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烨
江苏省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226000
带状疱疹属于临床常见病毒性疾病,主要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发于老年人群,可能与老年人群免疫功能降低相关,感染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病情进展可导致患者出现持续性后遗神经痛,对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尚无特效控制疼痛方法,任何单一治疗举措皆无法完全消除疼痛,而加巴喷丁、甲钴胺是临床常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药物,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但对皮损处改善作用较小,导致患者病情反复,不利病情控制[3-4]。有研究显示,PHN疼痛与皮损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局部炎症可导致疼痛加剧,促进病情进展[5]。而红蓝光可杀灭细菌、改变皮肤结构,促进皮肤及皮下细胞修复生长,降低皮肤局部炎症反应减轻疼痛,临床多用于痤疮皮肤疾病治疗[6]。基于此,本研究将红蓝光照射联合加巴喷丁、甲钴胺联合应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旨在探讨其对疼痛程度、神经递质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0~80岁,平均年龄(57.41±7.2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3.05±0.65)d,发病位置:腰腹部10例,肩颈上肢部4例,胸肋部6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1~79岁,平均年龄(64.05±8.06)岁,病程1~4d,平均病程(2.94±0.61)d,发病位置:腰腹部9例,肩颈上肢部6例,胸肋部5例。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研究委员会审核,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文献中PHN相关诊断标准[7];②精神、认知功能无障碍者;③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④近7d未服用抗炎止疼药物;⑤治疗依从性较高者。(2)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②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史;③凝血功能障碍者及免疫系统疾病;④中途因故退出者;⑤合并感染性皮肤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加巴喷丁(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068,规格:0.3g×24粒),1粒/次,tid,口服;甲钴胺分散片(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0 ,规格:0.5mg×30片),1片/次,ti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红蓝光照射治疗(武汉优瑞科技有限公司)YR-580型红蓝光治疗仪,蓝光、红光治疗设置为102J/cm2,使用红光、蓝光交替照射皮损处,照射时距离皮肤表面15~20cm,并使用眼罩遮盖双眼,1次/d,20min/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每周间隔2d。
1.4 观察指标 (1)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满分10分,分值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轻;神经病理疼痛评分(NPS)总分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越严重;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发作持续时间。(2)采集治疗前、后两组空腹静脉血5ml,经3 000r/min,离心15min,采用全自动酶标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NDM_9602G型)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神经递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神经激肽-1(NK-1)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优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试剂盒使用说明书为操作准则。(3)采集两组治疗前、后晨起空腹静脉血5ml,以3 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清,置于-20℃暂存待检,使用博科酶标仪(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型号NDM_9602G型)结合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试剂盒购自上海晶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2.1 疼痛程度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NP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NPS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2.2 神经递质水平 治疗前两组SP和β-EP、NK-1指标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K-1、β-EP、SP水平均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递质水平对比
2.3 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IL-18、IL-10、IL-2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L-2水平较对照组高,IL-18、IL-10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对比
带状疱疹为病毒性皮肤疾病,因水痘病毒感染后存在于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机体免疫能力下降,病毒可再次活跃,导致早期受侵犯的神经节产生炎症或坏死情况,导致患者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有研究显示,造成患者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因皮损区存在明显炎症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导致皮损区末梢神经受到刺激导致疼痛加剧,而另外一种产生疼痛的原因可能是剧烈的炎症可导致神经轴突和神经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导致疼痛出现[9]。因此,如何有效减轻炎症反应,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对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加巴喷丁通过抑制γ氨基丁酸(GABA)释放及其受体活性,可有效抑制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降低钙离子内流,从而有效降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和SP释放,达到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作用;甲钴胺属于维生素B12氰钴胺衍生物,可参与神经细胞内代谢,能够改善神经传导速率,修复病变神经,可使病程早期疼痛症状得到部分缓解[10-11]。但两种药物长期使用易导致停药后病情复发。而红蓝光通过二极管发光产生红蓝光,具有光源强、纯度高,且能量密度分布均衡,而皮肤组织通过吸收光能后转变为化学能和热能,引起组织连锁反应,可局部炎症吸收,加速皮肤受损组织修复。有研究显示,带状疱疹发病与免疫应答关系密切,而细胞免疫主要由Th1、Th2细胞组成,其中IL-2是Th1细胞分泌炎性因子,可有效维持T细胞正常活性,当机体发生病毒性感染时其水平下降;IL-18、IL-10和IL-2具有相反作用,可抑制Th1细胞活性,IL-18、IL-10水平升高,可促进病情发展,加重皮损炎症反应[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IL-18、IL-10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IL-2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SP、β-EP、NK-1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红蓝光照射联合加巴喷丁、甲钴胺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其因在于,对照组使用两种药物联用,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程度,但无法抑制皮损部位炎症因子水平,导致病情反复,不利于病情控制。而红光局部照射可有效增强线粒体氧化代谢功能,促进局部能量代谢,激活细胞色素C氧化酶及过氧化氢等多种酶活性,从而消除氧自由基,减少氧化的应激反应,抑制SP、β-EP、NK-1等水平,以此加速神经递质的传递和神经再生,有效避免神经损伤;而蓝光照射可提升机体痛阈,提高皮损部位IL-2表达,从而抑制IL-18、IL-10水平,起到抗炎、镇痛的效果,以此降低PHN发生的风险。另有研究证明,SP属于神经肽,分布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组织中,与各种神经递质、细胞及炎症介质互相作用,参与疼痛发生;β-EP可与阿片肽受体结合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从而减少细胞内cAMP含量,发挥镇痛的作用;NK-1受体与SP关系密切,在神经性疼痛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神经受刺激后,SP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参与痛觉传递[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NPS、疼痛发作频率、疼痛发作持续时间较对照组低(P<0.05),进一步表明,红蓝光照射联合加巴喷丁、甲钴胺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究其原因可能是,加巴喷丁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可抑制神经传导,降低脑细胞放电向周围传导,减少钙离子对神经传导的促进作用,从而减轻患者神经疼痛;甲钴胺能够在人体当中变成辅酶性B12,同型半胱氨酸合成蛋氨酸过程中起到催化效果,可促进神经细胞生成,使受损神经传导得到恢复,加速传导速度,从而减轻患者疼痛程度;而红蓝光照射具有抗炎、镇痛的效果,能够减轻神经损伤后自发性疼痛,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通过不同途径,增强周围损伤神经修复,最终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风险。
综上所述,红蓝光照射联合加巴喷丁、甲钴胺通过抑制炎症因子释放,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