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位于重庆市荣昌区的天运夏布会馆内,一台古朴的木制织布机发出有节奏的“唧嗒唧嗒”声,好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悦耳动听。织布者双手娴熟地来回传递着梭子,纬线不断编进经线中,一寸寸夏布生长出来……
馆内陈设清雅别致,除了样式各异的服饰,还有折扇、挂画等工艺美术品、生活创意品以及旅游纪念品,设计既有民族元素的魂,又具当下时代特色。其中,用夏布与足银手工拉丝制作而成的夏布银饰系列,将两大国家级非遗技艺跨界合作,入选为“2021重庆外事好礼”。
机器替代不了匠心技艺
荣昌夏布织造技艺,是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糅合并彰显着中国古老丰富的民间艺术沉淀。
夏布为何如此贵重?荣昌夏布文化推广者、天运麻艺公司负责人马仁芬与夏布“打交道”30余年,她解释说:“这是精细至微的工艺所致,制麻需要将苎麻剥成一根根仅有头发丝粗细的纤维,并将其连接到一起,这两步工艺决定了高档的夏布只能手工完成,是机器替代不了的。”
“夏布编织过程中,力量要均匀,布的平面边沿要织得平顺、伸展,无破烂断头,线段接头要不现痕迹。”马仁芬介绍,夏布生產需要经过打麻、漂白、绩纱、挽麻团、牵线、穿筘、刷浆、织布、漂洗、印染等工序,历经千年历史积淀,这依然是荣昌夏布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
源于汉代经纬间穿梭千年
质如轻云色如银,状似明月泛银河——《诗经》中描述的正是夏布。起源于汉代的荣昌夏布,经纬间穿梭千年,被称为纺织品中的“活化石”。
在汉代,夏布被称为“蜀布”,在唐代,夏布工艺迎来极大的发展,“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平如水镜,细如罗绢”就是那时期对夏布的评价。上好的夏布被定为贡品,成为皇室和达官贵族喜爱的珍品。直到清代康熙后期,荣昌夏布才被作为商品生产,并远销朝鲜、日本等地,成为当时有名的特产。
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马仁芬早年主要组织村民种植苎麻并回收苎麻加工成坯布出口国外,近几年公司开始转型,根据客户需求把坯布加工成夏布产品再出口,传承千年非遗技艺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利润。
在守艺与创新中传承发展
在马仁芬的影响下,马琳沁继承了上一辈的“衣钵”,积极投身于夏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今成为国家级夏布织造技艺市级传承人,重庆市首批校外教育文化类非遗夏布名师。
马琳沁与马仁芬有共同的理念,非遗要传承发展,必须与市场相结合,走创新之路,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十余年来,马琳沁带领团队将夏布织造技术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创新制作了折扇、刺绣、绘画、时装、床上用品、家居用品等文创产品。“未来,我们要将夏布更多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引领新的生活风尚。”马琳沁说,现在一些家装设计开始使用夏布装饰墙面、屏风、衣柜门体等,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别有韵味。
今年,在第六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马琳沁以夏布织造技艺传承和设计创新,实现夏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被大会授予“2022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荣誉称号。
非遗魅力闪耀更大舞台
马琳沁奉行“夏布天下”的理念,这项传承千年的非遗手工技艺,近年来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2020年7月,在中国欧盟商会西南分会为瑞士、德国、波兰三国驻成都新任总领事举行的欢迎酒会上,荣昌夏布首次作为外事礼品送给三国总领事。此后,荣昌夏布多次在对外交往活动中作为礼品赠予外国嘉宾。
近年来,马琳沁和团队带着荣昌夏布先后登上2012年香港国际家用纺织展、2020年米兰服装展等大型展会,向世界展现荣昌承载文化基因、融入当代创意的非遗活化继承成果。在这条传承的路上,他们正奔赴一场又一场非遗盛会,让更多人感受荣昌夏布的魅力。
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