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认知对抗的思考

2023-06-09 01:37
军事文摘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信息

王 慧

在春秋时期,鲁国著名工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器械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得知消息后,前往楚国劝说楚王。见楚王后,墨子通过打比方让楚王觉得攻打宋国不妥,最后放弃攻打宋国。在这个故事中,墨子利用“知类”法劝降,通过改变对手的认知进而影响其决策和行动,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也是早期认知对抗的雏形。

自有战争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一直是战争指挥者的最高追求。认知对抗通过影响塑造对手思维、心理、信念、意志,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其决策、行动,从而达到占据认知主动、制胜作战对手的目的,其实质是通过各种策略最终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认知对抗的关键是“认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的认知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抽象、描述,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构建出一个和人类认知空间相平行的新系统,它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帮助人们推理、判断、预测,提供决策依据,为认知对抗“赋能”。GPT作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大规模训练语料库,生成自然流畅的语句和段落,为认知对抗提供了技术支撑,认知对抗将成为未来战争“全胜”之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时代探索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文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意思是最高明的军事策略是用谋略取胜,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再次是通过战争手段解决问题,最后是攻城掠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损失和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智慧和文明。简单的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指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取得胜利,是历史上战争策略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种策略也在不断进化和探索。

在冷兵器时代以前,主要是从物理域的角度去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这种探索主要体现在态势上。也就是说,在战争中,如果一方形成了一种态势上的优势,便可以通过谈判等手段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比如,在战国时期,秦国击败其他六国后,张仪游说各国的君主与秦国结为盟友,共同对付其他的国家,从而扩大了秦国的领土和实力,利用和平的手段使得秦国在战国时期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存在从“物理域”角度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比如2008年的俄格战争中,俄罗斯在攻下格鲁吉亚东西交通动脉哥里后,基本形成了态势的优势,从而最终迫使对方选择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军提出“OODA”(观察-判断-决策-行动)理论,信息战打响,各国开始从信息域探索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信息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信息为主要战略资源,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快速获取信息为优势,讲究“以快打慢”。另一种是利用假信息迷惑对手,让对手做出错误决策,这种形式主要依靠技术优势。例如,美军“舒特”项目的攻击手段是一种通过无线方式进入对手信息网络,瘫痪对手防空体系的武器系统,作战效益巨大。

张仪通过游说各国君王,扩大了秦国的领土

2017年9月,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首次在军事上提出了认知战的概念,战争的形态正向认知战方向转变,标志着认知战开始进入美军理论体系,成为其新一轮作战概念创新的思想内核。世界各国也开始从认知域探索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认知域的探索有时与物理域、信息域相结合,有时不与物理域、信息域相结合。例如,2019年美军提出的“决策中心战”,其目的是通过保持己方决策优势,同时使对手处于决策劣势,表明即使拥有信息,如果不能正确决策,也将失去作战优势。再如,在美国领导人大选中,拜登在与特朗普竞争时,利用Nature等极具影响力的期刊发文抨击特朗普、支持自己,从而在这场大选中“不战而屈人之兵”。2016年以来,美国对“伊斯兰国”(ISIS)实施代号为“发光交响乐”的网络作战行动,行动的方法是通过降低ISIS的网络速度、中断网络连接、制造电脑程序故障等手段,隐蔽而持续地扰乱ISIS成员日常行动,使其产生混乱、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以此来打击他们的士气,最终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当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正在从物理域、信息域向认知域转变,认知域贯穿于整个过程,无时无处无地不存在,作战对象包括参战人员,也包括平民和战争潜在目标等。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领域的对抗成为未来战争的终极之域。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OpenAI推出的GPT-4大型多模态模型可以接受图像和文本输入,具有强大的识图能力,能够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这种技术能够大幅提升战场上的人机交互能力,加快信息处理速度,将成为认知对抗领域的重要依托。

