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鲁建 吕承龙 胡严绪 杨宾淑 肖宇
摘 要:由于载货汽车火灾事故现场痕迹呈现出车内自燃、爆炸、放火等诸多特征,各种火灾可能性并存, 因而火灾发生原因非常复杂。需要获取全面的痕迹物证,通过多源证据融合,依托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支撑,才能准确认定起火原因。本文以一起真实的货车火灾事故为例,利用火灾痕迹物证,通过多源证据综合分析认定了车辆起火原因。科学、客观、公正的鉴定结论对于维护当事方的合法权益,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现场勘验 痕迹物证 多源证据 起火原因 鉴定
1 引言
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商用车起火引发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事故频发。由于载货汽车工作环境复杂恶劣,而且车辆零部件、总成系统的技术状况及性能受车辆设计、使用环境及维护等多方面影响,因而载货汽车火灾的发生原因非常复杂,既包括车辆本身原因,例如电气系统故障、油品泄漏、机械(摩擦)故障、碰撞起火、操作因素等,也包括外部原因,例如人为放火、遗留火种、外来飞火、物品自燃等[1-3]。另一方面,汽车火灾现场救援极易造成重要痕迹物证灭失或受到破坏,所以汽车火灾鉴定工作需要全面仔细开展现场勘验获取痕迹物证,通过多源证据融合,依托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支撑,才能准确认定起火原因和火灾成因[4-6]。
本文通过一起真实的货车火灾事故,利用车辆烧损痕迹、车联网数据、发电机故障试验等多源证据,综合分析认定了车辆起火部位和起火原因。
2 事故概况
2021年04月12日某品牌貨车商品车停放于车厢厂门口等待装备上厢。2021年04月19日04时51分,车箱厂老板接到朋友电话告知该车辆着火,立即组织人员将火扑灭,车辆烧损状况如图1、图2所示。火灾发生后当事各方对车辆起火原因认定意见不一致,整车厂、发动机供应商认为起火原因是由发电机故障引燃车辆起火,发电机供应商则提供产品检测报告称发电机故障不会引起车辆火灾。
3 车联网数据分析
通过调取起火车辆的车联网数据分析车辆起火前行驶状态及轨迹情况。车辆起火前电源总开关处于通电状态,在2021-04-18 09:54:56-09:55:26车辆起动怠速约半分钟后熄火停放,在2021-04-19 04:48:58车联网信号频率异常,车联网信号末次有效时间为2021-04-19 04:50:58,此时车辆的整车传输信号装置烧毁。
4 发电机故障试验
发电机供应商制定试验方案以验证发电机发生故障引发火灾的风险。由于上电开关一直未关闭,与电瓶正极相连的发电机B+端子一直处于常带电状态,因而需要通过试验验证是否存在起火隐患。
由于起火车辆装配的发电机烧损,试验采用同型号发电机,结合原件及线路烧损情况勘查,通过故障重现方式来验证可能的故障原因及其引发火灾的风险。
4.1 电容短路试验
经勘验发现电容与B+接线柱连接的线束存在搭铁烧蚀痕迹,如图3所示。由于电容已经彻底烧蚀,只能通过破坏性试验进行验证。
试验1:在电容内部击穿短路引起线束绝缘层发热熔化,导致线束与螺钉接触引起烧蚀断路,如图4所示。将击穿的电容用25V电压持续通电,检测电流只有0.11-0.3mA,持续通电24小时无发热和电流增大情况。试验表明:电容内部击穿不会出现过热问题,且电容能够承受至少100V电压,即电容短路不会引起发电机着火。
