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2023-06-09 16:10闭芳妮
今古文创 2023年19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

闭芳妮

【摘要】 马克思从人的异化劳动出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和讨论,最终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统一的,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自然提供的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则形成了社会,人在社会中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便是实践,人通过实践又将其主观能动性反馈于自然,使其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在劳动异化之中,人却将自己置于自然之上,藐视自然,无限的开采自然,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在当今社会中,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不要丢失生态保护的思想,在建设中保护自然,保护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建立生态共同体,实现人类长期的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意识到,人和自然的和谐也是人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人与人关系和谐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思想;劳动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9-005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9.019

从人类诞生的一刻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相互关联的。人依靠着自然界提供的资源构建人类社会,依靠着自然来制造工具,但是在经济社会的日益发达中,人类似乎在自然面前迷失了自己,肆无忌惮地索取自然资源,将自然看作是可以不断压榨的奴隶,试图将自然永远踩在脚下。马克思在对人类社会异化进行剖析的同时,也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进行了分析。劳动异化限制了人的精神和身体自由,被资本家无限压榨的劳动者们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进而无限制的对自然索取。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最终平等的,自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而人类也应对自然饱含感恩之心,自然与人的共生就注定了人类对自然态度的友善。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

一、《手稿》中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统一

人定胜天?还是物主宰人?是在人类发展史中,对于人和自然关系之间不可避免的永恒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从人类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将自然奉为神明加以敬畏,还是将自然作为工具视为奴仆无限掠夺,都是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回答。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的关系并不应是崇拜的敬畏关系或是主宰的统治关系,实际上人离不开自然,自然也离不开人,人类需要自然提供的资源,而自然需要人类的实践做出变化。在现实中,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共生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马克思的思想涉及了诸多方面,在同一事物上,马克思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思考。在对人类劳动异化研究的同时,他也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对人和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本身就是统一共生的,人和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只是在人类不断进步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在向前进中逐渐的对自然产生了错误的看法和态度,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相对于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而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实现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使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①其中说明了自然与社会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基础,自然给予了人存在的理由和物质,而社会则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实现环境。而社会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外在表现,即人与人的交往活动形成了社会,人的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存在的原由。人在社会的平台上发展,而所需要发展的资源则来自于自然。自然创造了人,也给予了人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同时人在发展自我的实践过程中,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回馈与自然,因此自然产生了人,而人产生了社会,并且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获得自然的支持,同时社会的人将回归自然,在这一条关系链中,不难看出自然和社会是统一的,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供给者。

“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为必须与之处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②从这里不难看出,马克思强调,生命活动出现的那一刻起,自然就在发挥着她的养育功能,哪怕是人类的诞生,生命活动的维持都要依赖着自然提供的养分,自然的存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自然的消失同时也会带走生命的痕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生命的存在不单单只是自身肉体的存在,还包括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的存在,生命活动在两个身体的统一交互中才实现了生存的可能,才拥有生命跳动的基础。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一切的生产生活实践都需要依靠自然界才能展开。③因此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者,人的活动必须要依靠实践才能完成,同时自然和人之间的联系也需要靠实践才能搭建桥梁,人通过实践进行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转化,不仅是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人也需要从自然中获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统一关系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主宰的关系,人的实践要满足人自身的目的性,但在满足自身的目的同时,也应注入情感的考虑,对自然始终抱以感恩之心,人类能实现无限更替的可能来源于自然。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始终是统一的,和谐的共生关系。

