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场之战略易势(1946.10—1947.7)

2023-06-10 12:43:50张皓
史学集刊 2023年3期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1949年北平国共和谈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22LSA024)

作者简介:张皓,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政治史。

摘 要: 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东北战场之敌我态势发生转变。歼灭国民党军8000人的新开岭战役,终结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发展态势。第一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辑安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开始改变敌主动、我被动的态势。第二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运动战和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变这一态势。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包围德惠、袭取长春后,国民党军开始被动挨打。1947年的夏季攻势,使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等据点,东北解放已成定局。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由主动变为被动,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变主动,掌握了东北战场。

关键词: 东北民主联军;新开岭战役;辑安反击战;四平之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其演变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抗战结束至1946年上半年,第二阶段从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上旬,第三阶段从1947年秋到1948年9月,第四阶段为辽沈决战。以四保临江为中心的第二阶段是东北战场易势之关键。临江是辽东军区所在地。在国民党军于1946年10月26日、11月2日相继占领安东、通化后,南满根据地只剩下长白、抚松、靖宇、临江四县。陈云指出,“如果我们能在东北完全站住脚,中国革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①

中共中央1946年6月“決定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人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②

以加强东北战场的整体领导;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陈云担任南满分局书记兼南满军区政治委员,萧劲光任南满军区司令员,萧华任副书记兼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③

以“统一领导南满地区党、政、军的工作”。④

这样,形成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南满分局的领导体制。学界虽对四保临江展开了一些研究,⑤

但对东北战场的发展规律尚未涉及,因此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新开岭战役:国民党军在东北发展态势的终结

从1946年4月到5月,国民党军孙立人新1军、廖耀湘新6军、陈明仁第71军进攻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国民党军接连占领长春、九台、吉林、小丰满、农安、德惠,“进到松花江边”。黄克诚:《从苏北到东北——新四军第三师进军东北参加东北解放战争的回顾》,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6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74页。 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声称,赵公武第52军“跨到鸭绿江边”;新6军、新1军“由四平、长春、吉林划一个大弧形把共产军挤到松花江北”;刘玉璋新2军到安东后“分兵南下取了大东港,北上取了宽甸,随即渡浑江攻占辑安”。刘毅夫:《东北近事》,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20日,第7版。 国民党政府沈阳市市长董文琦宣称:“当时国军控制地区,虽仅占东北土地面积三分之一,却都是人烟稠密资源富庶之地,工业交通亦甚发达。以沈阳为中心,工业如抚顺煤矿、鞍山钢厂、本溪炼焦厂、锦西炼油厂等重工业均先后接收开工;交通如北宁、沈吉、安奉等铁路均先后修复通车。在政治方面,辽宁省、辽北省、吉林省、安东省、长春市均先后随军接收行使职权,这是政府在东北力量达到顶点的时期。”张玉法、沈松侨:《董文琦先生访问纪录》,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版,第114页。

国共双方同意自1946年6月7日起东北停战。蒋介石下达停战令之因,一是“国民党军在东北伤亡惨重,被解放军整师整团的消灭了将近三个师(第一八四师起义,第五十二军一个多团,第七十一军两个加强团,第二○七师的一个营被歼灭)”;二是“在全世界舆论及全国人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假惺惺地装出和平的姿态,而骨子里却是想在会议桌上消灭人民的武力。万一在和谈中,达不到他的阴谋目的,就诬蔑中共破坏和谈,待国民党军整补充实调整部署后,再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杜聿明:《国民党破坏和平进攻东北始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562页。 8月8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另一方面转告蒋介石的五项条件,其中之一即为“东北在十月十五日以前退至黑龙江、兴安、嫩江及延吉,其余均交出”,周恩来的答复是“绝对不能接受,一条也不行”;另一方面指示:“你们须积极准备作战,务于八九两月准备完毕,待命行动。”《中央关于我已拒绝蒋介石五个条件须积极备战给东北局的指示》(1946年8月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 8月29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又指出:“蒋军可能于十月向你们大举进攻,望利用九月加紧准备一切作战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28页。

在预料到国民党军将对东北发动进攻的情况下,毛泽东仍努力避免东北局势恶化。10月10日,他指示在上海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董必武:对美特使马歇尔、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退出调停国共两党冲突的意向,不要表示挽留之意,再过一时期他也要考虑退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似以冬季过后提出为宜,因双方在东北冬季均无意大打,执行部在东北还有些作用”。毛泽东指出:“东北目前继续休战一时期是蒋方需要调一部兵力攻热河(七十一军一个师)及平绥(快速部队及一个旅)。我方现发动报复作战,攻克西丰,并拟再打几仗,但在东北全局上,大体仍应保持平静。”《关于目前战局及谈判问题》(1946年10月10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518页。 10月22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国民党和平攻势完全是欺骗,关内战争不会停止,必能使蒋军不易开东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43页。 10月25日,毛泽东指示东北局:“中美反动派消灭解放区的政策不会改变。我党同志绝不要幻想恩赐和平,只在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粉碎敌人多次进攻并使解放区获得发展之后,暂时休战才有可能。在全国与东北均是敌强我弱,为改变此种形势起见,必须准备长期艰苦斗争。”《敌强我弱必须准备长期斗争》(1946年10月25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29页。

然而,蒋介石在“考虑东北战局”。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国史馆”2012年版,第100页。 10月14日,他手谕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军事,对安东与通化,此时尚不能积极整个之计划,但不如作消极的渐进之步骤,即逐步推进,能进至何地即进至何地,但作随时奉令即行停止前进之准备为要。总之,对安东与通化之收复,在内应作有计划之行动,而对外似在无意之间能一举获得之式行之。惟停战令既下之后不能再有行动耳。希照此意能在十日内收复安东,则或有可能,过此则再无此机矣。”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22-423页。 10月19日,他又手谕熊式辉、杜聿明:“收复安东未知时间能及否?”强调“安东如能在此次停战令以前收复更妥”。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23、424页。 10月22日,他指示参谋总长陈诚:东北民主联军“应驻在兴安省、黑龙江省与嫩江省之北部及延吉地区”,“此事必须……坚持到底”。10月23日,他手令陈诚:“收复安东计划不可变更”。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第342、357页。 蒋介石指示国民党军对东北民主联军发起进攻。

“南满”对东北战场全局至关重要。对蒋介石来说,他进攻“南满”,主要是因为:其一,由于“兵力不足,不能到处分兵,而采取对各地各个击破的方针,不管对其他地区或有局部进攻,但重点仍在南满”;其二,“南满”是东北重工业集中地区,鞍山、辽阳、本溪、辽源“是东北重要部分,是人力物力丰富地区”;其三,减少北进后顾之忧,控制几条交通线后“可以巩固的向北发展,特别南满重工业区及沈阳等战略枢纽”;其四,割断东北民主联军“与朝鲜联系,以准备国际新战争”。肖劲光:《在七道江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46年12月11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中共吉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1987年版,第77页。 因此,蒋介石飞沈阳制定“南攻北守、先南后北”方针,“妄图先吃掉我南满根据地,解除后顾之忧,然后全力进攻北满我军大本营”。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57页。 “南攻北守”的措施是:“(一)辽西方面,控制热河,截断解放军辽西走廊的交通线,以保证北宁路的安全;(二)辽南方面,根据蒋介石‘旅顺、大连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指示,决定把解放军压迫于貔于窝、普兰店之线以南。然后用少数兵力在貔于窝、普兰店间的狭仄地带,构成坚固阵地,封锁旅大与内陆的交通;(三)辽北、辽东方面,把解放军压迫到长白山及松花江以北,以便沿长白山和松花江布置防线。”完成“南攻北守”后,杜聿明“再集中主力向北满进攻,以达到占领整个东北的目的”。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6页。

