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听
根据官方数据,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生产总值3515亿元,同比增长2.3%,增速排名全市第二。截至去年,园区已累计实际使用新加坡资本约114亿美元,在苏投资和实际运营的新加坡企业超过900家。今年初,在苏州开放创新发展投资情况说明会上,新加坡和苏州企业共签署40个合作项目,其中14个为园区产业投资、科技创新项目。
作为中新政府间合作的第一个旗舰项目,随着中新合作的深入,园区持续扮演着中新合作的“探路者”和“传播者”,积极推动中新双方科技企业和团队的互利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中新科技合作推上新台阶。
立足园区
向世界“腾飞”
1995年,凯德集团旗下产业园品牌腾飞进入苏州工业园区,投资设立腾飞新苏工业坊,并打下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根桩,拆除了3幢两层老厂房,改建为6幢多层厂房,通过土地利用转型升级,首次将“标准厂房”的概念带到中国,此后,腾飞新苏工业坊作为园区最早的工业孵化器,成为新加坡企业的苏州大本营,为园区初期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助力。
正如同其名字一般,“騰飞”跟随园区同步发展,这里打造了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有面对面、手把手的精准服务以及集聚产业链的优质资源,这里是业界公认的园区最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摇篮。
从湖西起步,项目逐步向东南延伸,2008年,“腾飞苏州创新园”落子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引进来”和“走出去”搭建起桥梁,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等自主创新和海归项目日益壮大,凯德投资(中国)产业园区苏州总经理邵凯勇表示,腾飞苏州创新园作为提供创业服务的国际化专业平台,除了搭建创业载体,同时积极对接各类资源,承办各项活动,陪伴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
腾飞苏州创新园作为园区第一个由海外政府科研机构设立的科技企业推进器,也是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第一个海外分支机构,一直致力于服务新加坡科技企业在苏州及园区创新创业探索新路径。近年来,随着中新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依托生物医药合作联委会开展对接,两地科创平台互动也进一步加强,中新生命科学园、中新集成电路产业园等项目纷纷落成。
2020年,腾飞苏州创新园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企业孵化种子基金增值服务”的服务体系,打造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端技术研发基地和以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孵化基地。
记者了解到,目前凯德集团正积极深化与园区在产业更新方面的合作,将持续立足新加坡国际合作优势,发挥凯德在开发、运营、产业孵化等领域的专业能力,积极引入全球合作网络中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秀企业落户,并依托集团在新兴领域的强大网络和长期资本,为本地企业提供全球合作机会。
搭建桥梁
拓宽科技创新边界
今年初在新加坡举行的苏州开放创新发展投资情况说明会上,园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深化合作意向书签约,将积极推进学校与地方产业、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深化中新苏州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
事实上,早在10年前,新国大和园区就已结下不解之缘。2010年,作为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新国大在园区成立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NUSRI),这与园区进一步集聚海外科研资源的需要高度契合。2013年5月29日,NUSRI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正式起航。值得一提的是,NUSRI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首个海外研究机构,也是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由外国大学承办的研究所。依托新国大卓越的科研实力,NUSRI致力于将新国大的优势科学技术带到园区,双方积极开展密切合作以求互惠共赢。
十多年来,NUSRI依托母校多元化、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针对园区发展需求,进行科研力量输出、教育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先后向园区派驻40余名专家教授,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全身心投入到研发、技术转化工作中。与此同时,NUSRI孵化器BLOCK71、人工智能创新及育成中心、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的设立,以及连续举办五届的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有效地搭建了国际科技与产业双向交流的桥梁,持续推动科技初创企业及创新创业在中新两国的发展,并成功孵化了包括智慧芽在内的多家优秀知名企业,为地方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支撑,助力园区持续推进建设科技创新高地。
不得不说,NUSRI的到来,对中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聚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NUSRI院长许国勤看来,新国大拥有多元化、开放性的国际视野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可对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乃至整个江苏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科技支持;而通过苏州研究院,新国大可以近距离和国内一流大学、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升自身在中国的学术影响。
全球大学50强
加速科技项目转化落地
