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玲
亮文题
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本单元,你也许会受到科学精神的触动,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选择一个有兴趣的课题,(如理科课程学习中生成的小发现、质疑或者科学假说,也可以从“进化论的历史”“人类宇宙观的发展”“中国古代科学传统”等课题中选择其一),作拓展阅读与研习。在相关学科教师的帮助下,选择与你的研习课题有关的一本自然科学著作或者一篇科技论文,认真读完,然后撰写一份读书报告。写作时要尽可能运用本单元学习所学到的方法。
讲写法
读书报告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可以系统地梳理阅读内容,有效检测阅读效果,是同学们进行研習性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读书报告怎么写呢?
一、熟悉文体,明确任务
读书报告,包括两个方面:读和思。读是客观呈现,要求我们概括著作或文章写了什么和怎么写;思是主观思考,要求我们阐述阅读体会,形成个性认知。读是前提,思是目的。读思结合,是写读书报告的必由之路。阅读时,我们要认真做好批注,随时写下阅读感想,以促进读与思的结合。
二、通读著作或文章,理解大意
概括归纳著作或文章大意是读书报告的重要内容,也是撰写读书报告的前提。通读著作或文章,首先,要读标题、前言、后序、章节目录等信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主要内容;其次,从前至后,寻章摘句,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大致把握著作或文章大意。阅读时,我们可以画出每段的核心概念和中心句,借助工具书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概括各段大意,归纳内容,理解著作或文章大意。
三、细读著作或文章,理清逻辑
撰写读书报告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握著作或文章的内容,理解大意,还要弄清行文逻辑,明确行文思路。因而,要提炼核心关键词(最能体现著作或文章大意的词语),然后分析各段论述核心关键词的角度。常见论述角度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怎样、怎么办。“是什么”阐述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为什么”揭示核心概念形成的原因,“会怎样”推论核心概念导致的结果,“怎么办”总结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做法。弄清了论述角度,也就理清了行文逻辑。
四、再读著作或文章,明辨方法
所谓方法,就是论证方法,它是作者论述观点的重要手段。阅读时,我们不仅要知晓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还要辨析论证方法运用是否得当——论据是否真实准确、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引用是否准确等。如此,方能跳脱出著作或文章,形成独立的见解。
五、结合实际,确立主题
阅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可以写的报告内容有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否则会大而无当、杂而无序、空而无物。我们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认知和阅读兴趣,确立读书报告的主题。为了使论述更集中、更深刻,一般会确立一个报告主题,可以是自己擅长的话题,也可以是自己困惑的问题,还可以是其他。总之,只要有思考价值,都可以作为报告主题。
六、纵横求索,深化认知
确立了报告主题后,我们就要围绕主题做更多的探究工作。纵向层面,可以查阅作者生平资料、写作背景,了解观点形成的原因;可以查阅作者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想法,以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横向层面,可以查阅同一主题的其他作者的作品,在对比中把握观点的异同点,并尝试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在全面深入了解文本的观点后,如果能对自己提出的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更能凸显阅读的价值。
七、梳理所得,规范写作
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是我们的阅读所得,也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读书报告,就是要将阅读所得以规范的文字呈现出来。行文前,要结合报告主题拟好标题、确立行文结构。标题要尽可能准确新颖,结构要完整严谨。行文时,措辞要专业规范、表达要准确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