二、人和自然的异化——劳动的异化

人与自然发生关系,要通过劳动实践。每个个体与自然界发生对象性活动时,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根源在于人的劳动异化,人的劳动异化使得人本质发生了异化,人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人对自然认识的错误性。人要发展自己,要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而实践活动就是实现人本质价值的体现,人通过实践活动来证明人自身的价值,在劳动中能获得提高自身的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资料,在一次次实践活动者积累中从量变向质变转化。但是私有制的不断发展,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在私有制中,人的劳动发生了异化,资本家手中所把握的财产或者生产资料,通过工人的劳动而分发给工人,这也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获得生产资料,是為了生存的基本手段。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而工人所要付出的劳动也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从体现自身的价值转变为麻木的、机械的,为了生存而存在的活动,同时也意味着在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人们向自然的索取也逐渐扩大,劳动不再使人自由,反而变成了资本家奴役劳动者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已的身体,同样是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人的本质同人像异化。”④人的本质的异化最终的结果便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偏离,自觉自由的实践劳动不再担任人的本质的象征的角色,劳动变成了仅仅为了避免死亡到来的手段,劳动对人自身对立起来,与此同时,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也被剥夺了身份,不再被视为人的部分而是工具,在劳动异化前提下,人与其自身、自然和人的本质相背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恶化。人劳动的异化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社会变成了畸形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关系发生的转变,也就使得人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人对自然不再是友善的和谐的相处,对自然不再是尊重,也不再将自然和人统一的看待起来,而是对自然是纯粹的索取和征服,毫无节制的利用和开采自然的资源,同时将自然看作是臣服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奴隶,自然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的,将自然与人类分开,孤立地看待自然和社会。马克思认为这种状态下的异化即人不仅与自然界相对立,而且与自身与他人也是相对立的,而解决异化的状态带来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所产生的畸形关系就必须以共产主义的方式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消除掉物化的对立关系,那么这就自然而然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⑤人的视野在异化的限制下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看法和认识,从而导致了对人生价值的错误倾向,在此基础上,人看待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也是错误的。

三、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的意义

如何正确地看待自然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然于人类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人应该怎样认识自然所扮演的正确角色?在后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人和自然的思考逐渐加深,在现代化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进行了创新,同时马克思思想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对当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发展治理过程中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建设。在当代社会中使用劳动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通过劳动提高社会现代化,利用劳动提高生活质量,劳动能带来物质资料的积累,这一功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持和发展生态文明思想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习近平看来,生态文明的建设之间与人民的生活幸福联系在一起,单从劳动获取物质资料,仅仅是提高人对物质的满足,而对自然的忽视和肆意的开采自然资源,对人与自然的错误看待,往往使得人丧失了精神质量的提高,不仅如此,对自然长久的保持征服的态度,往往会破坏自然,最终使人也受到了自然资源的反噬。因此建立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人对自然的看法是人和自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还是为了保护人类社会,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生活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现有的社会现状,在马克思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对国家的发展提出了科学的知指导,积极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统一和谐关系的观点,有利于解决当今的环境资源问题,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和重大启示。

在面对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高速前进中,人类能清晰地认识到与自然的和谐的统一的关系,是十分可贵的。自然对人类的奉献是无私的,也是有条件的,如果人对自然是,无限制的索取和利用,那么将导致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如果一味地将自然看作是自己的社会资源的取款机,将人置于自然之上,那么最终导致的是人类自身的灭亡,因此我们不应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沉迷于自我之上,而是要看到人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来自于自然,使用着自然赋予的资源建设社会,最终也必将要回馈于自然。要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其基础上认识到人不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去逾越自然的底线,也不超过人的认识范围,爱护自然,爱护环境,这同时也是爱护人类,爱护社会。人和自然的共生就意味着,人不能将自然看作是手段,而是要将自然看作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共产主义,发挥其优越性,坚持眼前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合理分配资源,协调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合理解决,促进人类的进一步发展。⑦

总的来说,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关系到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人自身的价值体现,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提高。对于现代文明建设来说,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个人对自身的精神思想的提高,也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5页。

③贾子贤:《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人民论坛》2019年第8期,第104-10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5-56页。

⑤安琪、蔚蓝、王文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文学教育》2014年第6期,第14-15 页。

⑥詹道荣:《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学理论》2018年第1期,第12-14页。

⑦钱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当代启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12-14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贾子贤.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9,(08).

[4]安琪,蔚蓝,王文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J].文学教育,2014,(06).

[5]詹道榮.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学理论,2018,(01).

[6]钱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关系及其当代启示[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7]陈士勇,张龙.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当代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04).

[8]叶海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2).

[9]刘丽霏.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及其启示[J].人民论坛,2021,(03).

[10]马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J].理论研究,2019,(0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人与自然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价值
以整体性视野挖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思想探析