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赟 颜黎 丁忠佩 邱旭
摘 要: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仍存在培养目标有待落实、工程创新实践有待突出的问题。结合该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以突出工程实践、强化创新培养为出发点,从思政教育、创新思维、学科融合、联合培养、导师引导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可为同类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能力;资源与环境类;培养机制;专业学位
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强调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2]”。同年,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战略问题。
重庆科技学院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办学特色,是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于2011年成为全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3]”首批试点单位,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该校设立的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学位点(领域),以“立足西部、拓展海洋、面向全国、油气并举、以气为主”定位和“整体国内先进、部分国内领先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发展目标,下设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装备技术工程、油气在线分析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化工安全与环保技术、建筑工程安全技术、智慧安全、冶金工程、地质工程九个方向,与石油行业生产链紧密对接,有力支撑着行业及地方页岩气、稠油等油气资源的开发。因此,如何思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特色学科对接行业和地方需求造就更多高层次人才,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有别于学术性和其他专业性研究生培养,重点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能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特殊需求。我校以面向石油天然气行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等及重庆市页岩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在培養过程中更加偏向工程能力培养和注重实践锻炼。
(一)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必然要求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能源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根据《202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72.2%,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6%。能源安全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尤显重要。而国内的油气勘探开发的现状,随着一批老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新油田以非常规油气资源为主,油气生产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这急需培养适应国家能源安全战略需求的高层次、具备创新能力的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加快能源技术研究步伐,从而推动行业的革新与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石油类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石油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能源供应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国家“十四五”大布局之下,石油企业正在制定转型发展战略,国外承包、合作开发油田的规模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引进一批具备创新意识和应用实践能力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通过不断持续创新创造新价值的“增长机会”。
(三)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育评价改革的引领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需要紧扣破除“五唯”要求,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在注重研究生学习、分析、实践等能力培养的同时,增加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研究生教育紧跟油气工业产业链发展,积极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支撑国家西部大开发能源通道和重庆新能源产业建设,从而深度融合学科建设和产学研,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资源与环境类的硕士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需增强自身应用技术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对自身发展,需要思考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掌握石油行业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面对实际复杂问题创新性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使研究生在进入社会及行业后,更好地体现高学历优势,也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期待。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落实有待进一步强化
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适应国家能源战略和油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特色,但在课程体系、学业指导、课题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术硕士同质化现象,主要体现为基础课程未能完全按照工程类专业硕士培养要求进行合理支撑,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未形成明确的培养模式。由此,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和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落实落地。
(二)工程创新实践有待进一步突出
目前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仍多采用传统工科的全日制培养方式,在培养中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思想理念的转变是比较缓慢的。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拘泥于传统知识层面的学习,课程设置偏学科化、理论化,且缺乏其他学科支持的交叉融入,造成对生产中复杂问题的认知不够,难以为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基础。
三、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改革
(一)加强思政引领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界的,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中国梦服务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使命就是要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支撑,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思政教育摆在研究生教育的引领地位,才能更好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促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牢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所必备的信念、动机、目标、意志等问题,进而在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上更具动能,在创新过程中更加善于产生新思路、新想法,更加敢于付诸实践与行动,更好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核心内容,其意义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观以及做人做事的标准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为工科实践方向,要做好该学位方向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扎稳思政课程的主阵地,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根据培养方案定位校准目标,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在坚持专业培养科学性的同时,让思政元素带来更多人文角度的温度和情怀。
(二)涵养创新思维
要提升创新能力,首先必须要形成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科学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否则,缺乏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创新将会误入歧途甚至反科学之路而行。所以,研究生必须要树立好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和总结自然、社会与人类思维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4]。对于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来说,一方面要注重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引导,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具体专业研究及各类创新教育环节中对世界观和方法论凝练提升,才能让研究生更加自觉地追求科学真理、涵养创新思维,才能更加敢于提出新观点,做出新判断、创造新事物、发现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在校期间加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训练,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活动,积极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及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性、工程型课题,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促进学科融合
在创新过程中,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元素。不同于本科生阶段,研究生学科知识的学习更加强调学习主动性、问题科学性、知识创新性,尤其在交叉学科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学科知识的融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形成具有更加凸显的作用[5]。因此,对于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需要以培养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立足油气能源行业技术前沿,分析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新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采取“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过程中自觉地形成石油类专业知识与力学、材料、安全、信息、化学等的学科交叉,并贯穿在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中,增加反映学术前沿及社会迫切需求的综合性课程和创新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到交叉型科研团队,参与到重大横纵向科研项目当中,学会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以便培养其发现并创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确保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注重联合培养
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回归工程实践,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把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术应用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为工程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加有利的平臺,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的新模式。对于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而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积极尝试在行业和地方更多更广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将创新实践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我校推行的“2461”人才培养模式中的“2”,就是指的学校与企事业/政府部门双主体内涵。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重庆科技学院、校企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和校友会为纽带,实施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评价教学质量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一特点打破了以往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通过建立更多更优的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让研究生结合基地的实际需求进行课题选题,带课题带任务地开展实验研究、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创新实践,既保障了该类研究生在工程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的需求,促进研究生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又可以助力解决企业的用人难题,为研究生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呈现“校企双赢”的局面,也更加符合国家的特殊需求。
(五)强化导师引导
多项研究表明,导师对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巨大。作为导师,即要帮助硕士研究生选择研究方向,也要对创新过程进行具体指导,还要发挥好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因此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目前,经过多年的探索尝试,我校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采用了校内学术型导师与企业工程型导师合作的“双导师制”合作指导模式,其中校内导师侧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侧重负责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工程技术指导,其中包括协调企业各有关部门以及课题立项的落实和学位论文的工程实用性等。这种“双导师制”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协同培育,但在实践中要注重“双导师”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和作用的有效性。校内导师应注重在学生课题研究的指导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尤其要对课程选题、创新思维、创新技巧等给予充分的指导。企业导师则应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校外实践机会和工程技术指导,带领研究生融入企业文化、深入工程一线、挖掘现场问题、开展技术创新,侧重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只有建立起明确的角色职责和良好的协同机制,不断优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才能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结语
开展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以及工作创新具有基础性意义。我校资源与环境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掌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和地方油气发展战略需求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对此,在面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锚定目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让学生涵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地方及行业输送更多的既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也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专业硕士,助力国家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沁平.承担时代使命,培养高层次人才[J].中国研究生,2020(10):6-7.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11):29-34.
[3]郭晓乐,苏堪华,严文德,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校外实践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以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2-104+118.
[4]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J].中国研究生,2020(08):2+1.
[5]冯蓉,刘秀东.思政教育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正向功能[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01):117-120.
作者简介:游赟(1980— ),男,汉族,重庆人,工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天然气地面工程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