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备考指要

2023-06-10 05:17李维斌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2期

李维斌

内容摘要:高考古诗鉴赏是许多考生得分的“重灾区”。要改變平时积累不足与训练低效的现状,就必须狠抓教材,做好例题,遵循规律,扎实训练,积累为本,强化储备,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网络的知识结构,同时培养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教材例题 技巧模式 训练归纳 术语积累 指导实践

在我们这个弦诵之声不绝于耳的泱泱诗国里,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似乎从来没有被高考语文冷落过,近几年又新增了选择题、比较鉴赏题等题型,题画抒怀诗、干谒言志诗等非常规题材诗。题型的变革、类别的翻新与难度的加大要求考生真正进入诗人的内心感知诗歌的内涵,并迅速走出鉴赏的状态,从“内孕”到“外化”,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这就使古诗鉴赏成为高考复习的深水区,加之年代久远的天然隔阂,文学高峰的天然地位,许多考生甚至谈“诗”色变。而从得分情况看,古诗鉴赏也确实成为许多考生的“重灾区”。

以2022年全国卷为例:甲卷第15题所选两首宋代同题诗,均是以画眉鸟为吟咏对象的咏物诗,要求考生分析其中画眉鸟形象的不同作用,考点关联古代诗歌形象的内涵及作用;全国乙卷要求考生就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对比分析王勃《白下驿饯唐少府》与课内所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涉及古诗抒情方式,兼考课内名篇的默写与赏析。两题均以对比阅读形式呈现,与第14题互补,多点位多视角考查对古诗的综合理解与整体鉴赏能力,充分彰显了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的群文阅读理念。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甲卷第21题又选了四联古诗要求与特定语境进行修辞方面的对比鉴别,依次涉及白居易、毛泽东、鲍照三位诗人四篇名作。此举无疑是对古诗表达技巧的进一步考查,体现出加大力度考查古诗鉴赏的趋势,不能不引起备考师生的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平时积累的不足与训练的低效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许多考生无法从多角度切入,面对问题茫然不知所之,即使偶有所得,也不能用诗歌的分析术语有效传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加之许多教师对教材所录诗作唯“教参”是从,大讲特讲,讲者声嘶力竭,听者一头雾水,结果是连默写一关都过不了;而考前训练也只是对个别题例念念答案,或翻翻资料、略作扩展,结果高考时面对板着新面孔的古诗又似曾相识却手足无措,只能望题兴叹:真可谓教师越钻越深,“此中有真意”;学生越学越浅,“欲辨已忘言”!

一.关键操作

第一步、端正心态、积极应对

对于古诗鉴赏,考生切不可有畏惧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懂得“人难我难不畏难,人易我易不大意”的道理。备考过程中要遵循规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面复习,宜从古诗基本常识、基本技巧和语言组织规律切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按照下面思路逐步赏析:

1、文章:古诗首先是一篇文章,一篇文言文,因此完全可以从词类活用、语序倒装、空白省略、互文见义等文言文语法特征切入去解读,或者说打造坚实的文言文功底是高效阅读古诗的能力基础。具体操作中要做到读诗“八看”:读标题(推知题材)、知作者(含流派,知人论世)、看注释(如果有的话)、析意象(体味冷暖,分清哀乐)、明典故(以及未加注释之典)、品景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抓关键词(诗眼、词眼、议论抒情句等)、看选项。

2、文学:古诗含蓄跳跃,高度凝练,因而文学意味更浓,这就要求读者充分调动联想想象,在景与情构成的特定“阅读场”中,就诗论诗,咬文嚼字,把掩藏在语言文字表象之下的“潜台词”“泡开”“还原”。联想想象是读懂诗歌最牢靠路径,也是享受读诗乐趣的必由路径,唯有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再现古诗中的一幅画面,一个场景,一段故事,一份情愫。清人陈廷焯有言:“诗外之诗,方是好诗;词外之词,方是好词。”没有想象,自然就发现不了好诗,鉴赏过程中就难免因主观臆断而导致诗句理解错误,因遗漏或不能整合诗中信息而导致形象概括分析不准,因不能多方联系而导致情感概括不全,因思维定式而导致情感把握不准等等。

3、文化:中国诗词是最精粹、最美的汉语,是中华文化长河里的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复杂的情绪体验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因子,自然山水、离愁别绪、社会风貌、朝堂政治,无不入诗,鉴赏古诗就是感悟中华文化,就是领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濡染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超越时空,看见未来。

