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杰 袁润
摘要:20世纪末以来,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发展的影响,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国内外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数字阅读媒介。有声读物(audiobooks)就是其中一种基于音频的数字阅读媒介,目前,中国有声读物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之一。音乐性是有声读物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有声读物中,音乐作为文学和声音之间的桥梁,可以为作品带来更加丰富的层次和质感,但当下鲜有研究对有声读物的音乐性进行详细分析,这说明国内学者对有声读物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这不利于有声读物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文章以有声读物的音乐性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有声读物音乐性的表现形式,包括文本朗读节奏、播音者的声音特征以及背景音乐等;其次探讨音乐性在有声读物中的作用,包括映射情感气氛、塑造角色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帮助深化印象等;最后提出有声读物音乐性的创新策略,包括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创造独特的音效、加入合适的和声等。文章旨在为学界进一步研究有声读物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有声读物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有声读物;音乐性;音频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0.7;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3
0 引言
互联网时代到来,新媒介技术迅速发展[1],各种各样的新兴数字阅读媒介不断出现。有声读物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数字阅读媒介之一,纵观国内外有声读物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声读物大约出现于20世纪末,发展之初是为了方便有阅读障碍的人群阅读,例如儿童、老人、盲人等,当时的有声读物主要包括电视广播中的评书、随书附赠的磁带和CD等[2]。如今,各大有声读物平台陆续出现,有声读物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有声读物市场也不断壮大,2019至2022年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3-6]显示,有声读物已成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国内有声读物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从2012年发展之初的7.5亿元,到如今已经达到46.3亿元,呈快速增长趋势。可见,有声读物逐渐成为一种广受大众欢迎的阅读方式。
与传统读物基于视觉对文字的抽象理解不同,有声读物将文字以音频形式呈现[7],人们只需要聆听便可进行阅读,解放了使用者的双眼与双手,还能充分利用运动、通勤、吃饭、休息等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阅读,弥补了当下人们缺乏阅读时间、场所等条件的不足。不仅如此,由于音频的呈现方式,有声读物还具有一定的音乐性。这种音乐性不仅指有声读物中可以添加许多音效和背景音乐,还与文本朗读息息相关,能使文本内容得到更好的诠释和传达。其在增强有声读物的文学情感表现力、提高听众的听觉享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探讨有声读物中音乐性的表现形式、作用与创新,旨在为有声读物学界提供参考,同时也使有声读物的制作和传播受益。
1 有声读物中音乐性的表现形式
音乐性是有声读物的重要属性之一,与其他具有音乐性的艺术作品一样,有声读物的音乐性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研究有声读物的音乐性,就必须解析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梳理已有文献发现,目前有声读物的音乐性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1 文本朗读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文本的音乐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8]。在文本朗读中,有快慢、轻重、反复、对比等节奏元素,可以影响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有声读物播音者可通过这些节奏元素将作品转化为一种有内聚力和连贯性的艺术品。虽然有声读物是作者利用声音对文字作品的再创作[9],但是这种二次创作终究会受到文本内容、结构的限制。因此,选用适当的文本结构[10],能使播音者更好地把握有声读物的文本朗读节奏,使其具有更强的音乐性。
1.2 播音者的声音特征
语言带有韵律感[11],有些人光是说话就具有诗歌般的格律。播音者的朗读方式、语调、声音质地和音色,为有声读物音乐性的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风格,从而提升有声读物的艺术价值和文艺性。例如,播音者在表现“嗯”“哦”“呃”之类的语气词和“好的”“不行”之类的短语时,使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文本内容有限的情况下,有声读物承载的信息会通过其音乐性得到高效的传播。因此,播音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声音表达能力和技巧来增强作品的音乐性。
1.3 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能吸引听众的注意力[12],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增强有声读物的吸引力和魅力,并且能营造出与主题相关的情境和氛围,甚至起到帮助听众理解语言的作用[13-14]。背景音乐具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能力[15],通过背景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音色的转换和强度的调整,可以在情境中营造不同的氛围,从而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此外,背景音乐还可以增强有声读物的艺术性,给听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
2 有声读物中音乐性的作用
在有声读物发展的历史中,其音乐性随着发展不断增强,为有声读物提供多层面的帮助。因此,研究有声读物中音乐性的作用,有助于了解音乐性对有声读物的影响机理,为未来有声读物的音乐性创新提供指导。现阶段有声读物的音乐性主要有以下四大作用。
2.1 映射情感气氛
音乐具有独特的情感引导能力,在烘托情感气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6]。通过旋律、节奏、和弦和歌词等元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情感和情绪,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验文本内容所传达的情感。另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音乐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气氛,比如摇滚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谣等,从而达到映射情感气氛的目的。有声读物的音乐性能和情境相吻合,起到加强情感表达与传递情绪的作用。如在悬疑小说中,使用紧张凌厉的背景音乐可以营造相应的气氛,而在浪漫小说中,则可以使用柔和甜美的旋律来表现爱情。
