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1
何时开始,卫虹发现一个眼睫毛般细小却又贴近性的赞美,胜过一打空洞的鞭策?
肯定是她有产后抑郁倾向的时刻。卫虹记得在自家孩子满月之前,自己这个新手妈妈听什么都不顺耳,看什么都不顺眼,感觉生活当中挤压着无数的琐碎、嘈杂与不安,因为产后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她整个人变得容易惊醒和激怒,睡眠很差,婴儿的啼哭声,邻居家猫的叫声,风吹旁边别墅区的屋瓦声,还有老公张宇出门上班的怦然关门声,都会令她心惊肉跳并且情绪不稳。
事情是怎样发生转折的?很可能是某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卫虹罕见地在接近11点钟才醒来,拉开窗帘,她甚至嗅见了邻居做饭的香味。她意识到,自己没听见张宇出门时的关门声,孩子也安稳地睡在婴儿床上,没有被惊醒。她照了照镜子,原本缺觉发乌的黑眼圈不见了,她的面庞散发出了一点难得的光彩,这一天,她头脑昏沉、压力爆棚的状态有所缓解,于是趁着心情好,在张宇傍晚回家时,她明确地表扬了他,说他“今天关门很轻,脚步很轻,我和宝宝都受到了温柔相待。”
张宇的表情十分之意外,他没有想到,只是关门变轻这么一个无意识的动作,却被妻子挖掘出了其中的善意和担当,还专门提出来表扬他,他以手遮额,有点羞愧。卫虹几乎被他逗乐了,进而也看到了那晚他行为的变化——他开始主动将宝宝的奶瓶蒸煮消毒,主动手洗宝宝换下来的衣服,而给孩子换尿不湿的时候,也会想到把尿不湿先盖在暖手袋上,温热片刻,这样,在大冷天,孩子就不会因为冰凉的尿不湿而哇哇大哭了。
卫虹终于回想起,在大学里选修心理学时,老师说过的话:“亲人之间的真正赞美,需要眼睫毛一般的细腻程度,如果你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至亲间的这份情感,那么毛茸茸的细小赞美就是必须的。”对,饱含亲情的赞美就像眼睫毛一样,根根分明,要准确、充满细节的弧度,并能遮挡进入眼睛的灰尘。真正的赞美需要你提供一种洞察力,将对方随手而为的善意,从他庞大的生活习惯中提取出来,并通过自己的语言编织,自然地凸显这种善意中所蕴含的爱。你要告诉对方,所有他付出的努力你都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这种充满欣慰的正向反馈,将引导对方向真正有责任心、有担当感的方向去发展。
2
卫虹领会到了这一点以后,她和张宇的关系果然发生了质的改变。细致照料妻子和宝宝的行为,开始在张宇大男人的粗糙作派中分化出来,长出闪闪发光的新芽。他开始主动承担后半夜给孩子喂奶的责任——将卫虹白天积攒的母乳温热,并把它滴在手背上,感受宝宝会不会被烫着,然后给孩子喂奶、拍嗝、并且安抚她沉沉睡去;他开始笨手笨脚地给孩子洗澡,怕水的孩子进浴室就开始哇哇大哭,为了安抚孩子,他左手托住娃娃的头颈,并用左手的大拇指和中指自然而然堵上孩子的耳朵,避免洗澡水不慎流入娃娃的耳道,一面唱起那首风靡世界的儿歌《小星星》。中文唱完了,如果澡还没有洗好,他便用英文再唱一遍。洗澡的舒适感和温柔的歌声,让孩子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如果张宇在放洗澡水的过程中已经哼唱起了《小星星》,孩子就开始手舞足蹈地笑起来,她两颊的梨涡就像盛满了酒一样,让张宇本人也眉开眼笑,获得了治愈。
五个多月后,卫虹的产假结束,要上班了,为了保住她在公司中的关键岗位,她的“拼命三娘”精神又一次显现出来——她经常在傍晚五点多发微信,叮嘱张宇回家先给宝宝热点母乳吃。“你知道的,都在冰箱的恒温格里,我可能还要加个两个小时的班才能回家。”
