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下漫威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2023-06-09 22:16郑好莫旻荧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郑好 莫旻荧

【摘要】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漫威电影是美国好莱坞高概念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下,漫威系列能够在中国拥有超高的人气,在电影译入过程中,其简练、高度概括化的片名翻译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运用功能翻译理论,分析电影片名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漫威电影片名翻译的实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电影片名翻译;漫威电影;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34

基金項目:广西教育厅“千骨”计划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性多元语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20QGRW027)。

一、引言

电影作为一种商业性的艺术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以何种翻译理论指导翻译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电影片名中译的过程中,无论是出于片名的美学视角还是经济利益的考虑,都必须以能否让译入语国家的观众所接受为目的。片名翻译是由多媒介与多学科相融合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应用型翻译门类,属于影视翻译范畴。其中涉及戏剧与影视学、翻译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早在16世纪,费尔蒙·荷兰德就曾提到过翻译必须讲究风格,并为现实服务,以此来强调译作的实用性。电影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大众艺术,融合了商业性与艺术性。因此在传播翻译的过程中,也应以其具备的特性入手,使译名既优美又达意。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给片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即如何使影片片名的中译实现艺术性与商业性的最大化。本文基于功能翻译理论,主要以目的论为视角,分析该理论在漫威电影片名翻译中运用的成功之处。

二、功能翻译理论概要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在早期翻译活动中就已有体现。20世纪末,德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在专业的翻译实践当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以功能主义为观点的学派,从语言交流功能视角探讨翻译。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有卡塔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论、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在赖斯早期的著作中多以对等论为基础,但在实际的翻译过程当中,她发现有时是做不到对等的,而此时按文本的特征功能划分的视角便能提供更优的选择。因此,文本类型理论只有在翻译确定了何种程度的对等(即翻译目的),其划分才有意义。作为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将翻译视作一种行为,而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因此得出了“凡是翻译皆有目的”的结论。而赫尔兹-曼塔里则把翻译完全视作一种行为,把翻译解释为“为了完成某种目的复杂行为”,并且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即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诺德考虑多方因素,引入忠诚原则,提出功能加忠诚模式,试图回应功能翻译理论太过于自由的批判。诺德曾多次在专著中将目的论摆在首位,由此可见目的论在功能翻译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翻译目的论简述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德国功能派理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之一,其核心就是把翻译视作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并非只是单纯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此外诺德还将“功能”一词与“意图”区分开,强调“功能”是由接受者在已有的文化条件和自我需求下的期望共同决定的。在弗米尔的理论体系中,他认为翻译最终是要为目标受众或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且原文只不过是为了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存在,翻译目的论决定了文本翻译需要何种形式的对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地位要远远低于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

目的论的提出对西方翻译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不仅跳出了简单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的问题,还为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弗米尔将目的论翻译视作一种行为,一切行动都有功能指向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以目的作为衡量译文最终效果的准则,灵活地选取翻译策略。其次,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观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波斯盖特所提出的前瞻式翻译观,译者要始终立足于目标接受者和翻译委托人的角度,即目标文本产出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各种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策略选择,也不是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意图,而是源文本作为一个新的目标文本所拥有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根据纽马克的翻译分类法,翻译目的论属于交际翻译。无论是译者还是源文本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历史文化中,因此翻译就意味着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在文化比较当中,本民族的文化观念就成为理解外来文化的金钥匙。也就是说,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行为,译者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来翻译文本,而委托人需要考虑接受者的期待来对译者提出要求,同时接受者又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循环式翻译操控关系。(图1)

四、影响电影片名翻译的因素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门类,几乎能被各种来自不同民族和生活环境的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电影的片名往往是一部电影的高度概括,好的片名甚至能体现电影主题类型,引发观众的遐想,从而激发观看欲望。从商业实用性的角度来看,电影片名的功能与广告功能类似。谢红秀在《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影视翻译研究》一书中,将影视片名的功能归为四大类:信息功能、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商业功能。因此译者在翻译片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四大功能,既要做到言简意赅传递信息,还要使译名体现出影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具有审美欣赏性,最重要的是实现其商业价值,产生经济效益。