文章:阅读与理解同在,文学:联想与想象齐飞,文化:鉴赏与表达兼顾。“台阶式”逐层赏析,根据已知推知未知,循序渐进,合理“猜读”。

第二步、狠抓教材、做好例题

面对教材选入的一些经典古诗,教师不妨“长课短教”,选准一个或几个角度,以高考古诗鉴赏的形式设问,再综合学生答案集中点拨,以设问角度为原点“串珠”、“连线”,辐射古诗鉴赏的其他角度以形成有关古诗鉴赏的知识“面”、知识“体”。此举避免了上述教与学“两张皮”的尴尬局面,又可以给学生演示几道高考古诗鉴赏的“例题”,实为考前集中复习的必要演练。以下设计可供参考:

课案一:前人认为《蜀相》(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诗中“英雄”可解为老杜自己,可见此诗借古以抒怀,构思上诗人是如何把诸葛亮与自身结合起来的?

课案二:《声声慢》(统编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雁”的意象有何特殊意义?

课案三:李商隐诗的特色表现为意象迷离、基调哀怨、略显朦胧。如何将《锦瑟》(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不求甚解”?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大意。

课案四:《扬州慢》(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序言”中有“感慨今昔”之语,就词中有关语句概括说明全词贯穿了哪些关于“今昔”的对比?(至少两点)

课案五:读《登岳阳楼》(统编新教材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思考:《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诗—注)。则洞庭空旷天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谓杜甫此二句后来居上,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课案一考查思想内容及抒情方式;课案二考查借助传统意象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课案三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勾勒诗歌意境,其实用“诗化”的语言解说诗句也是古诗鉴赏设题点之一;课案四的考点为表现技巧中的修辞之一种(对比也是表现手法);课案五为对比阅读,采用了高考题常见的借助前人评点展开赏析的形式。具体操作中,可将古诗鉴赏的其他考点灵活穿插于以上诸题中。

第三步、按“格”循“序”,扎实训练

“例题”导引,还得训练开路,实练精讲,科学备考才是王道,古诗鉴赏的备考复习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全面推进。这里所说的“格”即章法,“序”即规律,指那些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鉴赏模式和应试技巧,要沉着应对变幻莫测的高考,有必要借助考前训练系统归纳并有效积累以下古诗鉴赏之“格”、“序”:

1、类别:对古代诗歌的简单分类尤其题材分类应了然于心。能够借助类别快速为古诗“定格”,也就为读懂古诗内容进而把握其主旨奠定了基础,而把握了主旨,就意味着为解决其他問题找到了一把近乎万能的钥匙。一般情况下,不同题材的古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相对固定,如下列几组对应关系:

咏物诗——托物言志

咏史诗——借古讽今

送别诗——虚实结合

田园诗——借景抒情

即事(景)诗——有感而发

边塞诗——建功立业、怨战反战

羁旅诗——苦愁叹怨

闺怨诗——悲伤幽怨

讽喻诗——劝喻嘲讽

哲理诗——议论阐发

2、意象:“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胡应麟《诗数》),好诗借助意象表情达意。意象可简单理解为物象与意境的结晶,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

A、物象:训练中既要掌握柳、竹、梅、松、菊、莲、月、斜阳、鸿雁、杜鹃、西风、落叶等传统意象的恒定意义,又要掌握春、夏、秋、冬、元日、清明、寒食、重阳等相关物象的特定意义。掌握了诗歌物象所代表的含义,也就为体悟诗人情感找到了突破口。物象→意境→诗情应是诗歌鉴赏的思维流程。

B、意境:多个个体物象连接成整体便是意境。备考训练应努力培养通过诗歌的画面与气氛,借助联想与想象再现“此景”中“此人”之“此情”并用诗化的语言描摹勾勒的能力。

3、技巧:一般说来,需要梳理以下内容并识记相关术语:

A、修辞手法:重点掌握比喻使抽象情感形象化,借代、双关的婉转曲折及比拟、对比、夸张等修辞的锦上添花作用。修辞是古诗表达技巧的基本手段,也是鉴赏古诗的第一步,答表达技巧类题目要先想修辞,如有修辞,务必指出并阐释其作用,但不能只想着修辞。