搁在从前,张宇可能会反唇相讥:“不同生活阶段总要有不同的目标吧,你目前还在哺乳期,为什么要与那些单身汉一样去搏命?”或者会说“娃都快十个小时没见到妈妈了,娃又要闹了,工作不能带回家,等娃睡着了再慢慢完成吗?”有时,这些话都已经涌到了张宇的喉结这儿,他咽了口口水,又把这些抱怨话都吞了下去,他意识到,爱护他和卫虹好不容易得来的和谐关系,此时此刻,卫虹要的不是批判,而是眼睫毛一般深具贴近性的正面鼓励,于是,张宇开车出发前往卫虹的公司,准备把她存放在办公室的恒温奶箱先带回家。他在离卫虹公司最近的地铁站附近停车,冲进去买了一杯银耳桃胶莲子羹,他希望这杯温热羹汤,能在凛冽寒风中给卫虹带来一点身体和心灵上的润泽。
当他赶到妻子的公司门口,看到卫虹带着一个庞大的奶箱等在廊檐下,她跑出时连大衣都忘了穿,张宇瞬间被感动了,他意识到,每天卫虹都带着这样一个大箱子赶一个小时的地铁过来上班,也相当不易。她需要潜心策划的工作,屡屡被挤奶这样的事情所打断,很明显会导致她工作效率的下降。但出于对孩子的爱,她从未提出要早一点给孩子断奶,以获得自由。她已经在极力地平衡这一切,而在她吃力爬坡的过程中,自己能做的,就是在比较陡的坎坡上伸手拉她一把。
张宇把捂在胸口的那杯银耳羹拿出来,叮嘱卫虹:“喝点糖水,休息五分钟,你会觉得自己的能量并不比那些研究生刚毕业的小年轻差。我一直相信我的眼光,我的单眼皮老婆是一个聪明人。我还记得当年在大学迎新会上,第一次瞧见你的眼睛,就明白你干这个专业有天分。”
卫虹脸上涌现了比大老板当面称赞还要不好意思的红晕,她赶紧检讨说:“快别夸我了,我今天做了一回差生。早上接手项目的时候,我摸了一会儿鱼,导致今天出灵感的时间已经在下午。让你提前回家带宝宝和做饭,也是我前面没有规划好,下次不会了。”
3
靠着眼睫毛般细腻、微弱却又准确的贊美,卫虹和张宇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帮互助的良性循环,他们熬过了育儿过程中最艰难的前三年,顺利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孩子进幼儿园的第一周,挑战又来了——分离焦虑笼罩了宝宝和卫虹。孩子从出幼儿园门的第一分钟起,便不停地念叨:“妈妈我可不可以不去幼儿园?”不管她是在玩玩具、吃饭,还是在看动画片,那一缕分离的忧愁,都会突然袭上她的心头,她会抹起眼泪,委屈巴巴地说:“妈妈,我明天乖乖地待在家里好不好?我不想上幼儿园……”
为了预防孩子在幼儿园里面哭、妻子在门外抹眼泪的状况,张宇主动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艰巨任务揽了过来,他淡定地对卫虹说:“没有人喜欢全然陌生的环境,何况是那么小的孩子,但是人总有一天要去面对这些挑战的。孩子已经在进步,只要咱们看得见、有信心,她很快就会度过这一关的。”
卫虹不相信,反问道:“她每天回来就像一个唐僧一样唠叨,已经念叨了几百上千次,你怎么看得出来她准备接受现实?”
张宇微笑着说:“我今天早上送她去的时候,发现她虽然在断断续续掉眼泪,却已经注意到老师新贴在公告栏上的小红花,她也注意到别的孩子没有带手绢,在小伙伴哭时,能走上前,用自己小手帕替别人擦眼泪,这说明她的伤心已经变得稀薄多了……”
张宇笑着说:“孩子虽小,也有她的自尊心,所以不妨给她一个眼睫毛般的赞美,比如,‘你看,小胖都能被你安慰得开心起来,你很了不起啊。仔细想想,幼儿园有那么多朋友,是不是比家里更有意思?”
就在那一天,孩子也尝试着在张宇的鼓励下,从自己的委屈、苦恼的情绪中抽离片刻,她把左手交给爸爸,把右手交给妈妈,卫虹和张宇对望一眼,不约而同,“嘿”地一声把孩子凌空拎起,孩子便兴高采烈地在父母之间,凌空甩了一次秋千。这是她在入园第一周第一次开怀畅笑,并大声提议:“再来!荡得高点!”是的,在这一刻,卫虹真切感受到细小而准确的赞美,是如何产生亲情的凝聚力,并成为全家人应对挑战的情绪稳定器的……与其要一打空洞的批评与鞭策,不如捕捉家人进步的那个闪光点,放大它,强化它,说出它,让它成为彼此相亲相爱的润滑剂。编辑/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