率和血浆容量,增加出汗率,减轻知觉紧张[21]。目前提倡被动热习服策略,通过浸泡在热水中、进入加热室或桑拿等方式使个人在没有任何运动的情况下承受热应激[22]。

3.2.3 聚类3(蓝色)

急救措施:包括降温、护理、急救等关键词。热射病属于热突发疾病,如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死亡率高达50.0%,早期、快速、有效的降温是热射病治疗的关键[23]。热射病急救专家共识[24]也证明了早期冷却快速降温对逆转热射病的必要性。早期识别并在劳力性热射病30 min内迅速将核心体温降至38.9 ℃,临床效果更好,并发症最少,但“黄金30 min”难以完成紧急转运和评估[25],因此根据现场情况选择最有效的体温控制方式最重要。然而,目前仍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来确定冷却疗法的最佳目标温度,大多数研究建议冷却目标在38.0~39.0 ℃之间[26]。同时有研究不建议以特定的身体核心温度为目标来停止降温,而是将热射病的行为表现(例如精神清醒、行为改善和认知能力)作为主动降温的终点[27]。

3.2.4 聚类4(黄色)

重症管理:包括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连续性血液净化等关键词。热应激引起的核心温度升高有两种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途径,一是皮肤血流量增加和肠血流量减少导致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升高,启动免疫反应,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8];另一个途径是核心温度升高使血管内皮损伤,继而导致微血管血栓形成和消耗性凝血,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因为热损伤引起的机体大量炎症反应,血液净化疗法可去除与中暑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而乌司他丁能够有效抑制蛋白质水解酶以及肌酸磷酸激酶的活性,降低炎性因子数量。

3.2.5 聚类5(紫色)

机制研究:包括发病机制和预防两个关键词。虽然热射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关,但这个因素实际上并不是必需的,有些人在不太热的环境中剧烈运动时也可能发生热射病。事实上,热射病的主要机制是身体热量产生与散发的不平衡,导致体内大量热量积累超出承受能力,造成大面积损伤[29]。因此,我们建议在环境高温度期间采取必要的策略以降低热射病的发生率。与高温有关的死亡和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例如使用空调、限制白天的户外活动、大量液体补液、穿着宽松的浅色衣服、注意避免体液流失等[30]。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载体,应用VOS viewer可视化软件客观地呈现了我国热射病研究的现状、热点及趋势。我国研究者对热射病研究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但文献整体质量有待提高,核心作者团队尚未形成,作者间合作、交流有待加强,建议核心医疗机构发挥示范作用,不断提升研究水平,临床研究和急救措施可能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猜你喜欢
热射病发文聚类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热射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对热射病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肉牛发生热射病死亡的诊治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