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这一讲,我们介绍修身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谨慎。谨慎既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做人的处世之道,还应该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我们结合古今为官处世的智慧之道,把谨慎概括为“十慎”:慎初、慎独、慎微、慎好、慎欲、慎权、慎言行、慎友、慎亲、慎平。
一、慎初
古语有言:“君子慎始而无后忧”,“祸不入慎家之门”,说的是戒慎要在事情发生之初,倘若不能慎重对待第一次,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扣错第一颗纽扣将一错到底。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慎,即贻百年之患。
明代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他初任御史时拜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给张瀚讲了自己一次乘轿时的见闻。王廷相说,有一天他乘轿子进城,路途中突遇大雨,轿夫中有一人恰好穿了双新鞋。开始时,这名轿夫小心翼翼地找干净的路面走,生怕弄脏了鞋。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了泥水坑里,由此便“不复顾惜”,任意在泥水中行走了。王廷相接着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做人做官的道理和轿夫穿新鞋踩泥水坑是一样的,一旦犯下第一次错误,以后犯错也就习以为常了。在现实生活中,那些贪污腐败分子当初的心态和那个轿夫也是一样的,犯错误往往就始于一些小事和细节上不谨慎、破规矩,心存“一次不要紧,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最终陷入了“一次守不住,次次做让步”的怪圈。
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而言,要紧的是要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迈好第一步,须臾不可忘记慎重对待“第一次”。有了第一次,第一道“防线”被冲破了,往往就会“兵败如山倒”。《礼记·经解》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然而有些官员并非不知道慎初的重要性,也并非不知道不慎的危害与下场。剖析大部分贪腐官员的历程后发现,大部分人第一次受贿时都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甚至严辞拒绝,但最终还是敌不过糖衣炮弹的诱惑,成为了别人操纵的木偶,最终一步步越过雷池,胆大妄为,毁了自己。
无数血淋淋的事例一再警醒为官者,守身如玉、洁身自好当慎初。对领导干部来说,在不义之财面前慎重对待“第一次”,果断拒绝“第一次”,是至关重要的。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防线,坚守第一道“防线”,严把第一道“闸口”,并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将原则坚持到底,唯有如此,才能“浪击身不斜,沙打眼不迷”。
二、慎独
“慎独”一词最早出于《中庸》,原文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教导我们,即使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谨言慎行,不去做超越道德、良知、法律底线的事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被看作是很高的道德境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觉悟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
纵观几千年中国文化,古圣先贤都把“吾日三省吾身”“处世当无愧于心”“暗室不欺”等看作是慎独的一种表达。《后汉书》记载的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后来杨震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王密亲自迎接恩师,热情招待。到晚上,王密一个人带着黄金拜会杨震,说道:“恩师对我情深义重,我准备了一点小礼,请您务必收下。”杨震当即严词拒绝,王密还是坚持说:“三更半夜,这件事只有我知、你知,您就请收下吧!”杨震严肃地告诫王密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带着黄金灰溜溜走了。
乾隆时期,江夏人叶存仁任河东河道总督,为了不惊动他人,他决定晚上乘船离开,谁知道,还是有很多亲朋故旧闻讯赶来送行,但送行的船只迟迟未动。到深夜明月高悬时,从远处悄悄驶来一艘小船,原来是下属给他赠送的礼品,为了避人耳目,故意等到半夜。叶存仁看到眼前一幕,不但拒收了这些礼品,还赋诗一首表明心迹:“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在这首诗中,叶存仁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守住了自己为官为政的道德、法律底线,“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种自守精神,在無人知晓的情况下,仍能坚守做人的底线和节操,堪称为官者的典范。
正因为独处时更难克服私欲,所以,慎独的品格被格外重视。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说:“一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做不做坏事,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他把传统文化中的“慎独”思想应用于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之中。曾国藩曾说:“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反观现今一些官员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不能够做到慎独造成的。他们总以为自己做的事神不知、鬼不觉,心存侥幸,孰不知,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直到东窗事发之日才如梦方醒,但悔之晚矣。
