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 高凯
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2023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全球独角兽榜》,总体来看,全球有1361家独角兽企业,总估值4.3万亿美元,分布在48个国家。79%的独角兽企业销售软件和服务,主要来自金融科技、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21%销售实体产品,主要来自新能源、生物科技、食品饮料和半导体。全球独角兽企业以中美两国企业为主(两国数量占比达到72.15%),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引领者。美国以666家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一,中国以316家独角兽企业排名第二。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前十名中,5家来自中国,3家来自美国。但是,通过中美等国际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独角兽企业在整体实力、部分行业竞争力、区域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要针对科技型企业的成长特点,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和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提高支撑配套。
独角兽企业尚存“虚胖”
相较于欧美地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且欧洲、印度已加快追赶步伐。一方面,数量及总估值远少于美国,差距持续扩大。根据榜单,美国独角兽企业666家,中国独角兽企业316家,分别占全球48.93%和23.22%,数量还不足美国一半。从价值来看,美国独角兽企业总价值14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总价值的47%。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价值9万亿元,占全球独角兽总价值的30%,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全球排名来看,尽管中国稳居全球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差距越来越大,数量差距由2015年52家增加至2023年的350家。
另一方面,欧洲独角兽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新增数量已大幅超过中国,印度独角兽企业发展潜能释放,增量呈现赶超中国态势。2018年之后,我国独角兽企业发展增速明显放缓,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增速不如欧美、印度。根据测算,2023年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独角兽企业增长29.76%左右,印度增速达到25.9%,而我国增速不足5%。
第二,独角兽企业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战略科技、关键核心技术等“卡脖子”领域的硬实力还不够。我国316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3个赛道,其中,集成电路、新零售、数字医疗、数字文娱、智慧物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人工智能、企业数字运营赛道的企业均在15家以上,数量合计占整体的47.2%;数字文娱、新零售、金融科技、智慧物流、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赛道独角兽企业估值额分列前五,其估值合计占整体的58.3%。根据测算,我国有200家独角兽企业处于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智能汽车、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创新药、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数量占比提升至63.3%。排名前三的行业是人工智能、半导体和电子商务。
但是从全球对比来看,美国独角兽企业的主要领域是软件服务、金融科技和健康科技,欧洲等其他国家是金融科技和电子商务。可以看出,美国独角兽企业呈现出全面发展态势,各行业领域独角兽企业数量和估值均处于全球前三的位置,以B2B、高科技企业为主。而我国大量独角兽企业集中分布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非依赖于高科技的领域。进入全球排名前十的字节跳动、蚂蚁集团、shein、微众银行、菜鸟网络等都是集中在社交媒体、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物流等领域。这些企业多基于互联网搭建平台,借助“互联网+”热潮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与之相对,半导体加工、精密机床、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硬独角兽”企业比例相对较低。
第三,中国独角兽企业集聚式发展凸显,3/4的企业集中在6个城市,部分发达城市独角兽企业发展规模和能级不够。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创业环境良好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我国316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9座城市,仅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南京6个城市独角兽企业数量超过10家,共有236家独角兽企业,全国占比接近75%,分布不均衡凸显。尤其是部分经济发达城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尚未实现与地区产业定位完全匹配。部分城市经济总量在1.5万亿元到2万亿元之间而独角兽企业发展规模不够。例如重庆(3家)、苏州(9家)、成都(4家)、武汉(7家)。而美国独角兽企业分布城市相对较为分散,由东西沿岸地区向内部逐步辐射,其中旧金山(181家)、纽约(126家)、波士顿(20家)等10多个城市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在10家及以上,相对更为均衡。
第四,独角兽企业存在“虚胖”,八成左右的企业总估值占比不到三成。从企业估值分布来看,2023年中国90.82%的独角兽企业估值集中在50亿美元以下,其中,估值在10亿—3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251家,占全国独角兽企业数量的比重达79.43%,但占全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的比重仅为29.5%。从估值中位数来看,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估值中位数仅为15亿美元,与中国独角兽企均估值差25.82亿美元。从企业自身估值来看,持续上榜的独角兽企业中超一半以上自上榜以来估值没有提升。
聚焦新赛道 锻造企业创新力
针对如何促进中国独角兽企业高质量发展,笔者提出了五点建议:
第一,强化战略设计,实现政策引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独角兽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和创新生态。首先,打造独角兽企业培育系统工程,系统考虑独角兽企业发展所需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锚定制造強国战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发改委、科技部、经信委等各部委联动,瞄准国家重大需求、重大领域、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独角兽企业。重点打造独角兽企业发展的人才智力体系,高水平吸引一批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及科学家、企业家团队。其次,聚焦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发展特点,分类分阶段施策,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形成符合企业成长规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建立健全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出台和完善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企业、创投机构、人才等各类创新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最后,要针对潜在独角兽企业,鼓励地方政府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的服务,集聚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化服务资源,不断优化服务手段和方式,量身定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研发技术、知识产权、投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对接等方面的全方位优质服务,增强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
第二,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于新兴产业、新技术企业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作用,完善投融资环境。一方面,加快培育多元的创业投资机构,鼓励政府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独角兽企业梯队阶段性分层分类支持提供金融保障。构建天使基金、VC基金、PE基金等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创新型企业,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同时,鼓励政府资金参与产业创投基金,设立支持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专项基金,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化运作的本地创投基金,支持独角兽企业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发挥本土中介机构、产业联盟、企业协会等社会力量,为企业提供股改辅导、投融资对接等专业服务,提高企业规范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同时,为符合境内外上市条件的独角兽企业搭建与交易所、证监会等机构的沟通桥梁,密切关注资本市场针对独角兽企业的政策动向,帮助企业及时、准确理解资本市场政策,加快独角兽企业上市步伐。
第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企业科技硬实力,增强重点高精尖产业支持力度,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一方面,瞄准前沿的关键战略领域和卡脖子问题,引领源头创新,加快提升战略科技支撑。从科技创新供给侧大力支持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引导独角兽企业聚焦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等薄弱环节,探求底层创新与瓶颈突破,着力在国家战略科技领域中形成核心技术原创能力。强化企业与国家或地区未来战略布局对接,积极引导独角兽企业参与国家或地区底层战略技术布局,加强资源、资金、人才向重点领域持续供给,加强前沿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抢占未来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组织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高校院所等开展创新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独角兽发展与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同频共振。借助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科技力量,提升城市创新体系效能。
第四,以前沿引领和应用转化为导向培育独角兽,促进高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既要实现“0—1”的创新引领,又要加快“1—100”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实现前沿引领,面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顺应未来新经济、新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的产业,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壮大硬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加强底层研究、攻关核心技术,实现“0—1”的创新突破,构筑具有战略性、变革性、原创性的技术壁垒。提高企业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国家战略规划、科技重大专项等方面的参与度,提升独角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聚焦新赛道锻造企业创新力,以“应用创新”为提速器,拓宽潜力赛道,鼓励平台型独角兽企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市场牵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强化独角兽企业创新应用场景支持、首创产品的应用推广,高水平建设一批科创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等,加快“1—100”的融合发展,通过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等形式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關键环节,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转化机制及服务环境,鼓励检验检测机构、质量认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服务机构以及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促进联盟等组织机构的集聚发展。
第五,加强挖掘培育潜在独角兽,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工程,充实独角兽企业后备库。一方面,要加强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挖掘,引导创新企业向“专精特新”“独角兽”对标发展。持续关注CB Insights、Crunchbase、胡润百富、IT桔子等国内外各类创投机构、数据平台发布的创新型企业榜单,如本次发布的胡润瞪羚企业榜单是最有可能在三年内成为“独角兽”的企业。要筛选成立时间短、产业领域前沿、研发能力强、技术水平高、融资总额多、市场估值高等创新型企业。同时关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字节跳动、京东、小米等巨头型企业裂变、新业务布局以及红杉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的投资动向,建立潜在独角兽等创新型企业数据库。另一方面,强化对潜在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开展动态监测和服务,培育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促使其成长为技术驱动型独角兽企业;瞄准重点区域,推进园区、集聚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园区在办公场地、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支持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圈,进一步培育和支持产业领域前沿、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