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从小热爱飞机的胡双钱进入上海飞机制造公司,被分配到了钳工工段。这对原本学习钣铆工的胡双钱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专业不对口意味着他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但他没有抱怨,而是怀着造飞机的梦想,坚决服从分配,在钳工岗位上一做就是四十多年,经他手生产的零件被安装在上千架飞机上,实现了“零差错”。
胡双钱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他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运行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一次就通过了检验,被送去安装。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核准、划线、钻导孔、打光……凭借着高度的责任意识,胡双钱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重复着这样的机械动作,近乎苛责地要求自己,只为不出一丝差错。一次,他在给飞机拧螺丝时走了神,晚上回想时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在凌晨三点骑自行车赶到单位,反复确认,才放下心来。从此,胡双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做完一步,都要认真看几秒再进入下一道程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为了提升精细度,胡双钱还发明了“对比检查法”和“反向验证法”,给零件加工增加了复查的环节,为加工的准确和质量打下基础。
胡双钱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职工”等称号。虽然荣誉加身,但他仍选择在飞机制造一线默默奉献。谈及未来,胡双钱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素材解读
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是匠人的职业道德;心系祖国航空事业,不断探索、提升技艺,是大国工匠的风范。为了实现“零差错”,胡双钱勤奋努力,用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标准诠释着工匠精神。
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会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不断超越的追求,怎会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胡双钱以自身的实践传递出当代匠人内心沉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