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应峰
崔颢之于黄鹤楼,无疑是一个文化符号。这归功于那首为人称道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在黄鹤楼上空缠绕。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大片大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夕阳西下,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的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关于黄鹤楼,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被魏降将郭循行刺身亡后登仙驾鹤于此。《黄鹤楼》一诗借传说落笔,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诗人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昭示世事茫茫。全诗感情真挚,雄浑自然,气象苍莽,教人思绪万千。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诗仙剑侠李太白游四方胜景,在各处都留下了他不同凡响的文笔。当他登上黄鹤楼,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写下的《黄鹤楼》,便心生赞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放下了手中的笔,打消了题诗的念头。因为这首诗,李白去金陵时,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再后来,《黄鹤楼》一诗成为李白心中的一个结,在孟浩然被贬谪时,他又一次来到黄鹤楼,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崔颢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少年为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身陷轻薄。除此之外,还有为人不齿的拙劣行为:“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少年狂傲,纵情迷性,歧视女性。
相傳李北海李邕闻崔颢诗名,虚舍邀之。崔颢如约而至,献上了《王家少妇》一诗:“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正是这首诗,因为尽写闺房之乐,惹恼了以道德名闻天下的李邕,他厉声说道:“小儿无礼!”便拂袖入室离去。
如此一来,崔颢在他人心中“有文无行”的烙印越来越深。后来,就算他因病变得身体清瘦,别人没半句安慰话不说,反而会取笑他:“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
事实上,崔颢年轻时写的许多爱情诗,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如《长干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其二:“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这两首《长干行》,自然纯朴,触动了人类共通的情感,让人们足以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鲜活地活着。正如清人管世铭《唐雪山房唐诗序例》中说:“读崔颢《长干曲》,宛如舣舟江上听儿女问答,此之谓天籁。”
公元723年,二十岁的崔颢考中进士,因为得不到权威人士的推荐,只好远离京城长安浪迹江湖。一去就是二十年,二十年中,他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期间,他做过许州扶沟县尉,后随外官作了幕僚,最后才回到长安,结束了风尘之苦。
崔颢这些年的漫游,特别是东北边塞之行,促成了其诗歌风格的大转变,变得激昂豪放,气势宏伟;热情洋溢,风骨凛然,让人刮目相看。如《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回鹰犬疾,草深狐兔肥。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再如《辽西作》:“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可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崔颢回长安后,曾任监察御史、太仆寺丞,官至司勋员外郎,如此而已。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在知天命之年,也就是754年,他长夜空叹,抑郁而终,如一去不返的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