在研究影视翻译专著《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作者在调查之后发现我国影视译制存在着诸多困难。首先,理论方面薄弱,鲜有相关方面的专著;其次,国内影视译制官方机构少,网络字幕组翻译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对影视译制出台统一的规范。片名虽然与整个电影相比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观众初识电影的窗户。片名翻译不仅要受到商业利益驱使下灵活地利用翻译策略进行取舍,还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译名是否符合法规、是否涉及文化禁忌等。从整个流程来看,译者主体性的地位被极大地削弱,通常情况下,他们只拥有译名的建议权而不具有决定权。因此,译者在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翻译问题,应综合考虑以上的影响因素,根据受众和商业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五、漫威电影片名特点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西方电影片名简洁言实,重在传递信息。常常通过具体而明确的文字来表达其主题或与主题相关的地点、人物、内容等。(庞彦杰,2011)相反,在中国,以人名命名的电影大多都是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包括圣贤伟人、杰出的科学家、劳动模范等,如《孔子》《周恩来》《邓稼先》《雷锋》等。

个人英雄主义和超现实性是漫威电影的两大特色,在此基础上,漫威电影中大多以人名或能体现人物身份的词语作为电影的片名,并且带有鲜明独特的科幻主义色彩。如《奇异博士》(Doctor Strange)、《无敌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雷神》(Thor)、《蜘蛛侠》(Spider-Man)等,当中国观众面对这些并不熟悉的外国名字时,则很难“买账”。因此,译者巧妙地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神”,让这些国外英雄本土化,以此为基点,建构起独特的漫威宇宙,使观众理解并接受这一国外宇宙英雄体系。而在续集电影中,相比起简单地在片名后加数字2(vol:2)来表示第几部,漫威电影充分运用引号+副标题的形式来命名,不仅给人以新鲜感,为片名注入活力,更是为了满足同系列电影不同主题表达的需要。因此译者要根据本国文化惯例,对片名进行文化重构,向观众传达出影片的信息和意境。

六、功能翻译理论在漫威电影中的应用

传统翻译理论大部分着眼于归化与异化、功能对等还是形式对等等问题。而功能翻译理论则提出了一条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一切策略与方法的选择都取决于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按照赖斯的文本类型论,电影片名这一文本既具有传意的交际功能,又需要按照广告的语篇体裁特征进行翻译。因此,一部成功的电影片名应该具备合众性(即期待视野)和商业性的两个特点,这既是影片片名的特点也是目的。影片制作方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要求译制片名既要满足目标语文化中观众的期待视野又要符合历史文化背景积淀下受众的语言习惯,以便影片能够快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仅作为翻译者,也是源语文本的真正接受者,他需要按照观众在长期本民族文化的浸润下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来完成向观众传达影片信息的任务。译者对于文本的设想当然要从不同国别的观者的角度出发,形成可能与源语作者相异的文本。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翻译过程只能保证其目的的等效,而非文本的等值。译者所传递出来的是经过文化重构后的另一种形式的文本。因此根据翻译目的论,本文所讨论的翻译过程指涉及影片制作方、译者和目标受众群体,而原文作为信息提供者间接参与到这一过程中。

漫威电影脱产于漫威漫画公司旗下的系列漫画,创造出一大批以保护宇宙、保护地球为己任的超级英雄。自2008年漫威推出的第一部影片《钢铁侠》开始,直到《复仇者联盟4》的终结,漫威十多年的精心布局打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漫威电影宇宙,成就了一番商业电影神话。其中简洁传神的电影片名可谓是功不可没,本文拟从片名的文化重构、互文性两方面,结合翻译目的论进行简要分析。

