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改革开放 产业链 供应链 创新链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能源价格不断飙升,加剧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问题,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整合全球资源,增强我国经济与市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
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简称国际“三链”)是指具有全球不同国家的产业、企业、供应商、创新机构参与合作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这些链上参与者通常分布在他们的本国,但由于本国资源状况、产业状况、地缘政治环境等的变化,这些企业进行迁移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如何吸引这些企业迁移外出,促使它们掌控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也迁移外出,值得探讨。
迄今为止,全球市场的产品、科技、人才、流通等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这些企业所在的价值网络,所依赖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产品的全球竞争表面上是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制造业企业背后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表面上似乎在全球市场上谁的产品品质好,谁的产品产出效率高、成本低,谁就能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强竞争力,但其实这样的竞争力依赖支持产品品质与成本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因为时下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基本上都是国际“三链”上的相关产业、创新者与供应商合作的结果。例如,移动手机制造企业苹果与三星的竞争,不仅要看这两家公司的研发创新能力,还要看谁拥有和掌控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而它们各自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参与者的状况就成为其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往往是掌控了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关键资源、核心技术和优质供应商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可以主导其他企业与之进行合作,并通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治理与控制,实现垄断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在全球地缘政治发生剧变、科技与新兴产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控制某些关键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就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以及这“三链”的控制者落户在某个国家或区域,会对当地的经济、产业、科技、创新、人才等产生重要的积极影響。因此,在新发展格局下增强中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其核心就是要吸附众多不同类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主导者、控制者、重要的供应商到中国,既提升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通过它们影响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合作者、参与者,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迁移新的机遇期已经到来。乌克兰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经济发展状况,更导致欧洲能源危机爆发,许多欧洲著名企业掌控着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但迫于能源价格飙升导致生产成本高企,继续在当地生产经营已经十分困难,于是开始考虑进行产业、生产制造等方面的转移。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560.9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426.1亿元,增长0.9%。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58.8%,高技术服务业增长23.5%。2022年7月19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在与广东湛江洽谈5年后,突然加速确定合作。同时,瑞士的英力士、法国的道尔达、西班牙的达诺巴德等一批企业已经与国内多个城市达成合作。这些企业都是其各自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掌控者,能够对当地的经济、产业、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增强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点是实体经济。“双循环”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建立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吸引比较完整安全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则是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个产业体系、两个供应网络和两个创新链条的重要渠道。(见图1)
实际上,“双循环”战略的顺利推进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密不可分,也与进一步开放与全球市场融通衔接相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打破地区和行业的人为市场区隔,促进要素无障碍流动,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融通全球市场,获得全球资源,推进科学技术进步,合作创新发展未来产业。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融合,需要更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进入我国,融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作为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首先应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双循环”战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这些区域在全球资源配置、全球科技进步、全球人才交流以及开放合作创新方面的功能,促使其成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枢纽地区,成为畅通“双循环”的“桥头堡”,关联畅通国内外市场以及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抓住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重构的历史机遇,吸附更多国际“三链”的主导者、控制者和参与者参与我国经济、产业和科技的现在与未来发展。
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我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所谓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是指吸引国际“三链”依附于我国经济的能力。吸附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吸引力、黏性力和协作力。
吸引力是指我国经济对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其主导者、控制者来说具有特殊的魅力。这种魅力表现在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也表现在不断完善的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方面,还表现在我国在集聚全球科学技术、资本、人才、信息等各类要素资源并加以配置的能力等方面。无论是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参与者还是主导者或控制者,都会被如此优异的人文社会环境、市场前景、产业发展、企业研发、企业生产、合作展开的地域空间所吸引,使得他们生活舒畅,创新效率、产出效率、合作协同效率更高,进而收益更高。
黏性力是指我国经济与市场对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其主导者、控制者具有强大的黏性。这种黏性首先表现在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使得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参与者、主导者和控制者的员工积极参与。其次表现在我国持续不断优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使得他们可以享受国际一流的公共服务。最后表现在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其主导者、控制者可以直接共享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一体化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发展机遇,分享创新的巨大红利。
协作力是指我国市场与产业体系对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其主导者、控制者的发展进步具有强大的协助配套能力。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是我国经济、科技、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比如,长三角是我国產业体系最为齐整,制造业、第三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劳动力资源丰富、高等院校集中、科技智力资源密集的区域。其中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发达的资本市场、银行体系,其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能够为国际各类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及其主导者、控制者提供高水平的协作配套,进而协助它们不断优化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创造更大的价值。
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参与者、主导者和控制者的吸引力、黏性力和协作力,就是要围绕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使更多各类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在我国落地生根,把我国作为国际“三链”治理与发展重要的地域节点、落地空间,进而促使其成为“双循环”关联互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把握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我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吸附力,实现国际“三链”的参与者、主导者和控制者参与建设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断扩大开放,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与生活环境,提振发展信心,是增强我国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吸附力的关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仅仅是要增加货物进出口量,加强自贸试验区建设,而且要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开放资本信息流通,深化人才交流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不断优化城市营商环境与生活环境,降低生活、生产、工作系统性成本,形成高效率的产业生态协同网络。