试验2:整车振动等原因引起电容线绝缘层磨破,电容线与激磁线圈螺钉接触形成接地短路,试验方案如下:
(1)将电容线绝缘层去除一段后分别压在螺钉底部造成短路和贴在螺钉外圆上造成短路两种方式进行试验,接地短路时采用全部线束接触螺钉和只有少部分线接触螺钉的方式,监控电容线束通过的电流和烧断时间。试验表明:在24V电压情况下电容线对地短路时最大峰值电流可达到500A左右,持续时间在100ms。
(2)模拟电容短路后80A保险丝是否会熔断,并确定形成断路所需的时间。试验表明:在50ms内电容线束发生熔断,熔断过程中最大电流为316.8A,80A保险丝在短时间内可承受大电流,据此判定电容线熔断时间早于保险丝熔断。
试验结论:电容线对地短路烧蚀应该出现在线束过火后,电容线短路不会引燃发电机。
4.2 B+通过整流桥或定子线圈接地试验
试验可知整流桥正负二极管同时击穿所需的熔断电流要比保险丝能够承受的电流要大(最大电流约750A),保险丝熔断电流为720A,通电时间为82.84ms,即保险丝会在整流桥二极管熔断前先熔断。试验表明:车辆在熄火状态下,不会对整流桥二极管造成任何损伤,因此整流桥引发起火的可能性很小。
4.3 B+通过LED警示灯接地试验
当发电机B+与D+短路后,在整车熄火后B+端就会给警示灯供电,时间长后电瓶会出现严重馈电。若事故前产生短路故障,则在4月19日起火时电瓶电压应该已经严重馈电了,实测电瓶电压为满充状态,这说明事故前不存在此故障。
模拟试验表明,电瓶电压经过10小时后端电压由25.4V下降至15.8V,发电机未出现明显发热和烧蚀情况。这就说明即使警示灯回路在发电机发电过程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该电流值不会引起发电机明显发热,更不会造成着火。
通过发电机故障模拟试验,均未发现能引发车辆起火的发电机故障,因此该型号发电机发生故障后引发车辆起火的概率很低。
5 车辆火灾痕迹物证勘验
5.1 车辆外观勘验
驾驶室左前部过火程度较重,左车门外表面自下向上过火锈蚀;左车门玻璃过火破损掉落,车门上边缘和车顶未过火,但有烟熏痕迹,见图5所示。驾驶室右侧和驾驶室后部的车架未过火,见图6所示。驾驶室后围板与发动机对应位置局部过火锈蚀;后风窗玻璃未过火,但有烟熏痕迹,如图7所示。
5.2 驾驶室内部勘验
驾驶室内全部过火,烧损程度左部重于右部,驾驶员座椅和左车门之间下部过火程度最重;仪表台过火塌陷,左侧线束局部过火后线芯裸露;驾驶员座椅和左车门间地板胶过火燃尽、底板裸露锈蚀;方向盘左部过火燃尽、右部大部分未过火;车顶前部过火锈蚀,后部未过火。上述痕迹见图8和图9。
5.3 发动机及附近部件勘验
发动机过火区域主要集中在发动机左前部,发动机右部仅前上部的橡胶管轻微过火,其他相关零部件未过火,发动机油底壳未过火,发动机缸体左右两侧有烟熏痕迹;发动机气门室盖加油口盖过火熔化,烟熏痕迹严重;左前轮上方的驾驶室底板处锈蚀程度最重;发电机已经拆除,发电机周围线束过火后线芯裸露。上述痕迹如图10所示。
5.4 左前轮胎勘验
左前轮胎胎冠缺失,残留橡胶层的内侧过火程度重于外侧;内胎局部过火爆裂,大部分未过火;轮辋内外对应位置有严重的熏黑、熏黄现象;左前轮制动底板过火锈蚀,锈蚀程度前下部最重。上述痕迹如图11-图14所示。
5.5 电器部件和线路勘验
底盘通往驾驶室的线束过火后线芯裸露,部分线芯有熔珠熔痕,且与熔珠熔痕连接的导线高温变硬;保险盒内发电机B+保险丝熔断,发电机B+电缆绝缘层未见因線芯过载产生的熔化粘连现象;发电机外壳有烟熏痕迹,外壳前端固定支架局部熔化,后部塑料防护罩过火燃尽;发电机整流桥、调节器、电容过火烧损且烟熏痕迹严重;定子漆包线绝缘层脱落、转子线圈骨架熔化;B+与电容的连接线在后盖线圈固定螺钉处有短路产生的熔珠熔痕。
