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炳生
(九江市中医医院骨科,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以腰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是由腰椎间盘产生不同程度退化,在外力作用下引起髓核组织外突压迫、刺激神经根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肌肉萎缩及二便障碍,对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1-2]。西医治疗LDH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解痉止痛类药物,但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停药后易复发。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将其融入疼痛治疗的研究相对少见。长期临床实践发现,LDH中寒湿型患者占绝大多数,其典型症状为腰腿冷痛,受寒和阴雨时加重[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而来的督脉灸联合针刀及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型LDH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寒湿型LDH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西医诊断标准[4]:患侧下肢皮肤感觉和肌力减退,伴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且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中医诊断标准[5]:辨证为寒湿型,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时加重,肢体发凉,苔白或腻,舌质淡,脉沉紧或濡缓。纳入标准:(1)年龄20~75岁;(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5)语言、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腰部存在皮肤病者;(2)精神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4)脊柱骨折史者。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4~74(47.10±5.12)岁;BMI 19~29(23.97±1.62)kg/m2;病程6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72±0.49)年;病变节段:L3~413例、L4~518例、L5~S114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2~72(47.20±5.12)岁;BMI 19~30(23.69±1.57)kg/m2;病程8个月至5年,平均病程(2.67±0.51)年;病变节段:L3~412例、L4~520例、L5~S113例。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生产厂家G.D.Searle LLC/Upjohn US 2 LLC,生产批号:H20140805),0.2 g/次,1次/d,连续服用2周;静脉滴注250 mL 20%甘露醇(东莞市普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25),1次/d,连续滴注7 d;配合中频脉冲电疗:患者取俯卧位,使用消毒液消毒2块矩形电极片,将电极片置于患者腰骶部疼痛部位,并使用沙袋压住电极片,电流强度调整至患者所能耐受的最大强度,治疗20 min/次,连续治疗2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督脉灸联合针刀及穴位贴敷治疗。(1)针刀:根据突出部位选择相应椎体棘突间中线旁的压痛点进针,如L3~4左后侧突出,则选择L3、L4棘突间旁左侧压痛点。常规消毒后,采用长5~10 cm、直径0.8 mm的一次性针刀渐进式进针,遇阻力感突然消失时,将针刀微提插,刺激神经根末梢,患者出现触电样放射、麻胀感即可退出针刀。覆盖无菌纱布并用胶布固定,1次/周。(2)督脉灸:患者取俯卧位,对腰腧穴至督脉大椎穴进行消毒,将生姜泥平铺于督脉上,宽7~8 cm、厚3~4 cm,并于生姜泥之上平铺7 cm宽、1 cm厚的艾绒,喷洒20 mL的95%酒精于艾绒上,将艾绒点燃,燃艾至艾灰微凉,去除艾灰,再重复2次铺艾、燃艾。3次燃艾完成后,撤走生姜泥、艾灰,若出现大水泡(直径>1 cm)则使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并消毒、包扎,若为小水泡(直径≤1 cm)则待其自然消退即可,3次/周。(3)穴位贴敷:取川附片、榆树皮各300 g,穿破石200 g,骨碎补、透骨草各150 g,威灵仙、大茴香、红花各100 g,冰片、细辛各50 g,研磨成粉末,加温水调和,制成0.5 cm厚、2 cm宽的药饼。取委中、腰阳关及大肠腧为主穴,合并腿痛者加阳陵泉、环跳、次髎、风市穴。将上述所制药饼放于医用3 L胶贴上,贴于上述所选穴位,6 h/次,1次/d。针刀治疗后隔1 d再行督脉灸。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2周后自觉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为治愈;自觉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为好转;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VAS评分评估,VAS评分分值0~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剧烈。(3)腰椎功能: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ODI分值0~50分,评分越高提示腰椎功能越差。(4)疼痛介质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列腺素E2和5-羟色胺水平。(5)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的恶心、呕吐、皮疹、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ODI、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ODI、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DI、VAS评分比较 (x±s,分)
2.3 疼痛介质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比较 (x±s)
2.4 不良反应 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期间均未见恶心、呕吐、皮疹、腹痛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根据LDH的临床症状可将其纳为中医“痹症”“腰痛”等范畴,多因风寒湿邪入侵,流注经络,使经络受阻,失于濡养,不通则痛,故发为本病。正如《兰台轨范·诸痛》中记载:“腰痛属虚者固多,而因风寒痰湿、气阻血凝者亦不少。”《素问·痹论》云:“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由此可见LDH的发生与风寒湿邪导致气滞血瘀、血脉失养密切相关,故治疗应以祛邪外出为基本原则[6-7]。
LDH患者神经根受压迫水肿后引发周围炎症,导致花生四烯酸在环氧合酶-2的催化下分泌大量前列腺素E2,从而增加痛觉敏感度,降低疼痛阈值[8-9]。5-羟色胺可通过外周伤害性感受器将信号传递至中枢神经大脑皮层而表现出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的ODI、VAS评分及前列腺素E2、5-羟色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这提示:应用督脉灸联合针刀及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型LDH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腰椎功能并降低前列腺素E2和5-羟色胺水平,安全可靠。这可能是因为:小针刀治疗可松解突出椎体相关区带内的受损软组织,整复错位的椎关节,恢复生物力学平衡及神经传导功能,且其对组织产生的机械力可刺激局部末梢神经,加快血液和淋巴循环,其在减轻腰部疼痛症状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局部免疫力[10-12]。督脉灸为中医传统外治疗法,督脉行于人体背部,主一身诸阳,为阳脉之海,调节阳经气血,艾绒为纯阳之品,生姜性温,具有温通气血、温阳化湿之效,督脉、艾灸、生姜三者功效融为一体,其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可发挥活血化瘀、疏散风寒之效,通过药物渗透作用可发挥调理经气失调的作用,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改善机体的免疫力[13]。从经络学说角度分析,督脉为阳气最盛之处,督脉灸通过灸火的热力温运督脉,能迅速恢复机体虚衰之阳气,缓解因湿寒邪气所致的疼痛症状[14-15]。本研究中,穴位贴敷所用药物川附片可散寒止痛、补火助阳,榆树皮可消肿止痛,穿破石可散瘀止痛、祛风利湿,骨碎补、透骨草、威灵仙可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大茴香可理气止痛,红花可活血化瘀,冰片可止痛,细辛可祛风散寒、止痛,诸药共奏散寒止痛、祛风利湿、活血化瘀之效。取委中、腰阳关及大肠腧为主穴,其中委中可活血散瘀、舒筋通络;腰阳关可驱寒除湿;大肠腧可理气降逆。将上述中药贴敷于委中、腰阳关及大肠腧穴,通过穴位、中药的双重作用,可发挥活血散瘀、驱寒除湿、舒筋通络之效。小针刀通过松解疏通治疗可恢复腰部功能,配合督脉灸及穴位贴敷,可进一步缓解疼痛,且中医外治疗法不经体内吸收,安全性更好,操作简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注意的是:(1)针刀是在非直视下进行操作,要求医者必须熟悉穴位深部的解剖结构,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2)选穴应准确,进针时应保持垂直,避免偏斜进针导致深部偏离病变部位,所有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督脉灸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患者受风、受凉而影响治疗效果,掌握好督脉灸的时间,避免艾灸时间过长而造成局部烫伤,施灸过程中进行严密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防止发生意外情况。针刀和督脉灸均可直接作用于患处,迅速缓解患者腰部疼痛,恢复腰部活动功能,利于增强效果,减轻患者病痛。
综上所述,应用督脉灸联合针刀及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型LDH效果确切,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前列腺素E2和5-羟色胺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