需要指出的是,修辞在古代诗歌中多以暗考形式呈现,除了表达技巧,炼字炼句题中也多有涉及。不过修辞仅限于具体诗句,如问及整体构思等,除对比外,其余均不宜考虑。

B、抒情方式:常见的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寄情于景、借事抒情、怀古用典等)。

C、描写手段:

(1)六大“结合”:动静结合(与视听结合有交叉)、虚实相生(与正侧面结合有交叉)、点面结合、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多角度相结合(视、听、嗅、味、触,其中视觉描写又分俯仰、远近等)、正侧面结合(含对面落笔)。

(2)其他术语:白描、工笔(渲染)、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联想、想象、象征、列锦(列词、或意象叠加、名词入诗)等。

描写手段是写景诗常考点,纵观历年高考所选古诗,即便不是写景诗,一般也少不了写景句,所以对写景诗(句)常见手段务必熟练掌握。

写景诗(句)的检验项目:①情景关系②描写技巧“六结合”③白描/工笔(渲染)④对比⑤衬托(分清哀、乐)⑥炼字、炼句(画面、意境)

D、结构技巧:主要是对比、铺垫、抑扬、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术语。

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技巧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狭义的表达技巧约等于表现手法,故当笼统地问表现手法时,应按照表达技巧对待,分条列举能够想到的所有表达技巧。答题时可按如下思路有序检索:

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段→结构技巧

4、语言:注意两点:

A、“炼字”、“炼句”:前者注重对比鉴别,通过多角度“细磨”、“推敲”,领会“一字千金”之功效;后者需要抓好关键句,特别是主旨句。

B、训练中做好关于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储备,以防分析起来不伦不类或强为无米之炊。如平实质朴、简洁明快、清新自然、凝练精辟、形象生动、绚丽典雅、含蓄委婉……

5、模式:除了按知识点扎实训练、各个击破,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破解一些“技术密码”,进入题海,又要走出题海,模拟训练与方法总结相结合。通过综合演练,要能够对古诗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模式得心应手地运用,比如:

A、鉴赏人物形象:该诗刻画了一位……的(将领?士兵?游子?思妇?猎手?书生?得志英雄?失意文人?等等)形象:他……

B、鉴赏景物形象:点出氛围——描摹画面——带出感情

C、意境赏析题:该诗(该句、该联)描摹了一幅××××的××图(总):……(分)(例:雄浑壮阔的秋江图、凄凉萧瑟的暮春图……)

D、鉴赏景物形象:描绘特点+全诗刻画(描绘)了……(物)的形象,抒发(寄托)了诗人……之情(志)

【形象类模式小结】大体三步走:总括特点——解说诗意——带出情感。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或总分总,可灵活掌握,情感仅需轻轻带出,谨防喧宾夺主。

E、赏析“诗眼”:指出诗眼并释词(字典义→语境义)——描述——作用。

F、作用类题目也是常考点,答题模式也相对固定:

作用类题目模式(含开放式鉴赏):内容主旨→艺术形式(修辞、手法、结构等)

以上内容必须结合具体诗作逐一吃透且能指导训练、灵活运用。要做到古诗鉴赏万无一失,例题导引、训练开路、知识积累、灵动思维,“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要重视分析鉴赏专用术语的积累。很多学生在古诗文鉴赏时用语不够规范到位,导致辞不达意,失分严重。备考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充实记忆仓库,积累并熟练运用以上諸方面各类专用术语,进而运用于古诗鉴赏实践操作的各个环节。

二.相关链接

1、“激趣定向—研读作答—讨论引导—拓展延伸—训练归纳”的操作流程激活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吹皱了一池春水”。训练代替讲授,促进了学生自主式、探究式与合作式学习;整合指导实践更使复习有章可循,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的网络的知识结构。

2、这一思路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语文“非指示性”、“非预设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改变传统式的教与接受式的学,让学生独立尝试,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3、目前,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理念,引起了教学领域里的一场革命。个性化的古诗教学在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一个角度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4、新课标背景下任务群阅读显得十分重要,“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学习古诗词也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为主,此设计充分体现了学习任务群由学生自主建构的“大语文”观念:通过优化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自主活动自己去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在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收获自信与成长。(注:课案设计参考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有关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支舜.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最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2]涂平辉.高考古诗鉴赏的实质内容透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5).

[3]吕丽、刘书惠.古诗鉴赏方法解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4]李述萍.全国卷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及备考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5]马洁.关于高考古诗鉴赏复习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