2.2 塑造角色形象
播音者通过改变背景音乐的类型、朗读节奏、音调与语气等,可以使有声读物中的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例如,在恐怖小说中使用低沉重复的低音效果,可以让听者感到害怕;在励志小说中使用兴奋振奋的声音,帮助听众更好地体验角色的斗争和成功;塑造一个性格火暴的角色时,会有很多激烈的台词和动作,此时可以快节奏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让读者感受到更加生动的角色形象。
2.3 推动情节发展
在一些制作精良的有声读物中,制作者会选择在关键情节加入精心设计的音乐,以塑造情绪、冲击尖峰或清晰展现篇章之间的转变。例如,在悬疑小说中的阴谋揭开之前,使用莫扎特的《安魂曲》能引导听者在情感上达到高度集中,并将情节推至高潮。当故事中出现转场或者对话切换时,通过插入适当的音乐可以方便听众理解时间轴关系,同时也避免了单调的沉默状态。
2.4 帮助深化印象
有声读物的音乐性还可以起到增加记忆点、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例如,在有声读物中使用特别的背景音乐或某个主人公的主题音乐,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记住主人公或该主人公经历的某个情节。在给角色配音时,播音者可以运用不同的语音、语调、音色来演绎不同角色,从而呈现出不同角色的形象特点与性格,让听众更好地记忆人物形象特性。
3 有声读物音乐性的创新策略
根据前文研究发现,音乐性能增强有声读物的表现力,随着有声读物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有声读物的音乐性也需要进一步创新。有声读物创作者要更具创意性地采用音乐材料,探索最新的音频技术,这将成为有声读物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给有声读物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有声读物音乐性的创新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3.1 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
有声读物可以考虑在同一个作品中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将不同风格、文化、地域的音乐元素融合,增强声音的多样性。例如,在小说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使用古典乐、摇滚、爵士或电子音乐等不同类型的背景音樂来制造不同的情感效果,这些背景音乐之间产生的对比与反差可以突出故事的起伏,使有声读物更加精彩。
3.2 创造独特的音效
有声读物可以使用数字音频工具、虚拟乐器、电脑程序等进行音乐创作和制作[17],创造出各种独特的音效来增强其音乐性。独特的环境声、效果音或声音特效等,能给听众留下更加深刻的记忆。比如,在演绎风雨交加的情节时加入风雨声,可以让听众身临其境。此外,可以依靠3D音效技术,通过空间定位、声音混响、反射、共鸣等效果,创造立体、逼真的音响感受,增强声音的立体感和沉浸感。
3.3 加入合适的和声
在有声读物制作中,加入合适的和声可以增强音乐的多样性和层次感,优化听众的听觉体验。例如,有声读物可以利用和声突出情节的高潮和转折。在一些重要的情节转折和高潮节点,播音者通常会选择使用高亢有力的和声来突出表现,这能使听众更加投入地体验故事的情节,同时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
4 结语
本文讨论了有声读物音乐性的表现形式、作用与创新。有声读物音乐性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涵盖文本朗读节奏、播音者的声音特征、背景音乐等。在有声读物的制作中,应当根据作品的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各种音乐元素,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此外,本文还针对有声读物音乐性提出了创新策略,除了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创造独特的音效、加入合适的和声之外,未来的研究可以发散思维,进一步挖掘创新思路,为有声读物的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马骁.嵌入与连接:新媒介技术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媒体研究的十大观点[J].编辑之友,2022(4):63-71.
[2] 赵淑媛.新媒体环境下有声读物的内容生产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21.
[3]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19(6):33-36,23.
[4] 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3):18.
[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魏玉山,徐升国.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出版发行研究,2021(4):19-24.
[6]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31(3):38.
[7] 徐孝娟,赵宇翔,朱庆华.从传统纸媒到数字媒介的用户阅读转移行为研究:基于MEC理论的探索[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2(3):116-127.
[8] 宫清清.音乐与文学的“互文”:契诃夫小说中的音乐性研究[J].外国美学,2021(2):166-188.
[9] 于越.互联网传播下有声产品的特点、价值及发展[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6):159-161.
[10] 童云,周荣庭.有声读物声音质量评价维度[J].中国广播,2020(1):40-43.
[11] 孙兆.汉语语声特征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12] 麻跃强.主流媒体短视频背景音乐的使用分析[J].传媒评论,2022(8):93-94.
[13] 蒋存梅.音乐和语言的关系:促进理解,抑或阻碍理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4):62-68.
[14] 周璨.聆听不同偏好的音乐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效应[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
[15] 李雯萱.背景音乐怎样影响了我们[J].大众心理学,2022(10):36-37.
[16] 马小晴.有声读物情感化表达的多元价值分析[J].视听,2020(9):178-179.
[17] 胡超,崔之进.近现代科技对音乐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9,32(12):45-46.
作者简介:李人杰(1998—),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信息行为。
袁润(1965—),男,江苏镇江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专利情报、情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