国民党军一度占领许多地区。在新6军第22师、新1军第30师、第52军第195师占领沈阳至新龙铁路线以后,熊式辉、杜聿明集中新6军、第52军、第71军第91师、新1军第30师共8个主力师十万余人,于10月19日分三路“向辽东地区作宽大正面的进攻”。李丙令:《忆四保临江》,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52页。 10月25日,国民党军占领安东,蒋介石声称“共军在东北与山东半岛间之运输线,自此可以遮断矣”。10月29日,他电示熊式辉:“对南满战线,切勿超过熊岳城与庄河一线,并须特别慎重处置,最好在盖平、岫岩至大孤山一线为止,勿再向南进展,希令杜长官(聿明)负责实施毋忽。惟通化、辑安等县,应用最快之方法,从速收复为要。”10月31日,他写道:“安东、通辽与开鲁相继收复,南满之基础已稳。辽吉线清原克复后,小丰满之电力可直输沈阳,则东北之工业经济当易恢复矣。本月实为安定东北最重要之关键也。”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第377、387、401-402页。

“南满”保卫战对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是“决胜东北的一着棋”:其一,在蒋介石“先南后北”方针下,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坚持,则可以牵制敌人的力量,争取时间,促进东、西、北满根据地的巩固”,打乱蒋介石整个部署,粉碎其“先南后北”方针;其二,“南满的地理环境,是整个东北最好地区,人口多,工业基础雄厚”;其三,“南满”“从沟通朝鲜、大连、保持与华北的联系以及将来反攻的意义上来看,也十分重要”。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59页。 10月30日,毛泽东指示林彪:中长路沈阳至大连段以东的安东、庄河、通化、临江、清原和辽中地区,国民党军“很分散”,“我须集中十几个主力团一起行动,每次歼敌一个团左右,打几个好仗转变战局”。《应集中主力歼灭南满分散之敌》(1946年10月30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36页。

10月25日至11月2日,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在宽甸发动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52军第25师8000余人。杜聿明向蒋介石报告,第25师因“疏于搜索警戒”而中埋伏,仅仅“伤亡官兵一千余人”,“被俘一千二百余人”,但师长李正谊、副师长段培德“均重伤被俘”。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第447、448页。 然而,新开岭战役“是东北战场国民党军整个师被歼灭的开始”,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軍将领的回忆》,第577页。 毛泽东专门为中共中央起草致电中共辽东省委书记、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华:“(一)庆祝你们歼灭敌人一个师的大胜利,望对有功将士传令嘉奖;(二)这一胜仗后南满局势开始好转,望集结主力争取新的歼灭胜利。”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46页。 毛泽东又总结指出,第一次集中5个团打国民党军第5师“未能奏效”,第二次集中8个团“就胜利了”,指示“以后作战凡打大一点的仗总要集中十团八团兵力,最好能集中十二个团打,以期必胜”,“尔后作战每次均须采用此种方法”。《战役和战术上均须集中兵力以期必胜》(1946年11月9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55页。

从上述来看,国民党军在1946年5月四平之战后在东北的态势发展到顶峰,10月对东北解放区发起进攻后又占领了“南满”的许多地方,蒋介石甚至认为东北已经“安定”,然而这一态势被新开岭战役终结。新开岭战役胜利之后,中共中央于11月4日指示东北局,就全国战局来说“现在与今后几个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有决定意义的几个月”,就东北战局来说要“用一切办法将杜聿明力量加以削弱,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进而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周勇、岳天培、陈伯禹、武清录、徐国栋:《四保临江作战》,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64-165页。

二、第一次临江保卫战:围城打援,转变敌我形势

杜聿明认为,第25师被歼灭“不是战略上的错误,只是个别将领无能造成的损失”。他“坚持既定的方针,继续向临江进犯”。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7页。 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放弃安东、通化,撤退到临江、长白、濛江(现名靖宇)、抚松四县狭窄地区。这一段是辽东局势最危急最艰苦的时期”,江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辽东根据地》,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6辑,第132页。 《中央日报》声称:“国军向凤城至通化铁路沿线展开自卫反击,已将共军击溃,沿线重要据点宽甸、桓仁、通化三县均经收复。”《东北共军活动,扬言将攻永吉》,《中央日报》,1946年11月4日,第2版。 11月6日,蒋介石手谕杜聿明:“国民大会决如期召开。在开会期间不能不暂时停战,故决日内下令,定于本月十一日正午起,关内外全面停战,但‘匪心决难望其诚服,故我军在停战之时,更应积极准备,严防其突击。”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25页。 杜聿明回电:“本部已于盖平、庄河、安东、宽甸、桓仁、通化各要点构筑坚强工事,预备肃清后方,相机进出长甸河、辑安后,即改取守势。”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第426页。 即是说,国民党军想“收复长甸河口及辑安各要点”。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25页。

11月8日,蒋介石宣布停战令,国民大会于11月12日召开。11月11日,蒋介石宣布国民大会延期三天召开。中国共产党指出蒋介石单方面宣布停战令无效;如果真有诚意,应就地停止一切战斗,并恢复1月13日停战令下达时国共双方军队的态势。11月23日,杜聿明到南京面商。11月24日,蒋介石考虑:“为使政略与战略配合,决对北满、胶东与延安暂停进讨,而以全力先清扫苏北,其次则为晋南,并收复长治、上党区。”叶惠芬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7册,第518页。 他虽未提“南满”,但指示杜聿明先解决“南满”。12月上旬,杜聿明部署进攻辑安、濛江、临江、抚松,企图歼灭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于狭窄的长白山地区。其进攻兵力为驻桓仁之九十一师、二师、一九五师、三十师之一部集结三源浦,二十二师已接防梅海,尚有两装甲兵团已到龙梅,二○七师一部已接防永陵、兴京,十四师主力布于安奉路两侧‘清剿”。《肖劲光、陈云、肖华、程世才致林彪、东北局并中共中央电》(1946年12月16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35页。 三源浦属于柳河县的一个镇,梅海、龙梅皆指海龙、梅河口一线,永陵为新宾的一个镇,兴京即新宾,杜聿明企图一举攻占长白山地区。

10月31日,东北局报告中共中央:“敌利用松花江阻我北满部队,而集中主力进攻南满与西满。最近正在布置攻洮南,但长春以北敌兵力较空虚。我拟以五个师兵力,用火车运输从哈尔滨经齐齐哈尔绕至松花江以南,再步行向敌发动攻势歼灭敌人,以破坏敌攻洮南及策应南满和破坏敌攻哈尔滨的计划。”11月1日,毛泽东回电“作战计划甚好,望坚决执行”,并指出关内作战快到转折点,“如此必可钳制蒋军无法向东北增兵,利于你们执行新作战计划”。《关内作战快到转折点有利东北作战》(1946年11月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43、542页。 11月11日,毛泽东致电萧华和辽东军区副政治委员江华并告林彪:国民党军“二十二师向凤城、通远堡集中,一九五师在通化,该两师暂不好打。九十一师分散在永陵、新宾、桓仁三处(桓仁是主力),请你们考虑集中三四两纵全力逐一攻击永陵、新宾、桓仁,各个歼灭九十一师,收复该三地并准备歼灭增援之敌。如该三地收复则通化之敌陷于孤立,可于尔后歼击之,南满局面即可好转,并很好地配合北满之作战。你们意见如何?”《集中三四兩纵各个歼灭九十一师》(1946年11月1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61页。 12月7日,林彪报告:“我主力到达农安西北地区已二十余日,只能打一点小仗和威胁整个进攻南满的敌人,而无法使战局开展。敌目前将兵力集中于农安、长岭之线,主要目的似为防御性质,今后企图尚难判断。我军则力求拖延敌对北满的进攻,同时将主力集中于松花江以北,准备迎击敌进攻,另以一部西去,钳制敌之北进和觅小仗打。”12月13日,毛泽东指示:“在目前情况下暂取守势,力求拖延敌对北满之进攻,并准备迎击敌之进攻部署甚妥。南满方面应集中主力各个歼敌,收复失地,于拖延敌对北满进攻必有帮助。”《南满集中主力歼敌拖延敌对北满进攻》(1946年12月13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578、577页。