首先,可以通过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便利的生活设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吸引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控制企业以及参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员工到中国来。其次,提高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在我国获得资本、人才、技术、创新服务等的便利性。随着市场和技术创新的变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也需要不断更新与重组,以提高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当地是否有资本、人才、技术、劳动力的补充供给,就显得十分重要。各地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发展国际金融中心、货物物流中心,就是在提升地区优势。再次,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未来产业的布局,尤其是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完整的新型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合作,如果没有完善的产业、技术等的协同配套,没有健全的产业生态协作体系,就不可能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建立与我国现行产业体系相适应、与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三链”动态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生态体系,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最后,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方面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让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供应商企业能够分享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红利。
第二,现阶段应该吸附什么样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供应商企业。我们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迁移外出企业尤其是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的动向,也要考虑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与未来需求。为此,从建设面向未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来看,目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从现行产业体系短板方面考虑:从我国产业体系“根部”吸引国际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从产业体系的“根部”选择吸引,其实就是从新基础产业中选择高端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所谓新基础产业,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智能产业发展的现代基础产业。高端新基础产业可以从“硬、软、联”三个方面来说明,一是以5G通讯、新材料、新能源、新交通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的“硬基础”,二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IT软件等为代表的产业发展的“软基础”,三是以工业互联网、智能物联网、智慧电网等为代表的“互联性基础产业”。这些高端新基础产业已经成为决定全球未来社会与生活、经济与产业竞争力的基础。
从我国产业体系“头部”吸引国际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所谓产业体系的“头部”就是指最终产品产业。该产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最终消费品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家用机器人、智能家居、品牌服装、高端食品、高级制表、珠宝设计、化妆品等;二是最终生产品产业,主要指供最终生产使用的各类智能生产设备、现代医疗设备、工作母机、工业软件、办公设施等。
从我国产业体系“腰部”吸引国际高端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所谓“腰部”产业,就是生产中间产品的产业,简单地说,就是生产零部件的产业。有的零部件技术含量非常高,可以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关键环节,其附加价值也很高。可以发现,许多高端芯片的零部件都是我国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约束,如半导体高端芯片、大飞机产业中的飞机引擎等。
二是从我国布局的未来产业发展方面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是指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形成的新兴产业,是面向那时人类社会美好需求的、由未来突破性关键技术驱动的、未来可能会发展成战略性、前瞻性的新产业。今天来看,这样的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目前尚处于科学技术探索萌芽期的、未来有可能孵化成熟和实现产业转化,能够为国民经济提供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的潜在产业,对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和引领作用。
这样的未来产业应该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和产业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目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阵列之后的面向未来的中长期发展新产业群。也就是我們今天布局的未来产业应该是未来十五年、二十年之后替代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那个时代的战略新产业群,在那个时代引领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发展,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同时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领先产业。未来产业的布局与科学技术创新进步密切相关,需要从现在开始加大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投入与创新链协同,也需要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大力协同合作。
第三,以自由贸易港、自贸试验区为增强吸附力的突破口,利用自贸区既有的政策优势、境内关外,便利国际贸易、国际资本、国际技术、国际人才流动等功能,使之成为吸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首要区域。目前我国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各自贸试验区的免税和自由港政策有利于培育世界级产业品牌园区,集聚发展优势产业,集成高端生产物流的综合服务,推动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为培育引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政策便利。自贸试验区可以围绕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引进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形成高端产业生态圈,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和能级服务水平,推动制造向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品牌营销、后端服务延伸发展。
自由贸易港(区)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也有利于吸引全球人才流动。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政策创新,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自贸试验区得以培育和集中,进一步加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金融支持,可以加快形成海南、上海、宁波等地区完整的高效的国际物流集散体系,这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具有较大的吸附力。
进一步发挥自贸区、自贸港的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资源,优化打造一批产业功能齐全、产业生态设施完善、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一致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协作产业园区,从而构建高质量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四,强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参与企业的创新协同、政策协同,实现“三链”的政策协同增效,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的主导企业与供应商的培育扶持。这些主导企业将来是新型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的控制者。为此,需要改变过去国际“三链”上的控制者多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状况。
支持“链主”企业提升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核心环节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配套体系,提高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协同性、安全性、稳定性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网络,建立重要资源和产品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并在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培育一批“链主”企业。
增强企业家信心,继续做大做强我国的硬核科技企业。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国际“三链”重点环节和产业基础领域,依托硬核科技企业建设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突破关键领域瓶颈制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硬核科技企业。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平竞争中促进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使之作为重要的供应商参与到国际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体系中。这些作为供应商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整个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产品有时甚至成为国际“三链”中的关键环节,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参考文献】
①芮明杰:《双循环核心:建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经济》,2021年第1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政府网,2021年3月13日。
③芮明杰:《前瞻科学技术是选择未来产业的路径》,《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2日。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责编/银冰瑶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