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一片寄深情

2023-06-12 03:09王化清
养生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虞世南骆宾王秋蝉

◎王化清

每到六七月份,窗外的蝉鸣声便此起彼伏。蝉,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昆虫,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生存,能发出尖锐的叫声。蝉的这一食性与发音特点,在不同地位、遭际、气质的诗人眼里,被寄予了不同的含义。

由隋入唐的虞世南,在他的《蝉》诗中这样写道:“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纟委”是古人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纟委”。“垂纟委”暗示了显宦的身份。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的远传。“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高居”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似乎蕴含着一个道理:品性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如权势、地位),自然能声名远播。唐太宗曾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推想其人,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因而带有了些许自况的意味,显示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天资聪明,七岁能诗。他渴望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却屡遭打击。高宗仪凤三年(678 年)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入狱,在悲愤中写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的一开始就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引发诗人对家园的深深的怀想。这高唱的秋蝉通身乌黑,而自己的大好青春,在经历了政治上的种种折磨后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诗人自己。“露重”“风多”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喻言论上受压制。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诗人对自己被诬入狱的辩白。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浑然一体,可说是“寄托遥深”。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写的一首咏蝉诗。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朝中朋党斗争激烈,他虽无意于朋党,却始终被卷入党争之中,终屈沉下僚,抑郁不得志。首句闻蝉鸣而起兴。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的,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的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转而写诗人自己,在各地流转的幕僚生活,使他更加怀念家乡。尾联又回到咏蝉上来,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似在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

清朝的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这样评价:“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这三首诗虽然同样工于比兴寄托,但构成的艺术形象殊异,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猜你喜欢
虞世南骆宾王秋蝉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春夜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骆宾王七岁咏鹅
蚂蚁和秋蝉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咏萤火
秋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