12月中旬,陈云主持召开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会议,以巩固长白山,坚持敌后辽南一分区、辽宁二分区、安东三分区为指导思想,以“正面与敌后两大战场密切配合,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相结合,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为指导方针,决定首先由第4纵队挺进通化、桓仁、浑江以西敌后地区,“牵制敌人,消灭敌人的地方武装及分散之敌,破坏交通线,打乱敌人的部署;三纵担任内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顶住敌人,打掉敌人几张王牌,挫其锋芒”。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1页。 东北局对此表示肯定并指示:“盖平、沈阳、四平以东的广大地区皆为山地,但内部无巨大河流阻隔,人口条件亦较好”,第3、第4两纵队在此地区坚持,“使敌不能全力向东北,摧毁北满的根据地”,“使我南北能互相依存”。《林(彪)彭(真)高(岗)关于坚持南满工作的指示》(1946年12月26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38页。 东北局“决定坚持南满根据地以钳制国民党军对北满的进攻”,“采取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方针,破坏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计划,迫使东北的国民党军处于南北两面作战的不利状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54页。

12月17日,郑洞国指挥国民党军5个师自西向东对临江地区发起第一次进攻:“以五十二军二师攻占辑安,九十一师协同;五十二军一九五师一部由通化向临江方向佯攻,主力向六道沟门进攻,妄图配合九十一师歼我主力于八道江;新一军三十师八十八团及六十军暂二十师一个营向临江佯攻;十四师主力于灌水为预备队;新二十二师在梅河、柳河清剿。”郑洞国“企图第一步完成对通辑铁路线的封锁,然后进攻临江”。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2页。 第2师进占辑安后,蒋介石12月28日写道:辑安“收复,掌握南满全境之计划,已达成大半矣”。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8册,第225页。 1947年1月2日,国民党军集中3个师分三路,“左路为五十二军一九五师,由通化出发,向八道江、临江进攻;右路为五十二军二师,由辑安出发,沿鸭绿江北上,直取临江;中路为七十一军九十一师,由桓仁出发,准备与左路之一九五师在八道江会合,向临江进攻”。曾克林:《回忆四保临江》,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34-135页。

国民党军认为东北民主联军“利用松花江封冻期开始‘蠢动”,沈云龙:《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第90页。 以永吉、长春交通线为中心发起攻势。《中央日报》宣称:“独一师、新一师、第二、三、五、六、十六、十七、十八纵队,独立旅,混合旅,独立骑兵团,吉北军区直属五个团,及蒙古骑兵团,保安团,大刀队等共约十二万人”,自阿城、哈尔滨、双城、五常一带于1月5日“分三个纵队,自法特哈门、大于屯、五棵树三处渡江‘南犯”。国民党认为东北民主联军的目的是:“(一)企图获得军事上胜利,刺激军心,及所谓解放区民心,以掩饰其失败。(二)搜刮物资,挽救其经济上危机。(三)消耗国军兵力。(四)破坏小丰满电厂,暨营城子矿区。(五)威胁长市,求得政治上讲价之余地。”《其塔木国军北进》,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27日,第2版。 为此吉林境内“共军约两师兵力,攻势极猛”,攻占其塔木后猛攻九台,“农安北亦有共军万余……策应永吉正面攻势”;“辽境共军万人,北趋桦甸”,《德惠北激战中,共军破坏吉长交通》,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17日,第4版。 “长春以北德惠迄长春东南桦甸之线”《德惠一带激战未已,共军主力犯九台》,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18日,第4版。东北民主联军也处于攻势。

蒋介石指责东北民主联军“再度发动攻势,大举渡江‘南犯,吉长等地正在遭受严重威胁”。他致电杜聿明:“窜扰吉、长间之共军切勿轻视。此时南满之我军可暂守重要据点,应抽调有力部队速运吉、长方面增援,先予以打击,以启导收复北满之战机。”杜聿明回电:“我军已开始反击,进展顺利。通化方面,铣日即已击溃。辽南方面,虽不足为大患,但牵制我军兵力甚多,对工业区及沈阳威胁甚大,俟将其堵击至辑安以东后,再增抽部队北调。”蒋介石要求“节约东北战场次要方面之兵力,集中优势参加主战场之作战,并以永吉长春农安三地为轴,打击进犯之敌”。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8册,第431、421-422页。 在此轴心下,《中央日报》称双方发生三次战斗:其一,其塔木之战。“自元月五日上午,共军以第一第二两师全部及第三师之第一团,围攻我驻防其塔木之国军一营,激战七昼夜,我以弹尽粮绝,于十二日午夜突围”。其二,焦家岭之战。“自元月六日起,共军第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师全部,向国军某部围攻激战六昼夜”。其三,德惠之战。“九台共军,自其塔木焦家岭两地受挫后,即将兵力分向德惠、九台外围窜扰……自十五日起,国军分自九台、德惠钳形态势向共军包围激战至十七日”。《其塔木国军北进》,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27日,第2版。 《中央日报》总结三次战斗称:“吉林以北国军反击,日来节节胜利。廿日国军某部,由乌拉街向北推进,当日收复其塔木,残余共军仓惶渡江东窜”,《吉林北国军收复其塔木》,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23日,第2版。 “共军准备数月来之冬季攻势,遂近尾声”。《其塔木国军北进》,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1月27日,第2版。

事实上,针对国民党军部署,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3个师和第4纵队1个师开展正面作战,第4纵队开辟敌后战场,“东至鸭绿江,南至普兰店”,西至抚顺、本溪,北至永陵通化公路,“长宽几百里”,莫文骅:《四保临江战役》,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26页。 迫使国民党军第22、第91两师回调,以减轻临江国民党军的压力。第1、第2、第6纵队“为策应南满之我军和坚决消灭敌人”的方针,越过松花江南下。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出部署:第1纵队抵达榆树以南之秀水甸子,于“六日进攻其塔木”;第6纵队奔赴岔路口周围“准备打敌增援部队或进攻九台或德惠”。《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给陈(光)楊(国夫)刘(其人)并万(毅)李(天佑)梁(兴初)刘(震)吴(法宪)的电报》(1947年1月4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41页。 按照这一部署,3个纵队“以一部包围吉林以北其塔木要点,主力分别在张麻子沟、焦家岭歼灭自九台、德惠来援之敌,最后乘胜攻歼其塔木之敌,先后歼灭国民党军新编第一军两个团和保安团队一部”。《围城打援是歼敌的重要方法之一》(1947年1月1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613页。 战局发展迫使国民党军第91师、第30师北调。第3纵队主力、第4纵炮团和第12师第36团趁机发起辑安反击战,第4纵配合切断通化至辑安公路,“历时一月余,共攻克敌据点37处,歼敌4000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一次进攻。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3页。

第一次临江保卫战,是南满分局成立以来“决定坚持南满后的第一仗,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打胜的第一仗”,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3页。 对东北战场敌我形势的改变意义重大。1月11日,毛泽东指出:其一,“围城打援是歼灭敌人重要方法之一”,东北民主联军正面部队“包围其塔木一点引起九台吉林德惠三处之敌无计划的增援,均被我歼灭或击溃”,敌后部队作战经验亦表明“要敢于进攻一营两营驻守之敌而歼灭之,并且每次均一定要准备打援兵”。总之,“采用围城打援方法,大量歼敌,转变敌我形势,甚为必要”。其二,东北战场对全国战场敌我态势的转变作出并将继续作出贡献。在全国主要战场,人民解放军“开始取得主动,并日益发展成为大歼灭战”,“全国计算六个月零十天,共已歼敌正规军五十一个旅”,至7月“可能歼敌一百个旅左右,根本转变敌我形势”。毛泽东强调,蒋介石在此情况下不得不“以全力对付陇海线各战场,不可能向东北增兵”,因此,只要东北战场“能用一切方法将杜聿明现有力量(五个军十五个师及技术兵种、保安部队等)加以削弱,例如平均每月歼敌一个师(相当于关内之旅)以上,一年内歼敌十二个师以上,就可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如此打两三年(因敌被歼后又可补充),就可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围城打援是歼敌的重要方法之一》(1947年1月11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第612-613页。