智能化时代认知对抗的新趋势

认识叙事权的争夺更加激烈。叙事是指用语言、图像、音频等手段来描述故事、事件、经历或情境的过程。叙事战是指以语言为武器,以占据世界军事话语主导权为目标而展开的军事理论创新和竞争。从目标上可分为进攻性叙事、防御性叙事和威慑性叙事等,按手段可分为作战概念叙事、军事理论叙事、军事话语叙事、军事话术叙事等。把握叙事主导权,是赢得认知战的前提和基础,把握了叙事主导权,也就把握了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领导权,进而获得军事话语主导权。

叙事战的终极目标是夺取认知领域的话语权和制脑权。智能化时代,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谁能够掌握叙事权,谁就能在这个时代赢得更多机遇,叙事权的争夺也将变得更加激烈。GPT-4作为目前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之一,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构造名词可对已有概念做出新表述,模糊人们对原有概念的理解,形成话语压制。GPT-4的训练数据包括英文、日文等24种语言,在使用中可以将别国媒体中一些过激言论翻译成外文,向国外受众传递带有明显诱导倾向的信息,通过夸大和歪曲事实,抹黑和污蔑别国人,破坏别国的国际形象。除此之外,GPT-4还可以通过高调宣传、美化包装、片面解读、选择性运用政策法规等手段,彰显自身行动的“正义性”和“合法化”,从而打着“伸张正义”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旗号争取人心,谋取自身利益。

美空军前参谋长大卫·古德芬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认知对抗的主要手段。人工智能(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包括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逻辑正全方位地发生变革,信息对思维意识的影响更加深刻和全面,信息传播机制的不断演进将从多方面体系化重塑认知对抗,从而推动认知域作战发生根本性变革。日前,以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打开了人类通向未来世界的认知之门,也为一些国家向别国及其人群实施认知渗透提供了利器,人工智能技术也逐渐成为认知对抗的主要手段。

以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AI支持多国语言,经过预训练可以预测或自动生成文本。GPT-4可以接受任何文本和图像提示,并允许用户指定任何视觉或语言任务,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创造新的内容,能够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可以写文章、写代码、翻译、绘画、制作视频,从而为认知对抗提供依据。首先,GPT-4可以提升认知速度。GPT-4以AI为核心支撑,以高性能算法为武器,具备强大的智能运行速度,可以高效、快速、准确地回答用户问题,提升认知速度。其次,GPT-4可以提供预测未来的工具。GPT-4能够基于强大的数据支撑、算法和生成发展规律,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并提供决策参考系,帮助做出极具针对性的决策和行动方案,有效完成任务。再次,GPT-4可以构塑认知偏向。GPT-4能够操纵其生成有预设政治立场的答案,从而使对手意识形态受到倾向性影响,甚至能够以政治双标进行导向鲜明的洗脑,从而构塑认知偏向。例如,在领导人大选中,利用GPT-4可以传播自动内容的标签或网页,在社交媒体上传播错误信息和虚假新闻,潜入竞争者的支持者中,影响选民的政治情绪;或者训练GPT-4生成逼真的深度伪造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制造公众支持的假象,扭曲政治情绪。

脑科学的发展将促使认知对抗从心理干预转向生理控制。认知对抗通过利用虚假信息、宣传和信息超载来混淆敌人,利用认知弱点攻击人类的大脑。认知战的本质是以大脑为物质基础的思维意识攻防作战,其重点是在认知领域,也就是大脑对信息的作用。脑科学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随着脑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认知对抗提供技术手段。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脑”研究,如美国“脑”计划自2014年启动,经过近10年发展,由以美卫生研究院(NIH)为核心构建自上而下的多层次组织管理网络,资助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瞩目成就。2013年,欧盟启动了为期 10 年的人脑计划,2015年,转攻认知神经科学和仿脑计算,并成功举办第10至12届欧洲神经科学学会欧盟神经科学大会。2014 年,日本正式启动人脑计划,研究对象从狨猴大脑拓展到人类大脑,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人脑科学技术等。