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要把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课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要时刻反躬自省,自重、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增强对个人私欲的“抵抗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三、慎微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偷针的人和一个偷牛的人被捆在一起游街。偷针的人感到愤愤不平:为什么把我与偷牛的人一样对待?偷牛的人低声说,别埋怨了,我也是从偷针开始的。明清之际大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有言:“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祸患、危亡常常是从忽微、细微小事上开始的,“祸患常积于忽微”,小节不慎,晚节不保,很多酿成人生大错的事情,往往都是从芝麻小事累积起来的,勿以恶小而为之。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官处事就十分注重小节。他在杭州任刺史时,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过着清苦的生活。同时,他兴修水利,组织百姓治理西湖,同时利用湖水灌溉,并写下了著名的《钱塘湖石记》,记载了许多治理水渠的注意事项及方法,为后人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迪。朝廷知道白居易的业绩,把他调回别处重用。白居易离任时,对亲友下属馈赠的物品一概不取,只是前往天竺山取来了两片石头留作纪念。数年后,白居易无意间摆弄起了这两块石头,突然间他发现自己似乎不该带走这两块石头,如果每个人都像他这样在离开杭州的时候拿走几块天竺山的石头,那么用不了多少年,天竺山就会变成一座不再秀美的秃山。于是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些许自责,并写下了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这是何等可贵的自责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被康熙帝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同样是慎微的典范。张伯行为人耿直,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他在任江苏巡抚期间,为了严禁下属官吏的行贿受贿行为,发布了著名的《禁止馈送檄》,并张贴在巡抚衙门前,其中有一段名言为后人所熟知:“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张伯行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江苏担任巡抚的几年时间里,他心系百姓,廉洁自守,获得了百姓的拥戴。后张伯行调任他处,扬州百姓盛赞他,挽留不止。张伯行病逝后,扬州百姓建春风亭作为纪念。如今,“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还镌刻在扬州的春风亭两侧。
当代优秀县委书记谷文昌也是廉洁从政、慎微慎始的典范。他在任福建东山县委书记期间,不畏艰苦,实事求是,带领东山县人民苦干十四年,终于把一个荒岛变成了宝岛。在东山县当一把手,谷文昌从不让家里人、身边人搞一点特殊。大半辈子与林业管理打交道,他从不占公家一寸木材,真正做到了从细微处践行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承诺。
慎微是为官者必备的政治智慧,一定要紧绷慎字弦,常念慎字诀,牢记慎字经,不做不慎事,才能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对领导干部来说,细节决定着大节和成败,道德修养要从小处做起。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大多都是从吃别人一顿饭、收别人一条烟开始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个别领导干部,思想上放松警惕,行为上放任自己,往往把“成大事者不必拘小节”挂在嘴上,久而久之,小节变成大节,量变发展成质变,最终深陷泥沼不能自拔。因此,广大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圈、交往圈,在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扎紧廉洁从政的篱笆。
四、慎好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为官者的个人爱好,不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行为,有时候甚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情,所以,为官者应慎重对待自己的爱好。
先秦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于是乎,齐国全都城的人都对紫色的衣服情有独钟;齐灵公喜欢后宫里的妃子们女扮男装,于是乎,全国上下就形成了一股女扮男装的潮流。南宋权臣贾似道以好斗蟋蟀而闻名,于是乎,和他斗蟋蟀的官宦络绎不绝,送上门的蟋蟀都“无一例外”地大败而归,贾似道大发一笔横财,那些送蟋蟀的官员也都“无一例外”地升了官发了财。贾似道独揽朝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奢侈腐化,误国误民,加速了南宋王朝的灭亡。由此可见,上层人物的喜好会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而上层人物的不良嗜好则是公权私用的阀门。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主犯赖昌星深谙此道,他行贿领导干部,秘诀就是投其所好,他说:不怕什么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就怕领导干部没有兴趣爱好;只要有爱好,就可以把他们搞定。