三、第二、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兵向长春,改变态势

按照国民党军所说,第一次进攻临江于1947年1月20日结束。结束后不久,国民党军即发动第二次进攻。1月23日,第71军军长陈明仁决定:军指挥所及一部从四平“向辽源以北之‘匪予以扫荡”;另一部“于廿九日集中农安,向伏农泉、长岭地区扫荡归建”。陈明仁著,胡博、陈湘生校注:《陈明仁日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388页。 1月30日,第52军军长赵公武指挥4个师:“一九五师由通化先出动,企图由北迂回六道江,配合二师、新二十二师向临江进攻;二○七师由新宾到三源浦驰援一九五师;暂二十一师向金川、濛江地区扫荡。”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3-164页。 莫文骅就此指出:1月末,国民党军第22师的两个团、第2师、第195师,以及第207师的两个营“分别由通化、桓仁、三源浦等方向”发起进攻。莫文骅:《四保临江战役》,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26页。 曾克林也指出:国民党军“以美械化装备的精锐部队4个师,分4路由通化、柳河一线第二次向我临江进攻”。曾克林:《回忆四保临江》,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36页。

根据国民党军的部署,陈云认为东北民主联军应当“求得歼敌一部,力争不但保住长白山”,而且在桓仁、辑安、金川、辉南四点中“收复几点”,“如此,则南满仍不失为东北重要的侧翼战略阵地,可以北出吉奉,西出安奉”。《陈云致林彪并彭真、高岗电》(1947年1月16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42页。 2月8日,他致电高岗指出:(一)“南满”的战略地位重要。“南满吸引着敌新六军、五十二军及六十军暂二十一师全部,另一八四师新编之两个团,尚有不少独立保安师。南满对北满是一个重要的牵制敌人的力量”。(二)“南满”的发展有两个前途。其中之一最好是:保住临江、濛江,“使长白山区有完整四县(二十二万人口)”,进而收复辑安、柳河、金川、辉南中“二三城,如此则坚持敌后亦易”,因为长白山区与敌后“互可呼應,对敌北进牵制力亦大,形成有力的犄角之势”。另一前途是:如果临江、濛江不保,“大部主力在敌后处于敌兵四面包围中,根据地不易迅速建立,那时敌情又有两种可能:其一,敌以少数兵力对南满,大兵北压;其二,则利用松花江开冻,北满主力无法南渡击敌,敌可集中东北重兵先扫南满,使我无立脚喘息之机会”。陈云强调:“我必须拼死反复力争第一前途”,“必须勇敢、积极地大量歼灭敌人,必须主力打运动战”。《陈云致高岗电》(1947年2月8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44页。

东北民主联军发现“一九五师孤军深入。侧后完全暴露,抵抗力小。暂二十一师增援的可能性小。二师、新二十二师增援则须三五天才能到”,于是集中第3纵队全部主力3个师和第4纵队1个师将国民党军第195师包围在高丽城子地区,2月5日发起攻击,至2月8日将2000余人歼灭;同时,在三源浦将来援的第207师第3团(缺一个营)和保安团一部近2000人歼灭。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4页。 第4纵队主力“在敌后展开了积极的游击战争,相继收复了苇子峪等大小据点20余处,控制了纵横100公里的广大地区,直接威胁着安(东)沈(阳)一线,控制了敌主力,使其首尾失顾,被迫全线溃退”。莫文骅:《四保临江战役》,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27页。 至此,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二次进攻。

第二次进攻临江结束不久,杜聿明即于2月中旬亲自指挥5个师分四路发起第三次进攻。其部署是:第71军第91师“由四平经梅河口、山城镇进至杨木桥子、大北岔一带,迂回大荒沟”,对八道江“实施主要进攻”;第52军第2师“进至高丽城子、大龙枣沟门一带,协同九十一师进攻八道江;新六军二十二师占领热闹街,企图经六道沟门向八道江、临江迂回;暂二十一师主力到通沟;一九五师两个团由通化赶来增援”。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4页。 蒋介石同意这一部署,2月21日手谕熊式辉称,“期于今春南满与热北之残‘匪同时肃清”。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33页。

东北民主联军分析杜聿明的部署认为:“正面敌九十一师、二师战斗力强、兵力多,纵深有一九五师及新二十二师主力,可随时增援。但敌人侧翼暴露,我侧翼则有机动区。”因此决定:“先打敌侧翼的暂二十一师,争取打胜;然后再打敌九十一师主力,先拦腰切断打其侧后,乘胜向柳河、金川发展,尔后视北满主力作战情况,再扩张战果。”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4页。 2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将国民党军暂21师1个主力团全歼于通沟。2月21日至22日,向高丽城子的国民党军第91师、第2师发起进攻;地方部队破坏朝盘线、四梅线、安奉线、永兴线,配合主力的正面进攻,全歼国民党军第91师一个团及直属工兵营、特务营,第2师一个营,国民党军“窜回通化,同时被迫放弃辑安”。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5页。 郑洞国称,“一个团遭到歼灭,其他部队也受到沉重打击,第一九五师副师长何世雄阵亡,国民党军被迫退守通化”。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7页。

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越过松花江出击国民党军,配合临江保卫战,消灭九台以北城子街守敌1个团和援军1000余人;随即包围德惠、农安。2月2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萧劲光、陈云、萧华并告林彪电,“对他们在三保临江作战中歼敌一个团两个营,表示极为欣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71页。 2月26日,国民党军放弃金川、辑安两城。2月27日,“南满我军继以四纵活动于宽桓、通辑广大地区,积极捕捉战机,打击敌人;三纵北上,收复柳河、辉南,扩大了根据地。辽南部队与四纵十二师继续在敌后作战,创造辽南的独立局面”。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5页。 2月28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林彪电:“此次大举进攻时机甚好,歼灭城子街敌五个营,占领九台、农安,极为欣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71页。

国民党军关注此次东北民主联军保卫临江的部署。2月23日,《中央日报》称:“松花江北岸榆树以西有共军两团已开始向其塔木‘进犯。另股千余,十六日向五台窜扰。其七十七师,十八日则……向乾安输送,已抵伏龙泉西北十五公里之大榆树附近。辽东方面,共军第十旅主力及七八九旅各一部,于十八日‘攻犯小荒沟、老茂岭(通化北)。其第八纵队一部,十七日窜至横道河子(桦甸以北三十公里)附近。”《东北共军蠢动》,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2月23日,第2版。 2月25日,《中央日报》登载了东北民主联军渡松花江的情况:“(一)共军吉林军区所属各团队及第一旅等部兵力,约两万余人,于廿二日由法特哈门及白旗屯等处,渡江‘侵掠黎树湾子一带,尚未与国军接触;(二)共军第六纵队两个师,十九廿两日,由大于屯、五顺楸等处渡江,廿二日向城子街(九台东北廿五公里)附近‘进犯;(三)共军第五六两师,廿日由三岔河、长春岭开至陶赖昭、五家站一带,廿一日渡江‘窜犯,刻已窜抵上台子(德惠北十公里)、四青咀子之线。”《松江右岸共军赶作防御工事》,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2月25日,第2版。 2月26日,《中央日报》称:“共军吉北军区及第一旅,于廿三日窜抵九台东北木石河附近”;“第十师主力及第三师等部经国军阻击,于廿一日已窜向靠山屯附近”;“第五师、第六师、独立第一师及三五九旅等部主力”大部2月23日“窜至德惠东南廿五公里大青咀子附近”。《渡松花江共军正予堵击》,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2月26日,第2版。 总结这些情况,《中央日报》2月28日称:“长春外围酝酿数日之战机,即将成熟。此可能为国军进驻东北以来最大规模之主力会战,或将在今夜或明晨揭开其序幕。”《东北共军主力仍趦趄中》,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2月28日,第2版。 蒋介石也称:东北民主联军自2月24日“发动大规模攻势,倾巢‘进犯长春”,“东北大战复起”。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8册,第655页。

杜聿明調集15个团的兵力解德惠之围,并企图寻找东北民主联军主力决战。莫文骅:《四保临江战役》,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27页。 《中央日报》3月4日报道了这次战事:国民党军“诱敌深入予以痛击计,除留置少数兵力于松花江北岸桥头堡及德惠外,主力逐次退却”,东北民主联军于2月27日抵达“朱沙子、万宝山、小仓隆之线”。驻守松花江北岸桥头堡的国民党军队自2月21日“起被共军廿倍以上之兵力昼夜猛攻,仍能沉着应战”;德惠守军两个团自2月23日“起被共军主力六个师附战车廿一辆、大小火炮百余门,猛烈攻击,国军以一当百,反复冲杀”。国民党军主力“自长春以北地区,于廿八日集结完毕,按照预定计划,以雷霆万钧之势骤予反击,势如破竹,共军伤亡遍野,争相北窜,遗弃军实无算,国军先头部队昨晨进抵德惠,该城之围即解,主力正向北追击,中共军准备半年余之东北攻势,至此已告粉碎无遗”。《东北国军大捷,解德惠围战果赫赫》,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4日,第2版。

