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明媚的六月翩跹而至,仲夏骄阳似火,灼热的空气流转,穿过了疯长的枝丫,却总也盖不住那一片热烈的蝉鸣。(运用环境描写,点明写作背景。将“骄阳”比作“火”,“流转”一词化静为动,凸显天气之炎热,更点明作者炙热的读书之心。)
流年似水,时光悠悠,转眼已过了三个夏。(过渡段,承上启下。引出后文中“三个夏”的读书情节。)
儿时,我尚不知天的开阔,也不识海的宽广,更不懂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是理想抱负。只记得一个午后,睡醒便看见桌上安静地卧着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好吧,又得看书了!”我无可奈何地抱怨道。我打开这本书,也打开了通往文学世界的大门。优美清新的文字逐渐勾勒出了仲夏夜之梦,从此我便多了一个供我天马行空地遐想的乌托邦。书中那个纯真可爱的女孩,用她那双极富想象力的眼眸告诉我,女孩子应当独立、自强;告诉我,奋斗是青春的底色;告诉我,大大小小的温暖会化作光芒与青春相拥。(第一个“夏”,欲扬先抑,由作者被迫接触文学的无奈,写到对书中内容的回味无穷。引起读者共鸣的同时也在默默号召读者共同走进文学大门。)
风吹了又吹,一个夏轻轻飘走,第二个夏如约而至。这时,已迷上文学的我接触了人生的第二本书:《活着》。这本由余华倾情执笔的书,字里行间都充斥着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气息:朴实的,轻快的,直率的,轻轻一嗅,仿佛还有泥土的气息。书中的福贵与他的老牛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一个出身富足但挥霍无度、最终穷苦半生的纨绔子弟,一个见证亲人离自己而去的老人,一个与命运擦肩的匆匆过客。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不是所有主角都能活下來,不是所有王子与灰姑娘都能共度一生。同时,我也明白了,纵使生活吻我以痛,我仍应努力报之以歌。(“飘”字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也点明作者对文学的期盼。用《活着》一书举例说明文学给人带来的深刻思考。)
时间的车轮啊,它永不停歇,转眼又至盛夏。傍晚的天空诉说着无尽的温柔,几朵云在淡淡的晚霞中摇曳生姿。此时,我正靠在窗边,安静地读着《月亮与六便士》。书中的主人公断然放弃安逸的生活,去追求梦想与真理,用最辛辣的语言揭穿最虚伪的世俗。我一直无法理解他阴晴不定的脾气和特立独行的性格。直到读完整本书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他纯粹地追求内心理想的行为体现。“当其他人都在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在当今这个匆忙的时代,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摒弃一切杂念,与自己的心灵沟通,纯粹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呢?是做生活的附庸,还是作为梦而生的战士,我终于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环境描写既照应开头,又与标题中的“温暖”二字相呼应。第三个“夏”仍旧举例说明文学给“我”带来的深刻思考。)
文学如一股清泉,活水汪汪,涤荡了我的心灵。它给予我力量,传递给我温暖。如三月桃花,四月春风,文学跌进了我灿烂的青春。(此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句优美。“跌”字将无形的文学变为有形,生动形象。)
三年又三年,幸而命运垂怜,让我与文学相遇。盛夏骄阳里,梧桐疯长,蝉鸣声声,微风吹遍了每一片树阴,诉说着我的青春,以及那温暖了青春的丝丝书香。(结尾再次运用环境描写,首尾呼应。)
总评 作者结合读书经历来谈文学带给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温暖。文章脉络分明,结构清晰,感染力强。“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开头用环境描写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又以环境描写作为收束。但景中有情并不是单纯的环境描写,而是为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服务。首尾呼应的同时点明题目,既给人以美感,也符合中考作文的基本要求。语言上,小作者善用修辞,长短句结合,行文舒展自如,读来给人明快之感。
(讲评教师 刘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