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宣布,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秦玉海因违反廉洁自律规定、收受巨额贿赂等问题,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秦玉海的蜕变过程,大多与他痴迷摄影这个爱好有关。他在河南担任领导干部期间,热衷于摄影,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让自己的摄影作品在全国各地到处展出。秦玉海对于摄影爱好的高调宣扬,让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嗅到了商機。一个曾经给秦玉海行贿过的商人说:“对迷上了摄影的官员,如果你送给他一台相机,就相当于送上了精神鸦片,当他咀嚼精神鸦片的时候,就无法自拔了。”这位商人先后四次出资为秦玉海举办摄影作品展,甚至不惜动用自己在圈内的人脉关系,将其作品展览办到了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累计花费580多万元。作为回报,秦玉海向相关单位打招呼,让这位商人顺利承揽了云台山公司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地铁广告业务。
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爱好之中有品行,小节之中有大义。领导干部的个人爱好直接关系到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的净化,关系到公权力的使用,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一定要节制个人的爱好,不要让自己的爱好成为别人谋取不当利益的工具。把握不住嗜好,小则伤身,大则丧志,重则丧命,不要让嗜好酿成祸端,也不要让嗜好误了自己的人生前程。
五、慎欲
人人都有欲望,人有七情六欲,就像花有五颜六色一样自然而然。人的自私贪婪、趋利避害的本性决定了人对物质利益占有的冲动和欲望,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为什么人人都希望富贵,就是因为富贵能够满足人的种种欲望,而贫贱者则很难做到。正当合理的欲望是人类进步、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因民所利而利之”。合理的欲望应该满足,这是人的基本需求,谁都不能抹杀和否定。但是,人的欲望须有限度和节制,不能任意扩大。《韩非子·解老》中说,“人有欲(私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而邪心盛,邪心盛则事经绝,事经绝则患难生。”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用宗教、法律、道德、良知、习俗与人的贪欲作斗争的历史。
慎欲乃为官者基本的道德要求。古往今来,人们最憎恶的就是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对领导干部来讲,慎欲至关重要,切不可纵欲无度、滥权任性。但古往今来,总有缺乏政治智慧的官员,权欲极强,官瘾极大,当他们手中的权力与贪欲一结合,人性的致命弱点便暴露无遗,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中饱私囊,利欲熏心,知法违法犯法,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对金钱物质的贪欲,超过了对生命的渴望,鼠目寸光,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还有明天。结果,他们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苦果都是自己吞下的,苦酒都是自己酿成的,祸根都是自己埋下的,贪欲是人生悲剧的开始。
白居易诗云:“一兴嗜欲念,遂为矰缴牵。”这就是说,一旦私欲膨胀,就容易被围猎、容易被捕获。清末杭州知府陈鲁不贪钱财、不嗜烟酒,却对古字画充满了占有欲,于是余杭知县就送给他一幅唐伯虎的真迹。陈鲁慨然笑纳,进而徇情枉法,酿成大错,最后愧疚难当,悬梁自尽。康熙年间的于成龙,无论官职大小,甘于清贫,不畏艰苦。宦海二十余年, 于成龙始终不受贿不索贿,在去世时,他的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这种耐得住清贫的为官操守,彰显出了一个官员超越时空的优秀品格。
领导干部要清廉自守、少私寡欲,修好慎欲的政治智慧。林则徐有句名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说的是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喻指为官者只有内心端正,才能确保一生无虞。领导干部要以“无欲则刚”的信念守正律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思社会之责,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一名思想纯洁、作风正派、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好干部。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
书端州郡斋壁
〔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宋代的端州即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是名贵的“端砚”的产地。包拯时任端州知州。过去的州官都假借进贡名义,大肆采制端砚,从中渔利。包拯上任后,严格规定,每年按进贡数量采石制砚,任何人不得徇私谋利,并首先正身律己。包拯在端州任满三年,“不持一砚归”,被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