杜聿明鼓吹其部署和“战绩”。他声称:毛泽东极为重视第三次临江作战,在东北民主联军渡江前“由陕北飞来东北,亲自主持”,林彪“曾在哈尔滨召集军事会议”,动员前所未有的20万之众“各路‘进犯”。《杜聿明发表广播》,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9日,第2版。 东北民主联军“原拟以两翼包围方法”,“由长哈线正面,超越德惠”攻打“长洮线之农安及吉长线之九台”,“袭取长春”。国民党军“诱敌深入”,放弃农安、九台。东北民主联军“因两翼扑空,乃增强正面,阻止国军之增援,并回师围攻德惠,企图扫清其背后之威胁,再全力攻击长春”;《扫荡共军廿万,松花江南敉平》,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5日,第2版。 同时,辽南、辽西的东北民主联军“亦发动攻势,声援长春会战”。杜聿明进而宣称,早已料到东北民主联军的部署,“故自二月廿一日共军大部渡江以后,国军即照预定计划逐步实施,集中军力,缩短战线……严阵而待”。德惠守军一面“与共军主力血战十日”,使“共军攻势顿挫”;“吉长两地机动部队”一面“分路出击”,“解德惠及桥头堡阵地之围,共军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杜聿明发表广播》,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9日,第2版。

由此看来,此次针对国民党军对临江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以“北满”部队渡过松花江包围德惠、袭取长春为中心进行作战,“南满”“北满”的部队紧密配合,改变了敌我进攻的态势。对国民党军来说,失去德惠,长春就会被围,因而不得不调回进攻临江的主力来抵抗“北满”部队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实现了保卫临江的目的,乃撤去对德惠的包围。王铁汉声称,“由于德惠之解围,使永吉、长春两个战略据点趋于稳定,稍安一时”。沈云龙:《王铁汉先生访问纪录》,第90页。 杜聿明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其战略上的胜利,声称“此次会战异常凶猛,而我则终能击溃共军,在军事上打破其攻坚之企图;在政治上打倒其武力割据之野心;同时击破其国际间宣传之阴谋”。《杜聿明发表广播》,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9日,第2版。 蒋介石认为东北民主联军此次作战是从全国战局出发,声称中国共产党“对和谈敢深闭固拒者,即在其视偷袭长春为有把握之一着也。兹共军既围攻十日之久,死伤惨重,而迄无所获”。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2页。 事实上,国民党军“疲于奔命,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东北民主联军打垮国民党军5个师,“毙伤俘敌近万人”,“收复金川、辉南、柳河,桓仁、辑安五座县城”,打退了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三次进攻。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5页。

综上来看,国民党军在1947年1月下旬至2月下旬连续两次发动对临江的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在正面战场采取运动战的战术,包围歼灭国民党军一部,两次共歼灭四千余人;在敌后采取游击战争,使国民党军首尾不顾而全线败退。针对国民党军的第三次进攻部署,东北民主联军一方面进行临江保卫战,一方面渡过松花江以包围德惠、袭取长春为中心进行作战,迫使国民党军回援而改变了敌我进攻态势,歼灭、俘虏国民党军近万人。兵向长春,是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后的第一次主动发起的进攻,说明敌我态势开始转变。

四、第四次临江保卫战:由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

按国民党军所说,第三次临江之战于1947年3月3日结束,实际并未结束,作战中心转到农安。陈明仁3月9日记载:第87师“到达农安,一部位置于哈拉海城子,晚向兴隆镇南移”,第88师“仍在靠山屯附近作战,唯左右两侧均有‘匪主力增加(各一师)”。陈明仁与杜聿明、孙立人协商“以后撤为宜,诱敌至预定地点而夹攻之”,令第88师“除以一营留置靠山屯外,余撤至东、西闵家屯交线。不料该师处置不当,于撤退时竟遭‘匪之袭击,而蒙受损失”。陈明仁与孙立人和新1军参谋长史说“商谈今晚与明日之行动而决定之:留置靠山屯之李书田加强营已被包围,88D向靠山屯攻击,新一军一部向靠山屯东北侧击,期解李营之围。并调87师由农安向万金塔之‘匪攻击”。

陈明仁著,胡博、陈湘生校注:《陈明仁日记》,第392-393页。

陈明仁进占农安后,东北民主联军包围靠山屯,陈明仁从农安派出部队解围。国民党军“八十七师攻击拉拉屯、七八家子、欢喜岭等处,战斗甚激”。东北民主联军“不断增援,希图包围”第87师并歼灭靠山屯守军。第87师“渐由攻击变成防御”。杜聿明“抵德惠,很坚决地调整部署”,令陈明仁“于本晚即向农安转进”。陈明仁“下达命令,电饬照计划行动,于十一日开始撤退:行李汽车等于九时开始,军直属部队于十时开始”。

陈明仁著,胡博、陈湘生校注:《陈明仁日记》,第393页。

第71军在撤退时遭到东北民主联军的打击。陈明仁3月12日记载:“早二时抵农安……六时接长官部电话,谓郭家屯方面于三时许即已发生战争,大部行李辎重均被劫,部队中伏,正激战中。旋据87D山炮连一排长报告,谓昨夜十时左右,通过拉拉屯时,即中伏,山炮营(该师先头部队)损失颇重等语。又据派赴该师联络之汽车回报,在好来宝营子遇‘匪。”第88师师长韩增栋、副师长黄文徽、参谋长周先觉逃到农安后,报告称“88D被围被袭情形,至是已确知部队失利。‘匪系由南而北,一、二、三师由大房身经德惠东南窜来者,非掩护不确实之过。午后87部队陆续到达,88则只有零星逃归者,军部更少见”。

陈明仁著,胡博、陈湘生校注:《陈明仁日记》,第393-394页。

东北民主联军对农安发起进攻,陈明仁3月13日记载:“农安被围。部署城防赶筑工事。‘匪向城郊接近,并开始炮战,午后三时许已被合围。晚间不断发生战斗,终宵未安眠。已发现之‘匪军为一、二、三、四、五、六,六个师及第四支队”,副师长辛菕率领的军直属部队“凶多吉少”。第88师第263、第264“两团及直属部队全数损失”,团长蓝松岩、雷乃电“下落不明”。

陈明仁著,胡博、陈湘生校注: 《陈明仁日记》,第394页。 蓝松岩、雷乃电和辛菕皆被击毙,两个团被歼灭。陈明仁却向蒋介石报告“率部驰援长春,暨在农安各地击破共军”之“捷报”:“二月二十六日,由四平街率八十七、八十八两师驰援长春。在农安各地击溃残敌后,三月八日,敌又增援反扑。在农安据守十二日,击破敌之攻击,与长春援军配合反攻,计毙敌万余,俘敌亦多。”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25、125-126页。 蒋介石回电“慰勉”。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25页。

由此看来,东北民主联军在德惠、农安一线作战。《中央日报》声称东北民主联军又渡过松花江,先后发现其“十个师及一个独立旅之番号,另附炮兵约三团之众,其主力当在农安西北互东南之线,对农安呈三面包围态势”,“长春外围大规模会战,又在酝酿中”。《松花江南局势紧张》,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15日,第2版。 杜聿明进一步称:东北民主联军“已于十日开始行动,计第一纵队指挥第一、二、三、三个师由五棵树附近渡江,向岔路口、大房身之间‘窜犯。第三纵队指挥第四、五、六、三个师由五家站渡江向靠山屯东西地区‘窜犯。第六纵队指挥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师,由正面沿哈长路向马家子达家沟车站等处‘进犯,以威胁德惠。又舒兰附近亦有共军万余,有‘进犯乌拉街之趋势”,“自榆树、秀水甸子一带,窜至松花江南岸共军,其主力正集结于九台东北之城子街、沐石河一带,有再‘犯吉长路趋势”。他强调:“东北大战,已再度爆发。”《窥德惠共军溃败》,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13日,第2版。