2017年8月16日,为进一步探索互惠共赢合作模式,加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科技成果在园区转移转化,南洋(江苏)创新中心暨南洋理工大学江苏技术转化中心(以下简称“南洋江苏创新中心”)合作签约仪式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位列全球大学50强的科研密集型大学,南洋江苏创新中心的建设,作为南洋理工大学及其校友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窗口和基地,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引进南洋理工大学优势项目以及世界各地的创新技术、产品和创业公司,致力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为中新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9月20日,园区管委会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科技研究局签署了《关于深化在科技创新创业与商业化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三方共同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推动中新双方科技企业和团队的互利合作,中新科技合作步入一个新台阶。同年12月11日,链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与园区的平台建设项目——南洋高科技创新中心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立,作为协议签署后首个落户园区的科技合作项目,具有强烈的标杆性、示范性、带动性。不得不说,创新中心的落户为中新合作注入新的活力,其充分整合和发挥NTU优势技术、人才、教育资源和全球校友网络,促进科技等各方面创新发展,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基地。
一直以来,创新中心十分重视与新加坡政企及全球产业界的合作,先后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加坡创新孵化机构ACE等建立了互信的沟通机制,与中科曙光集团、江苏华红集团、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等签署了人工智能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科技金融等方面不断突破,吸引越来越多NTU及新加坡优质资源来园区发展。
“钟摆式创新”
更高层次布局创新资源
早在2018年9月,园区就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签订了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启动实质性合作。2019年1月,A*STAR首次带领14个项目访问园区,全面考察产业环境和创新生态;2020年11月18日,A*STAR在园区设立首个海外分支机构——A*STAR企业合作中心,作为园区第一个由海外政府科研机构设立的科技企业推进器,中心致力于服务新加坡科技企业在苏州及园区创新创业探索新路径,包括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平台式服务,包括共享办公室与实验室、实验室仪器与设备使用等硬件设施,并为甄选企业提供科技支持资金、市场准入、人才公寓等服务。同年,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离岸创新中心”规划建设,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领域;2022年1月,新*科研——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创新伙伴计划启动,通过科技创新、技术交流、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合作,助力苏州、新加坡两地创新企业加速产业化,实现中新优质项目的“钟摆式创新”。
记者了解到,为深化中新科技合作,充分发挥新加坡科研局A*STAR合作伙伴作用,推动一批产业化项目落户园区,园区不断细化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事务机构合作备忘录落实方案,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双边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对现有国际优质科学技术载体的管理和服务,在《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研发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共建研发机构的绩效考评体系,提升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成果输出。
2022年6月1日,新*科研企业合作中心正式加入新加坡全球创新联盟(GIA),多维度深化中新双方科技创新合作,帮助新加坡初创企业链接国内各大创新平台及资源,并助力园区企业进一步对接新加坡优质创新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源源不断的技术交流分享、政策解读以及专题路演活动等,打造出优质的产业、人才和资本创新生态圈,如今中心已逐渐发展成为中新科技创新合作的桥头堡,助力园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Have a look
企业画像——在中新两片沃土兴业远航
多年来,中新科技合作的新亮点、新成果,不仅为参与其中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也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注入了新动能。“引进来”“走出去”,这些企业在中新两片沃土兴业远航。
智慧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
在腾飞苏州创新园内,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人声鼎沸,充满了朝气与活力,这是一家来自新加坡的企业,聚焦科技创新情报和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13年前,创始人张济徽将目光瞄准园区,在此组建研发团队。事实上,当初选址时,他带领团队考察了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大家一致被苏州的营商环境所吸引,“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十分浓郁!”本身就对中国庞大的市场充满希冀,来了之后,张济徽更感慨于园区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设了温润的土壤,让想做点事情的年轻人梦想在这里起航。
从最初入驻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BLOCK71,到后来搬到腾飞创新园3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张济徽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招聘研发团队,打磨出产品,再到入选为园区‘独角兽企业,智慧芽取得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区域给予的密切关注和无微不至的帮助。这里聚集了很多优质的科技企业,创新氛围浓厚,科技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智慧芽的路越走越宽广。”