6 分析鉴定
6.1 起火部位鉴定
(1)根据车体外观痕迹分析判定驾驶室外表面烧损痕迹在车辆左前部是由下向上蔓延;根据驾驶室内部痕迹分析判定驾驶室内部起火是由左前门与驾驶员座椅之间的底板处向上蔓延导致。
(2)根据发动机及附近部件痕迹分析判定发动机烧损痕迹是由左前轮处向右蔓延所致。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车辆事故现场照片显示,左前轮制动气室外壳的过火程度左侧重于右侧,此痕迹印证了火焰是由左前轮处向右传播。
(3)根据左前轮胎橡胶层的流淌痕迹分析认为车辆起火燃烧时轮胎气门嘴应该在上部偏前位置,轮辋上严重熏黑、熏黄位置应该在车轮前部偏下;根据左前轮制动底板过火锈蚀程度前下部最重,可以判定左前轮胎前下部首先起火,此处起火后火焰向上向右传播后引发爆胎。
车辆火灾事故现场照片显示:左前轮胎自前下部爆胎,爆裂胎冠大部分被甩到左前轮后部,轮辋前下部过火程度严重。这些痕迹形态符合左前轮前下部起火的造痕特征。综合上述分析判定被鉴定车辆起火部位应在左前轮胎前下部。
6.2 起火原因鉴定
(1)车辆是在停放状态起火,从车辆停放熄火到起火间隔超过18小时,起火当天天气晴、气温10-20℃,可以排除由车辆高温部件引燃附近可燃物引发车辆起火的可能。
(2)底盘通往驾驶室线束部分线芯残留的熔珠熔痕相连接的导线高温变硬,符合火烧熔痕的宏观特征;发电机B+与电容连接线在后盖线圈固定螺钉处有短路产生的熔珠熔痕,因保险盒内发电机B+保险丝熔断,发电机B+电缆绝缘层未见因线芯过载产生的熔化粘连现象,且火灾发生后蓄电池电量充足,结合发电机故障模拟试验分析判定该处熔珠熔痕应为二次短路形成;驾驶室、发动机、底盘其它线束均未见短路或过载现象。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车辆因电器部件、线路故障引发起火的可能。
(3)被鉴定车辆是在停车熄火状态起火,起火部位在左前轮胎前下部,此位置没有引发起火的电器部件和油路布置,因此可排除被鉴定车辆自身原因引发起火的可能,车辆起火应为外来火源引燃所致。
7 结论
根据车辆火灾痕迹物证、车联网数据、发电机故障试验等多源证据,经综合技术分析认为:该车辆起火部位在左前轮胎前下部,车辆起火可排除车辆自身原因(如发电机故障),应为外来火源引燃所致。
通过火灾事故案例分析表明,由于车辆火灾原因非常复杂,且存在痕迹物证灭失或破坏情况,因此需要尽量获取全面的痕迹物证,并通过多源证据融合,依托多学科知识和技术支撑,才能科学、准确地认定车辆起火原因。
参考文献:
[1]刘振刚.汽车火灾原因调查[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张鹏,刘颖.基于汽车构造的汽车火灾事故原因分析[J].时代汽车,2020(02):7-8.
[3]张韡,白琛琛,田梦,娜仁图雅.汽车火灾致因规律分析及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5):730-73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A/T812-2008《火灾原因调查指南》[S].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GA/1301-2016《火灾原因认定规则》[S].20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16840.1-2008《电器火灾痕迹物证技术鉴定方法 第1部分:宏观法》[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