关于作战情况,“中央社长春十五日电”称:“长春外围国军,于抗阻共军一度之猛烈攻击后,现已迅速转守为攻。共军之攻击,始于十四日下午三时,其目标为距长春六十二公里之农安,攻势来自农安北东南三面,双方对战连续达六小时之久。同时,德惠外围共军,亦曾作牵制性之攻击,惟来势甚为微弱,迄今晨七时,农安德惠两地国军已开始反击,长洮线东南端之国军生力部队,亦迅速分向农安南面及东面挺进”,东面、南面之国民党军也向农安反包围,同守军反击东北民主联军。《松南国军反击,围歼农安附近共军》,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16日,第2版。 3月16日,“中央社”电称:“林彪所发动之第四次攻势,现已完全溃败。自十三日晚起迄今早七时被围六十小时之农安城”解围,此为杜聿明“亲临指挥攻击之结果”。《松南国军再告捷,农安解围共军总崩溃》,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17日,第2版。 陈明仁对记者称:东北民主联军以“八师二旅等十二单位之众”,采取“围农安,打击援军”的战术,“于十三日完成包围农安”,国民党“援军迅速到达”解农安围。《松南林彪尖锐损伤两万》,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19日,第2版。 蒋介石3月16日也“得报东北农安解围”的消息。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00页。

依此来看,东北民主联军以主力包围农安,国民党军竭力解围。事实上,东北民主联军在调动国民党军,蒋介石意识到此点后,于3月17日手谕熊式辉、杜聿明:“第二次‘匪部反攻长春,其意在演成拉锯战,使我官兵疲劳,而彼乃得乘机伺隙以袭长春,故第三次第四次之反攻,亦将继续而来,因之我军对长春据点之固守,必须指定部队,使之专守长春核心工事,切勿如过去市内防务之空虚,不仅长春,即沈阳亦应如此,兹决定在已成立之保安团中,长春与沈阳各调四个至六个团,专供防守市区核心之用。”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36-437页。 杜聿明电令陈明仁3月20日前撤至长春。在杜聿明设法解农安围时,临江方面的东北民主联军“采取‘北打南拉的战术,乘机向梅河口、海龙、新宾、柳河等重要据点全面进攻,截断通化与沈阳之交通线;并以主力包围通化之第一九五师”。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9頁。 3月22日,蒋介石感叹:“东北农安解围,小松花江之敌亦被击退,唯辑安失陷,通化告急,东北军事局势仍未安定也。”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36页。

杜聿明部署郑洞国指挥新6军、第13军主力解通化之围。郑洞国企图集中兵力首先击破“南满”,“以新编第六军沿公路前进,第十三军之第八十九师在公路左侧山区前进”,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9页。 内外夹击包围通化的东北民主联军。3月26日,国民党军14个师10万之众向临江大规模进攻,企图“以营盘至通化这条公路为枢纽,举行250公里宽的正面进攻,占领通化两侧地区,尔后兵分四路直取临江”。莫文骅:《四保临江战役》,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128页。 3月28日,杜聿明以7个师“摆开一个宽大的正面”,向临江发动第四次进攻:“二○七师、十四师的四十一团和二十五师的七十五团由清河城子村、双山子、宽甸向桓仁进攻;新二十二师及二师的六团由新宾向通化攻击;刚从热河调来的八十九师和五十四师的一六二团由旺清、新宾向三源浦攻击;暂二十师由英额门向安口镇攻击;一八四师、一八二师、暂二十一师由梅河口、海龙一线南犯。”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5页。 《中央日报》3月27日宣称:“共军以六万兵力围攻通化达七日之久”,守军军长陈林达出其不意“全部出击”东北民主联军,“通化之围遂解”。《安东通化城已告解围》,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3月27日,第2版。 杜聿明报告通化解围,蒋介石曰:“我一九五师固守通化,浴血苦战旬日,竟将五倍以上之敌击溃,卒能解围致胜,且予共军以致命打击,捷报频传。”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185-186页。

对此,南满分局和辽东军区认为:“目前南满的敌情是严重的,今后更严重。但是敌兵虽多,目前其主力只二十二师两个团及十三军四个团。其他各师或则不强或已残缺。我只要再给二十二师及八十九师以相当歼灭,则渐次粉碎敌进攻是可能的。”因此一面决定“集中两纵五个主力师打运动战”,一面决定“北满”部队不必“加兵南来”,而“在长春西北死打硬仗”,“派一个主力师到东满加强桦甸方向”,并保持“南满”“与东满交通,必要时可转到南满”。《肖劲光、陈云、肖华、程世才复林彪、彭真、高岗电》(1947年3月31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50-51页。 3月31日,辽东军区发布作战指示,指出从安东失守到现在“南满”“坚决粉碎了敌人三次进攻长白山的计划,歼灭了敌人两个师以上的兵力,生俘万余,收复了五个县城”,“今后只要歼灭一两个师,南满形势即可发生基本变化”。《肖劲光、陈云、肖华、程世才、罗舜初、吴克华、莫文骅、唐凯致各兵团首长并报林彪、彭真、高岗电》(1947年3月31日),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52-53页。 依据这一指示,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七、八、十共三个师,打红石砬子的敌人主攻部队八十九师”,于4月3日将第89师和第54师第162团共7200余人歼灭在柳河南,打破了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四次进攻。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6-167页。

从上述来看,东北民主联军在第三次临江保卫战结束后不久即已对国民党军采取进攻态势,包围攻打农安、通化这样的战略中心县城,威胁长春。国民党军虽然对临江发起第四次进攻,但也转变为解围式的进攻,其主攻部队一个师和一个团被歼灭。新华社指出:“此次南满民主联军在柳河南战役中,在10小时内歼灭美械嫡系一个师和一个团,并击溃一个师,粉碎了蒋介石、杜聿明第四次进犯,创造了我东北解放军民爱国自卫战争的光辉战例。”柳河南战役,“对于加速东北蒋军之被动和发展我之主动富有重大意义”。《中共辽东分局、辽东军区致函祝贺红石镇地区歼敌之重大胜利》(1947年4月),赵凤森、郝钟文主编:《四保临江》,第76页。

对国民党军来说,经过第四次对临江的进攻,其态势已由进攻转为防守。熊式辉报告蒋介石:“计通化三次、长春三次拉锯战役,我军损失共计达二十七个营。”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37页。 杜聿明要求调两个军增援东北,但蒋介石却无兵可调。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79页。 国民党军将五大主力师中的两个师新6军第22师和新1军第30师投入东北战场。董文琦声称:自四平之战后“停战不到半年”,东北民主联军“已扩充至二十五、六万人”。如果杜聿明整补军队并“整补一年来作战之损耗,当仍可与共军维持一个相当之局面”,然而他“反于三十五年十一月至三十六年二月,不顾冰天雪地之气候障碍,调派大军扫荡东边道地区”,“损失竟达三万余人,占当时东北国军实力十分之一以上”,此后“国军锐气顿挫,军力失去优势,遂无机动攻击之能力,乃造成共军后来六次进攻之有利机会”。张玉法、沈松侨:《董文琦先生访问纪录》,第128-129页。

从1946年12月中旬到1947年4月3日,“东北民主联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四万人,收复城镇十一座,坚持了南满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了北满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迫使其由攻势转为守势,为东北民主联军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080页。萧劲光回忆说,共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参见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7页。 萧劲光指出:“一保临江,是由于我四纵队挺进敌后,实行外线出击,变被动为主动;二保临江,是由于我先将敌之孤立、暴露的侧翼打掉,转而实行机动作战,给敌以歼灭性的打击;三保临江,是由于先歼侧翼通沟之敌,减少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力量打击了敌主力部队;四保临江,则是采取迂回包围,选择敌之主攻部队打,将其全歼,打破敌人进攻计划。”“‘四保临江是关系东北战场全局的关键。这一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巩固和扩大了南满根据地,迫使东北敌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而我军则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是一个战略转折點。不仅很快地迎来了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7页。

