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 黄韵雪 郑立 李 慧
在湖北省大冶市八角亭村的龙凤山,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每天伴着晨曦爬上龙凤山,站在亭上俯瞰家乡,时不时地为他钟爱的树木拔去杂草。外地游客很难把他与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湖北省十大改革创新人物、“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湖北省十佳农民等身份联系在一起。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就是大冶市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合伍。
不忘初心 二次创业当“农民”
1961年,刘合伍出生在一个小山村。1982年他从部队退伍后,陆续当过拖拉机驾驶员、推销员,并于1987年开始自主创业。凭着军人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和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他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2007年,他已拥有当地规模最大的家具企业,迈入亿万富豪之列。然而,在外人看来一直顺风顺水的他始终有一个心结:都说最美是乡愁,曾经在军营和在外谋生的日子里,家乡龙凤山美丽的山水和淳朴的乡民给了他莫大的慰藉和心灵支柱,可如今家乡凋敝,村里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庄空心化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用家乡人的话说就是“茅草满坡,田地荒;污水横流,人跑光”。每一次回乡,他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设想在刘合伍脑海里盘旋良久。终于,在2008年,他下决心将其付诸实践:把奋斗半辈子攒下的财富带回家乡干农业,让家乡农业强起来、村庄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都快50岁的年纪了,放着稳当生意不做,扎进深山里开始二次创业,搞“深不见底”的农业,这让他的生意伙伴很不理解,家人们更是反对。面对这些声音,刘合伍很坚定:“前半生我一直在算做生意的经济账,后半生我想算人生的价值账。龙凤山是我的家乡,她培养了我,我应该反哺她,相信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
牢记使命 创建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刘合伍万万没想到,他回乡后遇到的第一道坎,竟然是村民的不理解、不支持。他想通过建立合作社流转闲置撂荒的土地,推进高效集约农业发展,但村民们对政策不了解,不愿流转。为此,刘合伍挨家挨户做乡亲们的工作:“你们的土地若流转出来,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还在你们手上,我拿不走。若你们想自己种地,我愿提供技术支持。土地流转入股,年底分红;承包管理,多劳多得;入社干活,按月取酬。”为此,他还特地整理出了通俗易懂的助农“三字经”作为合作社服务守旨:“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合作富,富得牢;共同富,激情高。”经过不懈努力,村民的顾虑被打消了。当年,周边356户村民在劉合伍的引领下成立了大冶市第一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冶毛铺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种有机作物,养土鸡土猪。
为保证农户利益,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按成本原则服务和按交易量分红;为避免社员承担风险,合作社实行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种植技术统一培训、农副产品统一收购的“三统一”服务原则;为避免因农副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而影响农户利益,建立了“农户保障机制”,按国家的粮价随行就市对农户补贴;为提高社员种植技术,委派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免费提供指导;为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合作社开发了30多个特色农产品,鼓励社员种植黑花生、黑玉米、黑土豆等新、特、优农作物,成为湖北省最大黑色食品生产基地。
村民刘会甲起初半信半疑,生怕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观望两年才入社。没想到,他入社当年家庭收入就翻了两番。他打电话给儿子:“快点回来吧!在家种地收入不见得比外出打工差。”村民胡矿生将家中闲置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仅额外获土地租金一千多元,还受聘管理合作社,原本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妻子也走进合作社打工。在龙凤山,类似刘会甲的村民还有很多,如他们所言:“在家门口打工,赚了钱,又能顾家,几头都省心!”
通过口口相传,周边8个村庄先后注册成立了30多家专业合作社,流转、改造、绿化1.1万亩荒山,种植辐射面积20余万亩,缓解了土地撂荒、青壮年不足等众多矛盾。富农原生态农林牧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湖北省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三产融合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何让农民、农村、农业真正活起来,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起了刘合伍的思考与共鸣:要让农业“接二连三”,在坚持做好特色种、养业的同时,鼓励农户延长产业链条,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及销售产业,提升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刘合伍按照示范型、带动型、生态型、循环型的要求,组织成立了龙凤集团,实行“农工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做“红色土地、黑色食品、绿色家园”三色文章。集团陆续投资建立了无土栽培园、果蔬展示园、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厂、鄂东南红色纪念馆、江南农耕文化展览馆、田园超市、生态餐厅等配套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集团先后承办了湖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资助项目暨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大冶市乡村果蔬园艺博览会、时令果蔬采摘节、乡土年货节等节庆会展活动,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生态旅游地标。
龙凤山发生过山火,植被覆盖率很低。为此,刘合伍创新“托管”方式,承租龙凤山周围1.4万亩山林造林,承诺树木成材后收益归村民所有,村民觉得划算,从拔苗砍树转为自觉护林,跟随合作社造林20多万亩,修复了当地生态环境。“我们希望通过农业带动旅游业,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和红色文化内涵,再反过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农带游、以游促农,改变家乡人的思想观念,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刘合伍如是说。目前,集团有固定职工380人,季节工1万多人次,带动3000多户贫困村民脱贫,其扶贫模式于2018年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2019年入围“全国扶贫攻坚创新奖”,被评为“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龙凤集团旗下的“龙凤山庄生态园度假村”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湖北省农业休闲示范点”等称号。
科教兴农 培训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党和国家政策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退伍军人,刘合伍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非常重视科技、教育、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一方面,他组织建立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促进农业科技产品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基地与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科技创新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证书,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另一方面,组建青少年户外培训和国防教育培训基地,承接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八一革命传统教育日等活动,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和“湖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
此外,他于2011年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结合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和主推技术,采取以农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田间为课堂、以实践为手段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就地就近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生产、管理等多项服务,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与农业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占地面积1.4万亩,设有大、中、小型培訓室22个,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设施,有育苗、蔬菜、林果、花卉、水产品养殖、农产品加工厂等6个实训实践基地,并有可供300人就餐、500人住宿的食宿场所。二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聘用、学员培训、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加强规范管理。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农业院校专家和乡土专家作为专兼职授课教师,聘用农业种植技术员11名,水产养殖技术员5名,花卉苗木技术员2名,专职辅导员3名,兼职辅导员15名,保障培训工作正常运转。自开办以来,共举办了300多期培训班,培训了28000余人次,培养了一大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新成立家庭农场10家,新增规模经营大户78户。学校于2018年获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022年入选了“全国首批52所共享农民田间学校”,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经过十余年的辛勤奋斗,龙凤山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蜕变为富甲一方的沃土。在龙凤山风景区大门前,有一处闪闪发光的荣誉墙,包括世界级荣誉一项、“国字号”荣誉16项、省级荣誉21项、黄石市级荣誉10项、大冶市级荣誉10项,每一块牌匾都记录着龙凤山发展的轨迹,每一份荣誉浸润着刘合伍和乡亲们的心血。正如社员所言:“龙凤山能有今天,与刘合伍的执着追求分不开,他将自己的生命深深地融入龙凤山,他心里永远装着家乡和家乡人!”刘合伍内敛而低调:“我只是一名普通党员,一个平凡的农民。如今,家乡的路宽了、山美了、水清了,这也是大家想看到的。”这朴实的话语,刘合伍用一辈子践行着。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