发光交响乐网络作战行动通过网络故障等手段扰乱ISIS成员的日常行动

GPT-4的发展可以有效加快人脑科学技术发展进程,通过自动化、自主和AI来“杠杆化”或改善人机协作或决策能力,促使认知对抗从心理干预转向生理控制。如GPT-4与神经成像、多模态传感器和信号解码等神经科学技术的结合,可以提供实时评估人类认知状态(如压力、情绪和疲劳)的手段,从而对未来行动期间的状态进行监测,并通过决策辅助工具更快、更准确、更可靠地增强人机协作。例如,通过发射高频电磁波扰乱敌方士兵的精神状态,通过GPT-4进行监测,实时干预,使敌方士兵不战而降。另外,GPT-4作用于脑机接口,通过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功能核磁共振技术,实时解读大脑神经元活动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解析和阅读人脑思维活动,从而高效获取对手特别是决策指挥层的核心机密,并通过GPT-4进行快速解码,从而提升情报获取的能力。例如,训练GPT-4研发一款可阅读士兵脑电脑的“读心头盔”,士兵无需开口说话就能“阅读”对方的脑部活动。这些新锐技术开辟了军事化运用的光明前景,为现代认知作战提供了能够读心阅脑的透视镜。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GPT-4通过以假乱真的智能声像合成,身临其境的虚拟现实(VR)技术,再结合控脑技术直接欺诈干扰迷惑敌人,将认知欺骗提至新高度。例如,在实际战斗中,模仿敌方指挥官下达“放弃抵抗”“立即撤退”等信号,使敌方放弃战斗。

智能化时代开展认知对抗的几点建议

掌控信息传播媒介,保持信息传播优势。信息传播媒介是指用于传播信息的各种渠道和平台,包括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两个方面。传统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信息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通道,传递出的信息受其背后掌控者的三观和利益影响,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传递、汇集各种信息,影响着大众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随着GPT-4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普及,智能传播将进一步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主导性机制,未来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针对性更强、威力更大。在智能化时代开展认知对抗要掌控信息传播媒介,保持信息传播优势,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是信息源头把关,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要发布虚假、低俗、错误的信息,避免误导受众,产生不良后果。二是积极拓展信息传播渠道,比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兴直播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三是把握好信息发布的时间点,避免信息淹没在海量信息中,失去传播的最佳时机。四是提升信息发布者素养,信息发布者需要具备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对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提高受众对信息的信任度。五是监督信息传播过程,监测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确保信息传播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激化焦点问题,引发目标对象认知困惑。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激化焦点问题,引发目标对象认知困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挖掘问题核心。可以通过了解相关背景信息、调查研究等方式,挖掘出问题的本质和症结,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的推广工作。二是制定精准的推广策略。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社交网络传播、短视频制作等方式,寻找受众的痛点,进而引发他们的认知困惑。三是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可以采用文字报道、图片显示、视频宣传等多种手段,使传播形式多样化。通过不断变化的形式和内容,引发目标对象的认知困惑。四是建立互动机制。要有效激化焦点问题,需要建立互动机制。可以通过征集意见、开展网络投票、组织讨论等方式,建立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可以增加受众的参与度,引发更多的讨论和疑问。总而言之,要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有效激化焦点问题,引发目标对象认知困惑,需要深入了解问题本身和受众群体,制定相应的推广策略,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建立互动机制,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

围绕“该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塑造目标对象的认知观念。要围绕“该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塑造目标对象的认知观念,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一是传递明确的信息,可以通过简洁、清晰、具体的表述方式,把“该干什么”“怎么干”的信息传达给目标对象,以此引发他们对于问题的认知和关注。二是引发问题意识。可以通过讲述实际案例、呈现数据、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发目标对象对于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这样可以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提出解决方案。可以通过探讨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组织专家论坛等方式,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引导目标对象选择最佳的方案。这样可以让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更深刻的认知。四是建立参与机制,让目标对象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征集意见、开展网络投票、组织讨论等方式,建立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这样可以让目标对象更深入地了解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之,要围绕“该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塑造目标对象的认知观念,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目标对象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引导目标对象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避免误导受众,产生不良后果。

GPT-4等人工智能技术使智能传播成为全球信息传播的主导性机制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