五、1947年之夏季攻势:东北战场易势

粉碎国民党军对临江的第四次进攻后,“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返回松花江北岸。蒋介石4月6日对此写道:东北民主联军3万人渡过松花江,以“江冻即解”而返回北岸,“此心始安也”。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256页。 林彪4月8日向中共中央提出“以主力出南满的战略计划”。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82页。 4月23日,东北民主联军号召:“全军高度集中兵力,坚决放手打击敌人,实行连续攻势作战和规模日益扩大的歼灭战,以根本改变东北战局。”萧劲光:《萧劲光回忆录》,第167页。 《中央日报》5月8日声称“东北共军有再度蠢动模样,其企图显系对四平街长春中间地区为‘攻犯目标,其第八、九、十、十一、獨二、独三等师及新成立之两个纵队(辖六个旅)。及李红光支队等,共约六万人,已集结于辉南以南地区。此外吕正操之第一纵队(辖一、二、三师),第二纵队(辖四、五、六师)另两个师及周保忠部万余,共九万余,已集结于洮南及扶余大赉以西地区,与集结于辉南部队结成一对直线,向四平街以北中长路各要点作‘进犯之准备”。《吉林共军又图蠢动》,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8日,第2版。 国民党此一分析基本正确,林彪报告中共中央:“东北民主联军北满八个师八日开始渡松花江南下,十七日在长春西北之怀德将敌新一军一个团及一个保安团全歼,十八日又将增援怀德之敌两个师(缺一个团)歼灭,俘获甚众。预计十天后到达南满,依托南满根据地与山地作战。今后南满北满主力能密切配合,东北战争形势可望有较大开展。”《东北作战部署及关内战局》(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东北夏季攻势对全国战局发展意义重大。毛泽东5月20日回电林彪、高岗时指出:“你们以八个师南进,希望能于夏秋两季解决南满问题,争取于冬春两季向热河、冀东行动一时期,歼灭十三军、九十二军等部,发动群众,扩大军队……为将来夺取长春、北宁两路,长、沈、平、津四城必不可少之条件。”他指出“夺取两路四城必须准备的条件有三:你们已在北满建立了强大根据地,解决了第一个条件;现在正向南满作战,估计不要很久即可解决第二个条件,建立强大的南满根据地;第三步还要解决冀热辽地区的根据地问题”。他指出全国战局的转变即将到来:山东战场歼灭国民党军第74师后“再歼二三个师(军),即可转入全面反攻”。中原战场“现攻安阳,六月间可以十万人渡黄河向中原前进”。西北战场“对付胡宗南三十一个旅的进攻,两个月作战业将胡军锐气顿挫,再有几个月必能大量歼敌,开展局面”。华北战场“上月正太作战歼敌三万余”,“约下月中旬拟打津沧线”配合东北战场。他指出:“目前大部分地区已转入反攻作战。只待山东再打一二个胜仗,即可转入全面反攻。”《东北作战部署及关内战局》(1947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4卷,第242-243页。

华北战场配合东北战场。5月8日,毛泽东指示聂荣臻、萧克、罗瑞卿并告朱德、刘少奇电:“东北我军由北满出动主力八个师(每师约万人)入南满,向敌举行反攻,五、六、七月是重要关键,你们必须钳制关内敌军,不使东调,使东北取得胜利。”5月18日,罗瑞卿提出攻打天津至沧州一线,得到批准。于是,晋察冀的人民解放军6月12日“在津浦铁路北段之陈官屯至沧县间发动攻势,至十五日攻克青县、沧县、永清等城镇,歼灭国民党军九千五百余人,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夏季攻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88页。

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对国民党军发起攻势作战。《中央日报》5月14日宣称“酝酿已久东北共军之夏季攻势,日来已完全暴露”,并详细报道东北民主联军的部署和华北战场的配合:“(一)其第一二两纵队及番号未经判明之部队约十个师共约九万余人,于大赉扶余分股南窜,其主力先头部队已渡江到达农安以北王府及伏龙泉长岭口附近地区,七日分三路南‘犯,第一路先头部队二千余,于十一日午窜抵农安北卅五公里高家店附近;其第二路为第四师,十一日午窜抵农安北十二公里兴隆镇附近;其第三路先头部队千余,十一日午窜抵农安西北十二公里前四马架,旋经国军逐退。伏龙泉附近,共军田松部三千余,十一日窜抵农安西廿八公里太平山附近,此外有二个师,十二日晨由太官店深井子(扶余南四十五公里)向伏龙泉方面窜扰,一个师由大赉向扶余方面输送中。(二)永吉方面为共军第六纵队及其吉北军区共约五万余,刻已向永吉外围‘进犯,老爷岭、乌拉街及江密峰以北均有激战。(三)辽东方面共军第三纵队及第四纵队主力及第二师李红光支队等,共约六万余,刻已集结于柳河口附近,连日向海龙、梅河口外围据点‘攻犯。(四)察热边境共军约三万,为策应上述地区之战斗,亦开始向东窜扰,其一部已窜抵大阁、丰宁、围场间之南家屯一带地区。(五)旅大方面共军约六个旅,均积极向普兰店东南地区集结。(六)辽冀边境亦有共军二万余,企图向山海关方面袭扰。”《中央日报》认为,东北民主联军“似在东北发动一大规模之攻势,与关内共军相互策应”。《东北共军开始蠢动,农安城郊正相持中》,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14日,第2版。

关于东北民主联军对长春、吉林一线地区的攻势,《中央日报》进行了报道:从5月13日至15日晨,猛攻怀德县城东部及西郊;包围吉林的乌拉街,攻打王麻子沟、黄家咀子、大茶棚、大屯及泡子沿地区;撤去对农安的包围,从农安之北20华里的兴隆城转到拉拉屯及八家岩;对德惠的进攻,由高家店、刘家屯转到德惠西南的三道沟。《吉长地区平静》,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17日,第2版。 对这一切,《中央日报》声称“东北的共军没有威胁全局的实力,目前采取的策略是以游击战分散国军的注意力,并没有大举攻城略地的可能”,《中共的军事颓势与政治攻势》,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23日,第2版。 却又认为“共军以重兵‘进犯公主岭后,其主力似盘踞于伙屯(长春南十九公里)、范家屯(长春南卅公里)、大岭镇(长春西二十三公里)之间,正在部署新动作”。《长春国军出击》,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23日,第4版。 东北民主联军攻势猛烈,蒋介石5月22日哀叹:“公主岭失陷,长吉外围告急,四平街、北戴河遭受攻击,而我第八十八与九十一两师且在公主岭全军覆没矣。”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544页。

《中央日报》则从5月24日到28日宣称“松北共军之第五次攻势自十二日开始”后“经国军奋勇反击,全线已濒崩溃”:国民党军坚守“与长春间交通隔断已达旬日之农安德惠两城”,“共军数次曾逼近距农安车站仅六百公尺地点,均被国军密集炮火击退”;“共军今春两次猛攻未克及遭惨重打击之德惠城,虽觉孤立,但共军迄未逼近城郊”。《吉林外围战事转缓,长春城防固若金汤》,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24日,第4版。 围攻吉林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国军出击”下“向东败溃”,“‘犯吉海路烟筒山共军”于5月25日“窜至吉林以南五十公里之双河镇附近,被国军迎头痛击”后“向东南败退”;“长春出击国军南下部队,于廿七日晨,挺进至孟家屯,即与共军遭遇,双方激战后,共军即向西南溃去”;截至5月27日午,“四平外围十公里附近之共军,共约二万余人,因连日遭受重创,攻势已受挫”。《吉林国军出击,共军向东溃退》,南京《中央日報》,1947年5月28日,第4版。