(一)文化重构

由于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时直译或音译可能并不能够准确且恰当的传递出影片的信息。因此不得不进行文化重构,对原片名改译或另译,比如将Thor译为《雷神》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索尔(Thor)原为西方神话中负责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的神,手握着雷神之锤妙尔尼尔(Mjollnir),相传每当索尔巡视时,天空就会雷雨交加,因此,人们也将索尔称为“雷神”。而在电影中,主人公索尔与神话中的索尔人物设定大致相似,因此漫威公司将其电影命名为Thor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观众来说,如果直接音译为《索尔》难免陷入会文化休克的困境,对于这样一个西方天神的名字不明所以。因此译者巧妙地将索尔译为其俗称“雷神”,既能够让观众易于理解,又直观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

漫威电影的主角都是正义化身的超级英雄,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于这一類非凡人的正义英雄更倾向于称其为神或侠。如Iron Man译为钢铁侠而不是铁人,Spider-Man译为蜘蛛侠而非蜘蛛人。“侠”在汉族语境里,一般是指那些具有高强武艺,肯舍己助人的英雄好汉。将“侠、神”汉元素补偿到译名中,不仅准确地描述了所表现人物的特征,还给影片营造出一种先入为主的救世主形象,使影片译名更符合本土文化价值,具有感召力。

(二)命名的互文性

漫威作为系列电影,不仅在故事和人物上具有互文性,其翻译风格也具有互文性。电影片名的互文性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内容方面,漫威电影通过不同英雄在故事和人物上的串联性,构成了其特有的电影宇宙观。片中角色的人名和昵称都成为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从某种程度上说,观众已经认可了并转化为一种影迷文化,实现了语境的转化。在《黑寡妇》(Black Widow)中,译者没有选取特殊的翻译策略,对作品的片名进行艺术处理和加工。而是选择了直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内容与形式,实现了电影片名的商业功能对等。其主要原因是在影片推出前,娜塔莎作为漫威超级英雄中少数的女性英雄形象,其“黑寡妇”的代号已多次出现在漫威系列不同的电影中,观众对此也具有基础认知,鲜有理解障碍。其次是形式层面,从漫威推出的独立英雄电影的片名来看,每一部电影中看似闲笔的设置,其实都是在为最终《复仇者联盟》构建出整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埋下伏笔。如《蜘蛛侠》《美国队长》《雷神》《复仇者联盟》系列的续篇当中,都采取了“主标题:副标题”的命名方式,在形式上形成了独特的呼应。

七、结语

电影片名作为导视,犹如商标一般,是对电影从内容风格到主题类型的浓缩与概括。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漫威电影这类型的高概念商业片“达”“雅”原则优于“信”。片名不仅是一部电影包装宣传的一部分,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习惯。根据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片名翻译将电影的传播交际功能放在首位,发挥译文最大的商业性为目的,以文化重构为指导原则。相比起严格的对照翻译理论,将功能翻译理论应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使得译者有极大的自主性根据译入语文化、受众期待、审美和商业价值去对源语片名进行艺术再创造,以期实现影视作品的商业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汪碧君.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漫威系列电影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杨志华,刘欣雅,张逸闲,吴旻昊.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字幕翻译——以漫威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为例[J].作家天地,2021,(03):106-107.

[3]王京平,杨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克里斯蒂安娜·诺德采访录[J].德语人文研究,2021,9(01):43-46.

[4]庞彦杰.英汉电影片名差异的文化视角[J].电影文学,2011,(02):136-137.

[5]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56-60.

[6]王菁.漫威系列和国漫电影片名的翻译及文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20,4(03):23-23+27.

[7]尹亚辉.目的论视角下英语电影片名翻译方式分析[J].电影文学,2013,(16):154-155.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姜学龙,王谋清.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10]谢红秀.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影视翻译影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11](德)诺德.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张美芳,王克非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郑好,女,内蒙古乌海人,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文献翻译。

莫旻荧,女,广西梧州人,硕士,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视角下的宜兴特产翻译实践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西安高校简介翻译探究
从“目的论”三大法则谈外宣中古诗修辞的翻译
从目的论看环保公示语的汉英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化妆品广告翻译策略研究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翻译功能目的论视阈下的科技文本翻译——以认知无线电翻译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的影视剧字幕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