记者了解到,智慧芽围绕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已构建起产品矩阵,2021年4月,新经济智库长城战略咨询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智慧芽荣膺“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称号。
企查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2023年5月6日至8日,中国智能科技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暨2022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北京和苏州同期举办。2022年度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评出60个获奖项目成果,苏州朗动网络(企查查)科技有限公司“一站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荣获科技进步奖。
2014年,朗动科技落户园区,立足于企业征信、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等多维度对企业进行画像,通过公司自有的“云聚数据”分享平台,为商业银行、政府征信、P2P公司、基金以及100多家互联网企业提供数据解决方案。其开发的微信“朗动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企查查”,移动端“企业信用查询”在业界享有一定声誉。
2019年起,朗动科技开始与新加坡相关大学开展合作,至于如何结缘,还要从中新双方的独特基因说起,新加坡较早建立了开放式创新体系,在先导产业、技术转移、资本市场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园区制造业发达、产业链配套完备,在制造业集聚化发展方面具备坚实基础。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为企业提供了许多走在国际前列的区块链技术、元宇宙技术、大数据建模技术等。同时,企查查也凭借自身丰富的大数据应用场景,产生和加工出新的大数据领域应用。”在企查查联合创始人杨京眼中,依托与新加坡合作的国际化環境,更多高端资源要素不断汇聚于园区,让园区企业可以更多更好地“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华兴源创&帕诺米克:从园区勇敢“走出去”
在园区青丘巷8号,一栋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楼宇吸人眼球,把“精彩的追求”贯彻到建筑和产品设计中,给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服务,这种流淌在细节中的企业文化内涵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园区科创板“001”号上市企业——华兴源创,聚焦平板、半导体、新一代新能源电动汽车,从2005年创立至今,为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持续奔跑。
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文源对园区这片创业沃土深表感激,他说:“与园区相伴成长,我们能看到新经济、新产业日新月异,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圈,一系列头部企业、领军企业逐渐崛起。区域内优质企业集聚,它们在不同领域各领风骚,既推动产业及区域蓬勃发展,也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可谓形成了一片‘工业互联网森林。”
在苏州成长,目光瞄向世界。2019年,华兴源创从园区“走出去”,在新加坡设立了子公司,2022年实现超10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陈文源表示,华兴源创在海外的整个布局之所以会选择新加坡,与中新合作离不开关系,“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也欢迎新加坡企业来到园区,一同进行战略合作和推广,为未来的下一个十年,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同样将发展触角向新加坡延伸的还有腾飞创新园园内企业帕诺米克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代谢组学前沿技术研究与临床应用开发的企业,在腾飞的牵线搭桥下,他们在2022年将实验室建到了新加坡。
苏州帕诺米克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CEO兼总裁任建洪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园区跟新加坡的合作是非常紧密的,正是因为这个合作基础,他们才选择第一站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在未来,实验室、子公司的规模会不断壮大,成为覆盖整个亚太地区的服务和临床产品落地的重要分支机构。
胜科纳米:中新合作的“传递者”
在苏州纳米城,一栋栋简约的建筑鳞次栉比坐落其中。虽然外观并不起眼,但这里却是许多新理念、新技术生发的“摇篮”。其中,专注于半导体分析与测试第三方服务的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便落户于此。
胜科纳米最早于2004年成立于新加坡,2012年,随着中新合作日益推进,胜科纳米在新苏合作理事会推荐下,落户园区。谈及中新合作,创始人李晓旻颇有感触,“公司落户园区时,这里的半导体产业正萌生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一些初创企业得到政策支持,加速创新发展步伐。最初,我们在园区设立了办事处,有序推进一些业务和合作。2015年,胜科纳米完成首轮融资,并于2016年在园区建设實验室,提供一站式材料分析、失效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等高端检测和咨询服务。这期间,园区的半导体产业也迎来快速发展期。”
作为中新科技合作的“探路者”,胜科纳米努力扮演好“传递者”的角色,为中新科技合作起到催化作用。目前,集团发展布局充分结合苏州和新加坡两地优势——胜科纳米(新加坡)负责处理国际业务,而胜科纳米(苏州)则负责开拓中国市场并提供分析和辅助研发服务。
李晓旻说:“胜科纳米在新加坡创业19年来,营收规模只有苏州体量的四分之一,在国内只要稍微一施展,苏州的营收就可以超过在新加坡的体量。”他将胜科纳米落户苏州后之所以能取得优良业绩,归结于自身在行业中多年积累,以及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园区的营商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