6月11日,《中央日报》载文进一步描述东北民主联军的攻势:“共军自四月下旬,即开始调动最尖锐之万毅所部第一纵队与刘震所部第二纵队,约五万之众,沿平齐线集结于扶余前郭旗王齐一带。此时吉东一带共军,并开始蠢动,首以小股佯攻乌拉街,掩护周保中、曹理怀所部两个纵队与七个团主力约六万人,集结于吉林江北之舒兰县境。至五月十日,吉长地区东西两端之战事爆发,西端长洮路上共军一面牵制农安国军,一面调动主力南下围攻怀德,猛扑中长路之公主岭,切断长沈交通,迂回四平西侧,南下围攻昌图开源。吉东共军攻陷乌拉街后,主力与吉林国军对峙于江北岸之新吉林龙潭山一带,而吉海路上之梅河口战事,已先后爆发。共军吴光华、曾克林第三四两纵队约四万之众,攻陷梅河口、朝阳镇后,沿吉海路北窜与国军对峙于吉林西南百华里之西阳附近。于是,东北战事乃波及辽宁、辽北及吉林三省。”《中央日报》分析东北民主联军之目的是:“(一)猛‘犯四平,切断辽吉联系,配合热河攻势,打通东北与晋北冀察之走廊。(二)以主力迂回沈阳,窜入辽南,造成夹击普兰店形式(势),与大连共军会合。(三)使用故技破坏交通,掠夺物资后由原路逃返。”阮祖铨:《松北共军即将演出悲剧》,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11日,第2版。

正是在这所谓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全线已濒崩溃”的形势下,国民党军也不得不转为全面守势。5月23日,熊式辉、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以自力支持”方案:“可能转移之兵力已尽数集结,但兵源与粮源(如安东、辽南诸镇)及以少数兵力足以扼制‘奸党军队流窜之咽喉地带(如普兰店者),得不放弃暂不放弃,期以少数次等部队及保安团队、自新支队等分别接防(如浑河南岸及赤峰等地),藉图保持,免骤张敌焰。目前我军兵力虽为劣势,而团队仍在赶练,果装备依期完成,两三月后,亦能不无小补。”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548-549页。 5月29日,熊式辉报告蒋介石“一周以来此间军事变化甚大”:第88师、第91师“只收容四五千人无甚战力,刻在昌图整理”。第184师“在梅河口孤军苦战,已全部壮烈牺牲”。现在东北总兵力为5个军即新1军、新6军、第52军、第60军、第71军,“犹须除去以前损失”及此次第88师、第91师、第184师及新1军之损失。他对蒋介石强调:“我军集结,因受‘匪牵制,行动甚迟缓。且所能集结沈阳附近之兵力,仍属劣势,不能构成反攻力量,退守沈阳城市,地形不佳,工事尚未达坚强程度,粮食在青黄不接之际,收购甚难,仅只足月余之用。若四周陷‘匪,后方交通不能保持,将形成孤岛……综合敌我情况,我军形势已至极危险之阶段。”熊式辉:《海桑集——熊式辉回忆录》,第444-445页。

熊式辉提出让白崇禧“立飞东北,指导战局”,蒋介石认为“此非余亲往东北解决,恐将贻误全局”。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591页。 5月30日,蒋介石飞往沈阳召见熊式辉、杜聿明、郑洞国等,“垂询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蒋主席昨飞抵沈阳》,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5月31日,第2版。 “对东北战局作全盘之检讨”。《主席自沈返京》,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1日,第2版。 5月31日,蒋介石决定采取“重点防御,收缩兵力,维持现状”的方针:郑洞国:《从大举进攻到重点防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辽沈战役亲历记——原国民党军将领的回忆》,第580页。 (1)“四平街为长沈联络之唯一主要据点”,第71军陈明仁“沉着固守”;(2)“长春为我国生命线之第一道门户”,让潘裕昆军长、杨温、文小山、李鸿三师长“沉着固守”;(3)吉林省主席梁华盛、曾泽生守吉林;(4)孙渡总司令、杨容光副司令、陈铁副司令、王世尊师长守朝阳。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595-598页。 蒋介石面谕熊式辉“对东北军政事宜,应全权处理,不得贻误大局”,要杜聿明“安心静摄”。高素兰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69册,第598-599页。 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嘱咐潘裕昆“坚守长春,相机出击”。《蒋主席电勉潘裕昆军长》,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2日,第4版。

被视为“东北战局重心之四平”,《援四平国军续进展,抵双庙子展开猛攻》,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29日,第2版。 是东北战场易势的缩影。前面已指出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5月撤出四平,陈诚1947年7月7日的报告就此声称“国军于去年夏季四平街一役,击溃林彪主力后,已次第收复长春、永吉及辽宁、辽北、吉林三省”。《陈总长报告军事》,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7月8日,第2版。 如此,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态势达到顶峰。东北民主联军对四平发起攻势后,陈明仁称“四平自五月廿一日起,即陷于共军重围”,6月10日“共军再窥四平,集中十二个师、四个旅、一炮兵师之兵力,向我飞机场一带猛攻”,6月14日“集中炮火向市区及四周阵地轰击”,6月29日又猛烈攻击。《陈明仁谈四平之战》,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7月3日,第2版。 按此,东北民主联军根据夏季攻势的时间安排攻打四平后,陈诚称东北民主联军“于五月中旬,以二十万之‘匪众,向东北全面‘进犯。 其主力于五月十七日下怀德,分向长春及公主岭‘进犯;于五月二十三日陷老四平街,续向新四平街围攻”。东北民主联军暂时停止攻打四平后,陈诚称“我守军陈明仁部坚守达十九日,协同我长春、铁岭,南北两军之反攻,南兵团先后克开源昌图,北兵团克公主岭……南兵团于三十日与四平街守军会师”。《陈总长报告军事》,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7月8日,第2版。 《中央日报》认为,这标志“东北战局已趋稳定”,《援四平国军续进展,抵双庙子展开猛攻》,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29日,第2版。 并称国民党军“牺牲若干较小据点,而向共军索取最大代价”,“固守长春吉林四平等大据点之国军,正注视四周共军动态,待机出击”。阮祖铨:《松北共军即将演出悲剧》,南京《中央日报》,1947年6月11日,第2版。 事实上,国民党军不得不放弃“若干较小据点”,而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吉林、四平等几个较大城市。

经过5月13日至7月1日的夏季攻势作战,东北民主联军歼灭国民党军82 000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卷,第188页。 东北战场易势,是全国战局易势的缩影。7月10日,毛泽东向林彪、高岗等人发出第一年作战总结及今后计划的指示。他指出全国战局的态势已经发生转变,第一年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5个旅,全国战场“除山东外,一切区域均已将敌战略进攻停止,并已转入我军之进攻”,东北战场“早已采取攻势”;人民解放军拥有正规部队112个旅,“东北、山东两炮纵,东北、晋绥四个骑旅不在内”。他指示,在第二年作战中“应争取歼敌一百个正规旅及大量杂部,使敌由数量上的优势变为劣势,我则变为优势”,“山东、太行两区力求占领长江以北;西北方面力求占领甘宁大部;北线我军力求占领中长、北宁、平承、平石、平绥、同蒲各路之大部及路上除平津沈以外各城,孤立平津沈,如能占领沈阳则更好;其中极重要的是占领平绥路,打通东北与华北联系,使华北、西北我军获得军火接济”。按此计划,东北军队“休整一个月至两个月”后“约于八九月间发动新攻势,以四个月至六个月时间占领中长、北宁两路之大部,相机夺取长春、四平、辽阳、锦州等城”。在完成这些任务后,东北军队在第三年作战“除留必要兵力攻击平津沈及其他第二年尚未占领之城市,并守备本地外,即可以相当数量之兵力加入西北及長江以南作战”。《毛泽东关于第一年作战总结及今后计划给林彪等的指示》(1947年7月10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75-477页。

总之,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是东北战场敌我态势转变之关键时期。在东北民主联军撤出四平和国民党军进一步占领“南满”许多地方以后,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态势达到顶点。新开岭战役终结了这一态势,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要进而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在第一次临江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和“南满”部队相互配合,开展了辑安反击战,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继续开展反击战可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在第二次临江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的方针,进一步改变了敌我态势。在第三次临江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以包围德惠、袭取长春为中心的作战,改变了敌我进攻态势。自此,东北民主联军开展了进攻态势,包围、攻打战略中心县城,威胁长春,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局面。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完全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四平、吉林等几个比较大的城市里被动挨打,东北民主联军取得完全胜利已成定局。

责任编辑:吴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